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获完棉花之后没多久,石头又带着家人把中田和下田里的高粱都收了回来。
石静派王老七赶着车给家里送了一车麸子,说是让大哥留着喂马,又装了一车高粱回去了,后来又让王老七来来回回几趟送弹好的棉花,又把家里一半儿的高粱都给运走了。
因为周大地主给涨了租金,所以地也不用种了,至于租金,上次交上田的租金的时候,石头己经都交完了。
现在石头家里一块儿地也没有了,跟周大地主也没有任何联系了。
奶奶和父亲还是因为没有地种有些担忧。
石头告诉他们,家里的这些粮食都够咱们吃一年半的了,再说了,我妹妹开了一个粮铺,有粮铺的话,以后还担心没有粮食吃吗!咱们用种地的那些时间,干别的赚钱也可以养活一家人。
父亲说,话是这么说,要是赶上灾年,有钱也买不到粮食啊,手里有粮,心里不慌。
石能说,那还能怎么着,你也租不着地,我也租不着地,先这么着吧。
一家人没有了种地的事情,奶奶带着母亲、大姐等人在家就做棉被和棉衣。
石头在书房给拴住写了一封信,署名的时候,突然想到,自己还差一个“字”,就想给自己找一个合适的“字”,思来想去,也没有起出来。
最后让父亲给自己起个字,父亲先给他起了几个,石头都不满意,父亲把笔啪的摔在桌子上说,你自己起吧,拂袖而去。
石头无头绪,遂翻阅家里的书,正好翻到论语《卫灵公》篇。
孔子评价:“君子哉蘧伯玉!邦有道则仕,邦无道则可卷而怀之。”——就这个了,以后我就叫泊玉,石头觉得伯玉有点首白,用这个泊字,唯一的缺点——是个多音字——泊头火柴的泊,水泊梁山的泊!
“伯玉”通常指蘧伯玉,春秋时期卫国大夫,名瑗,字伯玉,以品德高尚、谦逊自省闻名,是孔子敬重的贤者之一。
蘧伯玉出身卫国贵族,历经卫献公、卫襄公、卫灵公三朝,是卫国政坛的重要人物。
主张“以德治国”,提倡礼制与仁政,反对严刑峻法,曾多次劝谏国君,被誉为“卫之贤大夫”。
典故“蘧伯玉年五十而知西十九年非”(《淮南子·原道训》),体现其终身自省、追求完善的态度。
传说他“夜行不惭于影”(夜间独行也保持端正,无愧于心),成为后世儒家推崇的修身典范。伯玉是诸子百家之一,人称蘧子。
蘧伯玉被后世儒者视为“德行之士”的楷模,朱熹称其“贤而有德”。
成语“伯玉知非”源自他的自省精神,比喻勇于改正错误。
河南长垣市(古卫国地)有蘧伯玉祠墓,历代文人多前往凭吊。
石头把这个名字告诉父亲的时候,父亲摸了摸自己的胡子说,这个名字好,伯玉古之君子也,玉,石也,石中美玉无瑕者也,好好好,
玉象征纯洁、高贵、坚韧等美德,因此符合这些美学和文化价值的石头才能被称为玉。另外玉也是石头,磊变为玉,改的好。
石头想,老爹你想多了吧!
父亲说,石杰是不是这几天考试?
石头说,就这几天。
父亲喃喃自语,也不知道能是个什么结果。
石头说,只要正常发挥,错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