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改元 琐记

2025-08-18 1572字 10阅读
左右滑动可翻页

辛亥年腊月将尽,北京城里忽然起了桩新鲜事——要改历法了。新政府颁令,废除旧历,改用阳历。这消息一出,把个西九城搅得人仰马翻。老百姓掐指一算,凭空少了十几天,腊月二十几就要过年,连祭灶都赶不上了。

我寓所附近的"万年历书铺",往日里冷冷清清,这几日却门庭若市。掌柜的连夜赶制新历书,把"宣统三年"的字样抠了,贴上"民国元年"的纸条。老主顾们翻着新历书首犯嘀咕:"这洋人的月份牌,怎么看怎么别扭。"

最忙的要数各衙门的师爷。顺天府衙门贴出告示,新旧历对照着排,初一旁边注着"1月1日",活像给老祖宗穿洋装。有个老书办戴着老花镜抄写,一不小心把"元旦"写成了"圆蛋",惹得围观者哄堂大笑。

街面上的变化最是有趣。卖年货的小贩提前半月支起了摊子,吆喝着:"过新年,买新历!"卖灶糖的却愁眉苦脸——按新历,祭灶日己经过了,他的糖瓜堆在筐里无人问津。

茶楼里的争论最为热闹。一位前清候补道台拍着桌子:"胡闹!连祖宗传下的历法都要改,下一步是不是要改姓?"对面穿西装的中年人慢条斯理道:"地球绕太阳一周为一年,这是科学。"旁边卖豆汁的插嘴:"管它太阳月亮,我就知道腊八粥得腊月初八喝!"

东安市场里,算命先生的摊子前冷清了许多。有个戴墨镜的瞎子还在坚持用旧历排八字,被学生模样的青年当街揭穿:"老先生,您这黄历是去年的!"瞎子不慌不忙:"心诚则灵,管它哪年历书。"

最是各家各户的主妇们犯难。房东李妈拿着新历书翻来覆去地看:"这阳历过年不放爆竹?清明不插柳?端午不吃粽子?"她的小孙子却高兴得很,举着新买的日历跑来跑去:"奶奶,以后每个月都有三十一号啦!"

官府想得周到,特意印了新旧对照的节气表。但老百姓算不清,干脆两套历法并用。于是出现了奇景:衙门挂阳历牌,家里供灶王爷;公文写"1月1日",私信题"腊月初八";洋学堂放阳历假,私塾过阴历年。

腊月二十三那天,满城飘着糖瓜的甜香。按新历这不是祭灶日,可家家户户照旧在灶台上供关东糖。警察挨户劝说,到李妈家时,老太太振振有词:"灶王爷又不识字,哪认得什么新历旧历?"

年关将近,市面上突然冒出种"两用历"。左边印阳历,右边标阴历,中间还画着节气农谚。小贩们沿街叫卖:"一本历书,两样方便!"不出三日竟脱销了。

除夕那日,按新历本不是年三十。但西九城依旧爆竹声声,桃符更新。只不过商家门口除了"恭贺新禧",还贴了"庆祝元旦"的标语。小孩子们最是欢喜,因为能领两份压岁钱——阳历新年一份,阴历春节一份。

正阳门前的景象最是耐人寻味。城楼上挂着"庆祝民国元年"的大横幅,底下卖年画的摊子照样摆出"年年有余"的吉祥图。穿制服的警察在维持秩序,胸前的铜纽扣擦得锃亮,腰间却系着条红腰带——那是他娘硬给系的,说是本命年避邪。

午夜钟响,有人按新历放起烟花,有人循旧俗焚香祭祖。更夫老赵敲着梆子走过胡同,嘴里念叨着:"一更天,两样年......"他当了一辈子更夫,如今却要学着看怀表了。

晨起拜年,见街坊们作揖时都带着几分犹豫。说"新年好"怕不合旧历,道"春节吉祥"又恐逆了新潮。最后干脆含糊其词:"给您拜个双年!"

回到寓所,见房东李妈正在撕日历。阳历的那页己经撕到1月1日,阴历的还停在腊月二十九。老太太左右为难,最后叹口气,把两页都撕了。

"横竖都是过日子,"她着崭新的日历本,"老天爷才不管人间的历法呢。"

窗外,不知谁家孩子正在学唱新编的歌谣:"阳历新年头,阴历年尾巴,过完初一过腊八......"那稚嫩的童声飘过胡同,飘过正在融化的积雪,飘进这个既古老又崭新的年代。在这改元更始的时节,最朴实的智慧或许就是:任凭历法更迭,生活自会找到它应有的节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