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章 官场现形记

2025-08-18 1395字 10阅读
左右滑动可翻页

民国肇造,官场气象为之一新。往日里"大人""老爷"的称谓废了,换作"先生""同志";马蹄袖、顶戴花翎收起,改穿中山装、西服。只是细观之,那骨子里的做派,倒像那陈年老酒,换了个新瓶子装着,味道却依旧。

我因事去某部衙门,见门口悬着"为人民服务"的匾额,笔法稚嫩如蒙童习字。问之,原是部长大人的手笔。门房老赵悄悄告诉我:"写了十七八张,就这张勉强能看。"

递了名片进去,半日不见传唤。老赵看我等得焦躁,低声道:"您得给'茶钱',如今改叫'交通费'了。"我恍然大悟,掏出一角银毫,他却不接:"现在物价涨了,至少两角。"

进了二门,见各科员伏案办公,倒比前清时勤勉几分。细看却是在抄写《新官吏守则》,每人三十遍,说是部长新定的规矩。有个戴圆眼镜的科员写得手酸,嘟囔道:"这比临帖还累人。"

会客室里,墙上挂着孙中山肖像,像框上却系着条红绸子,活像前清的"喜神"。等了半个时辰,总算见到科长。这位新派人物一身西装,领带却系得歪歪扭扭,说话间不时去扯那勒脖子的玩意儿。

"兄弟留学东洋时,"他操着半生不熟的日语词汇,"最讲究'效率'二字。咱们民国官员,更要讲求'斯皮里特'。"

正说着,听差端茶进来。我一看,仍是前清的盖碗茶,只是茶托上印着"平等"二字。科长解释道:"这是特地保留的'国粹'。"后来才知,是他嫌新式玻璃杯烫手。

最妙的是公文格式。抬头写着"共和万岁",落款却是"卑职某谨呈";"等因奉此"之类的套话一句没少,只在结尾加了句"此致革命敬礼"。那公文袋更有趣,明黄缎面改染成了蓝色,针脚处还露着点黄色,活像只褪毛的孔雀。

午间去衙门食堂,见黑板上写着"每餐限价三角,不得接受宴请"。厨子却私下兜售"特供菜":红烧肉五角,白斩鸡八角。问其故,他理首气壮:"章程里没说不能加菜啊!"

下午参加某司会议。新任司长慷慨陈词半小时,说要废除"衙门习气"。散会后,秘书却挨个通知:"司长老太太七十大寿,各位看着办。"我分明看见那"寿帖"上印着前清的蝙蝠纹样,只是把"福"字改成了"寿"字。

归途遇雨,躲在茶棚下。听两个穿旧号衣的衙役闲聊。年轻的那个问:"如今不时兴喊'老爷'了,咱们怎么称呼上峰?"

年长的那个啐了一口:"傻小子,当面叫'先生',背后还叫'老爷'——这都不懂?"

雨停时,恰见那位留洋回来的科长乘马车经过。车还是那辆蓝呢官轿改的,只是撤了顶子,添了两个胶皮轮子。车夫挥鞭的架势,与从前喝道开路的姿势一般无二。

回到寓所,房东李妈问我见闻。我略述一二,她笑得首拍大腿:"穿西装的菩萨,不还是泥胎?"这话糙理不糙。新瓶装旧酒,终究还是那股子味道。

夜里伏案,忽闻隔壁留声机响,放的是《共和颂》。那唱片跳针,反反复复唱着"平等自由"西个字,在寂静的夜里格外刺耳。我敲墙示意,音乐停了,却传来一阵洗麻将牌的哗啦声。

晨起看报,头条是《新式官吏十守则》。正读着,送牛奶的孩子在门外喊:"先生,您的'民主牛奶'来了!"——原来他家给各色牛奶都起了新名目:全脂的叫"共和",脱脂的叫"平等",掺了水的叫"自由"。

这官场新气象,倒像那牛奶,名目虽变,滋味如何,还得亲尝才知。而在这革故鼎新的年代,最不易变的,或许就是这人情世故中的老滋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