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1章 榆林筑城

2025-08-21 1713字 0阅读
左右滑动可翻页

石头告诉石杰,给朝廷上表,把自己身边的人,掌印司和军营的人,都要写上,这方面千万不要吝惜笔墨,让跟着你的人都得到实惠,以后才会有很多的人追随你。

石头还建议二弟在古榆林镇建立边城,并在此地开设贸易。由于草原民族多年前被中原大军打败,后来一首臣服于中原王朝,后来古榆林镇的地位逐渐没落,以至于在石杰上任前很多年就己经成了普通的镇子,石头这次大胜以后通过地图发现,如果在古榆林镇驻扎精锐部队,则草原部落不敢南下,筑城墙不如筑城。

古榆林的地理位置极其重要,因其地处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的交界带,既是中原王朝的北方屏障,又是游牧民族南下的关键通道。其战略价值主要体现在军事防御、贸易交通和民族融合三个方面:

一、军事防御:中原王朝的“北大门”

1.地理位置特征

位于黄土高原与毛乌素沙地过渡带,北接河套平原,南连关中,东临黄河,西靠宁夏。

地形险要:榆林周边多山(如白于山)、峡谷(如无定河谷),易守难攻。

2.历代王朝的边防重镇

秦朝:属上郡,秦始皇派蒙恬北击匈奴后,在此修筑长城(秦长城遗迹至今留存)。

汉朝:汉武帝时期,榆林是抗击匈奴的前线,设朔方郡、西河郡,驻军屯田。

隋唐:为防御突厥,隋炀帝在此修建长城,唐代设夏州(统万城,今靖边县北),成为关陇屏障。

明朝:榆林是“九边重镇”之一(延绥镇治所),明长城(“榆林边墙”)经此,抵御蒙古鞑靼部入侵。

3.战争史上的关键节点

北宋与西夏对峙:榆林地区(如绥德、米脂)是宋夏争夺的焦点,范仲淹曾在此驻防。

明末农民起义:李自成出身榆林米脂,当地边军和流民成为起义军重要兵源。

二、贸易交通:农耕与游牧的“交换枢纽”

1.丝绸之路的支线通道

榆林是草原丝绸之路与关中—河套通道的交汇点:

向北经河套通阴山、漠南(蒙古高原)。

向南经延安抵长安(西安)。

向东渡黄河至山西(如太原)。

贸易商品:中原的粮食、丝绸与草原的牲畜、毛皮在此交换。

2.茶马互市与盐业中心

明清时期:榆林是汉蒙贸易的官方市场(如“红山市”),以茶、盐换取蒙古马匹。

盐业经济:定边盐湖(花马池)是古代重要盐产地,盐税支撑边防军费。

三、民族融合:胡汉交汇的“缓冲地带”

1.多民族杂居区

历史上匈奴、鲜卑、突厥、党项(西夏)、蒙古等游牧民族与汉族在此长期共存。

统万城(赫连勃勃所建大夏国都城)是匈奴与汉文化融合的典型遗址。

2.文化交融的见证

建筑:榆林古城保留明清边塞风格,兼具蒙汉特色。

民俗:陕北民歌、秧歌等艺术形式受游牧文化影响。

西、总之,榆林的核心价值:

1.军事上:

中原王朝的“北疆锁钥”,长城防线的重要支点。

失去榆林,则关中、山西门户洞开(如西夏占榆林后威胁北宋)。

2.经济上:

农耕与游牧经济的贸易枢纽,盐、马贸易的战略节点。

3.文化上:

胡汉交融的典型区域,塑造了独特的边塞文化。

榆林的重要性,正如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所言: “榆林为关陕襟喉,河套门户,失之则中原震矣。”其历史地位堪比大同、张家口等北方要塞,是理解古代边疆史的关键地理坐标。

等次日上午石头带着石珩去跟掌印司的高清夜、白如银,还有军营的几个千夫长去拜别。

石头对几个人说,你们也看到了,我弟弟虽然年纪小,但是确实是有能力的,这一点别说你们,就是我也没有想到。

另外,跟草原民族不能靠天天你杀我打的方法,对自己对他们都不好。你们的兵营按理说应该是以防御为主,而且以后可能,会有新的政策下来,希望你们能够在我弟弟的领导下,平步青云,得到更好的发展。

几个人都感恩石头,最后只能把这份儿感谢报答在石杰身上。

从此以后,石杰在古绥德和古葭州两地获得了真正的实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