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2章 无聊的夜晚

2025-08-21 1481字 0阅读
左右滑动可翻页

吃完饭后,石头接着火光,拿来野猪头,把猪舌头割了下来,然后又用斧头把西颗野猪獠牙完整的敲了下来。

上下獠牙都特别的长,也特别的尖,两侧獠牙大致对称。

石头说,这就是虎符啊!

啥是虎符?二狗问。

就是用来调兵遣将的信物。

我们也可以把他做成信物是吧!

是的。

石头随后把猪牙放到火堆旁边,先烤干了才能处理,要不就臭了,那臭味,太熏人。

二狗问石头你杀猪的那把刀用着挺好。

石头说当然,这大野猪,也就一刀的事情,可惜我只能磨到如此了,说完拿出来那把三棱刀。

二狗问,你啥会磨的。

晚上没事干的时候,要不然晚上也干不了别的,石头说的确实是实话,农村夜生活比较单调,无聊。

当然,古代人的夜生活虽不如现代丰富,但也并非一片漆黑。

不同阶层、时代和地区的人们夜晚活动差异很大,以下是几种常见场景:

1.平民百姓:日落而息的务实生活

农耕家庭:农民通常"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夜晚主要用来休息。晚饭后可能修补工具、纺线织布(如"女织"),或借月光剥麻、编筐、舂米等。南北朝《荆楚岁时记》记载"夜绩(纺麻)至半夜",说明夜间劳作常见。

城市手工业者:唐宋以后,夜市逐渐兴起。《东京梦华录》描述北宋汴梁"夜市首至三更尽,才五更又复开张",小贩、工匠可能熬夜赶工。

2.文人雅士:风月与挑灯的文化夜

读书: "囊萤映雪""凿壁偷光"等典故反映寒门学子夜间苦读。富裕者则点油灯吟诗作画,苏轼《夜读孟郊诗》写"夜读孟郊诗,细字如牛毛"。

雅集:文人常夜聚赏月、饮酒赋诗。王羲之《兰亭序》虽写于白日,但李白"春夜宴桃李园序"描绘了通宵达旦的宴饮。

娱乐:明清文人流行夜间听戏、品茶,张岱《陶庵梦忆》记录夜游西湖、听伶人唱曲的雅趣。

3. 贵族官宦:奢华与权力的夜晚

宴会:唐代贵族夜宴极尽奢华,韩熙载《夜宴图》展现听乐、观舞、弈棋等场景。白居易"琵琶行"中"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也是夜间社交写照。

政治活动:官员可能夜间批公文(如明代皇帝常熬夜看奏折),或暗中政治密谋。康熙曾言"未明求衣,辨色视朝",说明统治者清晨办公,但前夜需准备。

4. 特殊场景:打破宵禁的夜晚

唐宋夜市:虽然唐代实行宵禁,但宋朝取消后,汴梁、临安出现"鬼市"(凌晨集市)和通宵酒肆,《东京梦华录》记载"茶坊每五更点灯,买卖衣服图画"。

青楼文化:秦淮河、扬州等地夜间笙歌不绝,杜牧"夜泊秦淮近酒家"即写此景。明代冯梦龙小说中常有书生夜访青楼的情节。

5. 技术限制下的生活智慧

照明:平民用油灯("青灯黄卷"),富户用蜡烛,更早则用火把。《汉书》记载"富者黼绣帷幄,中者缇绣帷帐,贫者缯布为囊",夜间帷帐也用于挡风保温。

计时:靠打更("晨钟暮鼓")判断时间,汉代己有"夜漏"水钟,寺庙夜间敲钟报时(张继"夜半钟声到客船")。

不过,对于大部分老百姓,都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因为多数人都掏不起灯油钱,几乎家家过的都很清贫。

石头自己的夜生活,主要是思考怎么赚钱养家,或者磨刀打发无聊的时间。其实,磨刀的时候也是在考虑自己怎么养家糊口。

三傻聊了一会儿,都累了,给火堆添了枯木头,仨人依偎着靠在一起睡了。

山里夜间冷,仨人被冻醒了好几次,冻醒后给火堆添点木头,接着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