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杰和陈师经他们这一批进士大概有300多人。
朝廷的处置是:
一甲进士安排入朝为官。
二甲进士留京做官,或者根据自己意愿出京都做官。
三甲进士全部出京都当官。
这次的分配跟以往的朝廷规定是一样的。
出京都前,朝廷派专人对他们这些人进行了考察,根据个人能力安排工作,石杰本来就擅长策论,属于实干型人才,所以上级官员的评价是可以做县官。
石杰觉得自己终于不用依赖大哥了,就想靠自己的能力解决自己的事情,所以,即使大哥派拴住送来足够的银两,他也没打算贿赂官员。
由于石杰没有给安排他的上级官员送礼,所以最后给他挑选了一个没有人愿意去的地方——陕西行省延安路辖区下边的古葭州。
说是一个州,其实人口也只能算是中原一个县,不过面积可不小,快赶上中原地区一个路的辖区面积,总之这个地方地广人稀。
上级官员通知石杰,前任知州因公殉职,古葭州己经有一段时间没有知州了,让他回家探亲以后立刻赴任。因为确定官职后,进士需在规定时间内赴任,并接受地方官员和掌印司的监督与考核。
朝廷不成文的规定,官员不得在原籍或邻近省份任职,以防止裙带关系。例如:南方进士多派往北方,反之亦然。本来古昌黎知县也有空缺,石杰却不能来此处任职。
古昌黎县的知县在年初告老还乡了,知县一首空缺,所以自从年初也没怎么进行剿匪活动,只是县城里进出比较严格,防止土匪进城搞破坏。
朝廷负责的官员给了石杰古葭州知州的空缺,这个知州比知县还大一级,只是这个地方比较特殊,算是一个烫手的山芋,只要熟悉这个地方的人,都不会选择这里。
古葭州又称葭县,古葭州是延安路下辖的一个州级行政单位,其辖区范围大致包括今天的陕西省榆林市及周边地区。
古葭州作为延安路下属州,负责管理辖区内的民政、赋税、治安等事务。
古葭州位于陕西省北部,地处黄土高原与毛乌素沙地的交界处。曾是中原民族防御北方游牧民族入侵的重要军事据点,现在虽然西海一统,天下一家,但北方草原面积过于广大,又因近年政治黑暗,贪腐横行,导致各地匪患西起,而草原尤甚。
古葭州以农业为主,主要种植小麦、谷子、高粱等旱地作物。畜牧业也较为发达,尤其是养羊业。葭州地处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商贸活动较为活跃。
古葭州地处西北边陲,曾是防御北方游牧民族入侵的重要军事据点。朝廷在此驻有重兵,以维护边疆稳定。
古葭州位于连接中原与西北的交通要道上,是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其地理位置使其成为商贸往来的重要中转站。
古葭州是多民族聚居的地区,是多种文化的交流与融合之地。
朝廷在此设有宣慰司:是在边疆地区设立的军政合一机构,管理少数民族事务。
古葭州虽不如萧关、朔方等名声响亮,但作为黄河沿岸的“隐形锁钥”,其战略地位在冷兵器时代不可忽视。
石杰通过京都的梅家药铺飞鸽传信给大哥,简单说了一下情况,按照朝廷规定,三个月到任即可,他想回家看看再去赴任。
石头接到消息后,也没有跟父亲商量,自己做决定,让二弟即刻动身去赴任,并回信说他过段时间也要去陕西进药材。
石头之前给拴住传信,把叶蓁蓁,石青欢和石星河带到石杰那里,让他们陪石杰一起赴任,还给石杰买了一匹马,路上可以驮运物资,石杰这一路并不孤单,而且安全也有保障。
石杰也知道,大哥这样安排,也有深意,就收拾行囊带上随从,以及朝廷任命书,就出发上任去了。
在古代官员赴任时朝廷有相应安排,主要取决于官员的品级、职务性质以及当时的政治制度:
1.高级官员:通常有朝廷人员护送
宰相、封疆大吏等重臣:高级官员(如六部尚书、总督、巡抚等)赴任时,朝廷可能派遣侍卫、仪仗队或低级官吏护送,以彰显权威。例如唐代节度使赴任,常有中央禁军护送;清代总督赴任时,可能由兵部安排护卫。
礼仪性安排:部分朝代(如汉、唐)会指派"导从"(仪仗队伍)或使者陪同,象征朝廷的任命权威。
2.中低级官员:一般自行赴任
普通地方官(如县令、知府):通常需自行前往任职地,朝廷不会专门派人跟随,但可能发放"驿券"(凭证),允许使用沿途驿站的车马、食宿。例如明代《明会典》规定,官员凭"勘合"使用驿站资源。
随行人员限制:官员可携带家眷、仆从,但人数受制度约束。如宋代规定官员赴任随行仆役不得超过20人。
3.特殊情况下朝廷的干预
监督或防范:若官员有政治风险(如贬官、降职),朝廷可能派差役"押送"或监视。例如唐代柳宗元被贬柳州时,由朝廷指派人员"护送"(实为监管)。
新任官员的交接:部分朝代(如清代)会派御史或钦差监督交接过程,尤其是涉及钱粮、军务的职位。
4.制度保障与文书传递
印信与文书:官员赴任需携带朝廷颁发的"告身"(任命状)、印信等,由专人(如驿使)提前送至目的地,而非全程跟随。
驿站系统:官员凭文书使用驿站,驿站人员(如驿丞)负责接待,但并非"跟随赴任"。
根据本朝规定,石杰的职位,只能自行前往,所以一西人,一路或雇佣车辆,或乘船,或走路,往古葭州而去,路上自是辛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