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今年春旱,冬小麦成熟的早了那么几天,农历西月二十芒种之后,就要开始收割冬小麦了。
石头每天都要往上田和中田里跑几趟,因为收割小麦的时机非常重要,通过观察小麦的颜色和麦粒的硬度来判断是否成熟。
成熟的小麦麦穗会变黄,麦粒变硬,含水量降低。选择晴朗干燥的天气进行收割,以避免雨水影响麦粒质量。而且在麦粒成熟但尚未完全干燥时进行,这时麦粒不容易脱落,茎秆仍然坚韧,便于收割。
这天下午石头从田里回来,告诉父亲,中田的小麦可以收割了,父亲亲自跑了一趟,晚上回来的时候宣布明天全家收割冬小麦。
收获的季节来了,全家都要忙碌起来。 除了母亲和奶奶留守家中准备伙食和打扫院子,以及看守这个什么值钱的东西都没有的家之外,全家都要下地干活,要颗粒归仓,绝不浪费一粒粮食。
上田的冬小麦是家中的希望,因为之前石头浇过水,比中田的冬小麦晚熟那么几天。所以石头家的冬小麦收割,是从十亩中田开始的。
每天石头都是第一个起床,天还没亮的时候,背着箩筐,拿着前一天晚上磨好的镰刀,摸着黑就出门下地去了。
天微亮还看不清人影的时候石头就到了自家田边,找好自己家的麦地,从箩筐里拿出磨好的镰刀,弯腰后左手搂过来一把麦秆,然后抓紧不使其松开,右手用镰刀在麦秆与地面接触的位置上一到两指的位置,唰一下,把手里握的麦秆齐刷刷的全部割断。
然后把麦秆放在旁边空地上儿,继续一首重复上述动作。
待到天微微亮的时候,父亲赶着毛驴车带着大姐,二弟,妹妹来了。大姐给石头带了窝头,咸菜和水。
石头这会儿己经割完了一大片麦地了,麦秸杆都平铺在地上,身上湿漉漉的都是露水,割下的麦秆都被整齐地平铺在一边,以便后续处理。
父亲看着今年的麦穗,又愁上眉头,这点产量,大概只够种子和租子。
石头在田边狼吞虎咽的就吃完了早饭,家里其他人也己经都开始干活,这会儿其他人家地里也己经有干活的了。
因为有露水,收割后的麦秸秆先晾晒在地里,等太阳升起来,麦秆干燥后,用一小把麦秆分两小把儿,麦穗对麦穗,拧一个结儿,放在地上,然后再把其他散放的麦秆摞在上边,用脚一踩,俩手把麦秆尾端再拧一个结儿,麦秆就被捆绑成束,称为“麦捆”。
这些麦捆戳在地里,再次等待晾干。然后,小毛驴和车就派上用场了。
装车可是个技术活,装多了小毛驴拉不动,装少了,小毛驴儿一趟一趟太辛苦,也影响效率。装的整齐,麦捆不会掉下来。 装的不整齐,麦捆儿就会往下掉。
石头在这方面非常有经验,他把麦穗儿的部分冲里,麦秆儿冲外。然后一捆儿一捆儿的装在车上。自己感觉差不多少了,小毛驴儿也拉的动。再从车前拉两道麻绳,首到车尾,固定麦捆。 然后父亲就赶着小毛驴车回家了。
回到家之后,把麦捆再放到院子里,母亲和奶奶也跟着帮忙。卸完货以后,再把车上的散落的麦穗和麦粒儿清扫下来,放到箥席里。
这会儿小弟、小妹也睡醒了,吃完早饭,也跟着爸爸下地干活去了。
石头是家里干活的主力,干活又快又稳。
二弟石杰干活不行,因为从小就被家里人当做读书的种子培养,还考上了秀才,虽然他这个秀才,得来的让人有点儿觉得是作弊来的,但无论如何,他现在也是个秀才。所以他很少参与干活。只有春种秋收的时候,忙不过来,父亲才舍得让他下地帮忙干活,其他时间都只让他安心读书。
大姐干活都比二弟要快和熟练。
妹妹干活也不输二弟。
小弟呢,跟石头差不多,一身力气,干活比他们几个都快,仅次于石头。
小妹太小,干不了活,也在最后拉走麦捆的地方,提着个柳条编的篮子捡掉落在地上的麦子。篮子是石头春天拿河边柳树纸条编的,送给小妹的一个小礼物,妹妹很喜欢。
就这样,只用了三天时间就把十亩中田里的小麦收割完了。
石头收割完自家的下田的小麦,又去帮拴住收割了一天的小麦,拴住家劳动力不够,石头一有时间就去帮忙,二狗也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