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头到了寺里,问里边的和尚,果然陈师经就在寺里,跟里边的和尚说要接陈师经回去,又去跟住持老和尚道别。
住持老和尚在那儿坐着,一动不动,也不睁眼睛,说,这位施主是块读书的料子,出家就可惜了。
石头说,是,心想,以前除了拜寺并没有跟寺里的住持交谈过,今天正好有这个机会,跟住持聊会天儿,机会难得呀!
大师,我最近有一些烦恼,想跟大师聊聊。
主持没说话。
大师,我不信佛,如何修行?
助人为乐,即是修行!
大师,我从未来而来,该当如何?
助人为乐,即是解决之道!
大师,五蕴皆空,我做不到啊?
施主非凡人!
为何?就因为凡人只谈西大皆空吗?
是,也不是。
大师,您说的我听不懂。
心经可曾读过?
熟读过!
施主可知五蕴?
色受想行识!
施主对五蕴可有进一步的了解?
这个确实没有仔细研究过。
施主非池中之物也,凡人只谈西大皆空。只知道酒色财气,却不曾知道五蕴皆空才是根本。
“五蕴”指的是构成众生身心的五种基本要素。五蕴分别是色蕴、受蕴、想蕴、行蕴和识蕴。这五蕴共同构成了我们对自我和世界的认知和体验。
1.色蕴:色蕴指一切物质现象,包括我们的身体和外在的物质世界。色蕴包括西大(地、水、火、风)及其所造色,如身体、感官、外在环境等。色蕴是无常的、变化的,没有独立、不变的自性。凡人所说不色财气。酒色财气的西大皆空。其实也只可以算到色蕴之中。
2.受蕴:受蕴指感受,即对外界刺激的生理和心理反应。受蕴包括苦受、乐受和不苦不乐受(舍受)。感受是短暂的、无常的,随着外界条件的变化而变化。
3.想蕴:想蕴指认知和概念的形成,即对感受的识别和命名。想蕴包括对颜色、形状、声音、味道、触觉等的认知。想蕴是基于过去的经验和记忆,是主观的、无常的。
4.行蕴:行蕴指意志和行为的倾向,即心理活动和行为的动力。行蕴包括欲望、决心、信仰、注意力等心理活动。行蕴是动态的、无常的,受到各种因缘条件的影响。
5.识蕴:识蕴指意识,即对感官对象的认知和辨别。识蕴包括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和意识。识蕴是依赖感官和外界对象的,是无常的、变化的。
五蕴相互依存,共同构成了我们对自我和世界的认知和体验。佛教认为,五蕴是无常的、无我的,没有独立、不变的自性。通过观察和理解五蕴,我们可以认识到自我和世界的虚幻性,从而减少执着,获得解脱。
那如何修行五蕴?
观察五蕴:通过禅修和内观,观察五蕴的无常和变化,认识到它们的虚幻性。
减少执着:通过理解五蕴的无我性,减少对自我和世界的执着,获得内心的平静和自由。
培养智慧:通过深入理解五蕴,培养般若智慧,认识到一切现象的空性。
五蕴是佛教修行的基础概念之一,通过深入理解和观察五蕴,我们可以逐步认识到自我和世界的本质,减少执着,获得解脱。
石头心想,大师讲的太多了,我该回家吃饭了,再说了,你讲这么多,我也接受不了啊。
石头最后说,五蕴是三界之内的生死法,空去五蕴,才能超出三界生死之外。可惜我无法做到五蕴皆空。
住持终于睁开了眼睛,扭头看看石头,又回到原位,脱口而出“此生推求旺末年,妻荣子贵自怡然,平生原有滔滔福,可补财源若水源。”施主好自为之,继续闭眼参禅!
石头跟主持告别后,在一间禅房见到陈诗经,石头就一顿埋怨,陈举人,你这是打算出家吗?你跑这儿来干嘛?你这身体还能走多远?
陈师经嘿嘿一笑,无话可说,毕竟石头是他真正的救命恩人,我觉得在贵府打扰太多了,所以想自己寻个出路。
你可拉倒吧,你肯定是看着我们家里穷,你是不是怕养不起你?放心吧,我们家就是穷,也能给你一口吃的。
陈举人说不过石头,自己现在又虚弱,确实也需要人照顾。
石头这几天的表现明显是一个非常合格的郎中。
陈举人也十分相信石头的能力,又被石头给领回来了。
具体说不是领回来,是背回来的,因为身体尚未完全复原,刚出了寺庙,双腿打软就走不了路了。
石头一口气首接把人背回来了,到家的时候,跟陈举人说,你是姜子牙,我是周文王,以后我就是你的主子。
石头这开玩笑的话,引来母亲的不满。
被母亲啐了一口,说什么混账话,什么主子文王的。
陈举人说,石先生就是让我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
得了吧,我不指望你报答,你只要别乱走,就算对我很好了,要不还得去背你。
陈举人不好意思的笑了。
父亲又去找保长办手续,保长简单问了问,就同意了,又去了里长家,手续和流程很快办完,就说了句,你家真能捡人,这人不是疯子傻子吧。
不是,是个穷书生。
保长说,你家可真够幸运的,捡了个姑娘,又捡了个男人,可以给他俩凑成一对儿了。
保长这么嘲讽,父亲也不敢反驳,只能等着保长把手续给办完。
证明都是父亲写的,保长只是识字,但写字写的很差。
父亲比他要强很多,至少写字写的漂亮,文笔也很不错,父亲写完之后保长仔细的一个字一个字的看了看。
从自己锁着的柜子里拿出自己的印章,在嘴里哈了两下,把大红章扣了上去。
陈师经就这样正式留在石头家里。
石头父亲走后,保长去了里长家里,两个人说什么就不得而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