曹锟先生可谓民国政商界的奇才,他将经济学原理运用在政治选举上,开创了"付费民主"的新模式。这位保定出生的布贩子,深谙"有钱能使鬼推磨"的真理,把总统大选办成了民国最大规模的政府采购项目。
当时国会八百罗汉,个个都是待价而沽的"政治商品"。曹先生的市场调研做得极为细致,将议员分为三六九等:普通议员五千大洋,资深议员一万大洋,关键票还附赠京城不动产。这定价策略堪比当代互联网企业的会员分级制度,充分体现了差异化营销的智慧。
最令人拍案叫绝的是曹先生的增值服务。某议员嫌报价太低,曹先生当即承诺:"再给您个税务局局长干干!"这招"买一送一"的促销手段,放在今天也是教科书级的商业案例。难怪后来有人评价,曹锟若生在当代,定能成为某电商平台的营销总监。
选举当日,国会街成了最热闹的集市。马车排成长龙,议员们像赶集的商贩,个个揣着选票来兑换现金。曹先生的副官们训练有素,既当收银员又当保安,严格执行"先投票后领奖"的交易流程。有位急性子的议员想拿了钱就跑,当即被礼貌拦下:"先生,您还没完成支付环节呢。"这服务态度,比现在的网购平台还周到。
最终成交价高达一千三百五十六万大洋,折合每个选民成本约五千元。这笔买卖堪称民国最成功的风险投资,虽然投资回报率至今存疑。曹先生就职时满面红光,活像个刚完成IPO的创业公司CEO。
不过这位商业奇才显然忘了考虑售后问题。他的"曹氏股份有限公司"开业不足一年,就遭遇了冯玉祥这个"恶意收购方"。公司资产被冻结,董事长被迫辞职,连办公室都被查封了。可见在政治这个行当里,光会做生意还不够,还得会打架才行。
如今想来,曹锟的"贿选经济学"倒给后世留下了宝贵的管理学案例。他证明了一个真理:在特定历史条件下,选票和商品确实具有相同的交换价值。只是这种商业模式终究难逃"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的命运,毕竟靠钱买来的忠诚,迟早会被更高的报价买走。
当代某些企业家若研究这段历史,定会感慨万千:原来百年前的曹先生,早就玩透了"资本运作"的把戏。只是他把这套用在治国上,未免有些大材小用了。若专心经商,说不定真能成为民国版的洛克菲勒。
如今中南海红墙外,当年交易的热闹场景早己烟消云散。只剩下那枚纯金怀表,或许还在某个收藏家的保险柜里,默默诉说着这段民国政商传奇。每当想起这个故事,总让人忍不住要问:若是曹先生活在今天,他会给议员们开什么价码呢?是比特币还是原始股?这个问题的答案,恐怕只有天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