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3章 石头做铠甲

2025-08-21 2115字 2阅读
左右滑动可翻页

石头牵着骡子,带着药材,走到了古岩山脚下的时候,天己经全黑了。

突然从林子里窜出两个手持棍子的人,石头一看,不用说,这是遇到劫道的了。

以往三傻一起,这些劫道儿的都不敢惹他们三个,那些人一看见是他们三个来了,都躲得远远的。

今天石头落了单,这两个劫道的也不知道是石头,从树林跳出来站到在石头前面,刚想说把东西留下,只见石头从怀里掏出一个东西,俩人也没看清楚,接着啪啪两下,俩人脸上就各挨了一下。

石头拿出来的是霍寨主给他的长鞭,打的俩劫道的脸上一人一个血印儿,因为石头也只用了一成力气,要是再用点力,估计这俩人脸上得被打个豁口。

俩劫道的一看来者不善,干脆也不抢了,就又钻进了树林子里。

石头收回长鞭又放到怀里,牵着大黑骡子往家里走。

到家之后,大姐就给石头弄饭,月娥问石头,怎么回来这么晚?

石头说,处理点事儿,治了个病人,没啥事,怎么,还嫌弃我回来晚了?

月娥没再说话,跟着石婷去烧火做饭了。

回家之后的第二天,石头带着全家人做药,这次月娥也跟着干活,石头给她的任务就是认识药材,教月娥怎么做药以及草药的名字,有什么作用。

石头突然想起来那个泡在破缸里的野猪皮,因为冬天的缘故,表面都冻了一层冰,石头又烧了些热水倒在里边,野猪皮才慢慢软了下来,打开了看看,石头想着给他鞣制一下,可以做一个铠甲,不过有一个问题就是朝廷对铠甲管理极其严格。

古代对甲胄(铠甲和头盔)的管控极为严格,因其首接关系到军事力量和政权稳定。历代王朝均通过法律手段禁止民间私藏甲胄,违者常被视为谋反。同时,甲胄的类型随战争需求和技术发展不断演变,形成了多样化的防护装备体系。

一、古代对甲胄的管控

1.法律严禁私藏甲胄

《唐律疏议》:“诸私有禁兵器者,徒一年半;甲一领及弩三张,流二千里;甲三领及弩五张,绞。”

私藏1副甲胄即可判流放,3副以上视为谋反,可处死刑。

《宋刑统》沿用唐律,并规定民间不得私造、交易甲胄。

明清律法更严,私藏甲胄者按“谋逆”论处,甚至株连家族。

2.甲胄的官方管制

中央统一制造:历代均由官府(如唐代的“军器监”、明代的“兵仗局”)垄断甲胄生产。

登记管理:军队甲胄需严格记录,战后回收,防止流入民间。

特殊豁免:部分朝代允许边疆部族或贵族护卫合法持有,但需报备。

3.甲胄管控的原因

防止民间武装:甲胄能大幅提升战斗力,私藏者易成地方豪强或叛乱势力(如汉朝七国之乱、唐朝安史之乱)。

维护中央集权:限制地方军事力量,确保朝廷对军队的绝对控制。

二、古代甲胄的主要类型

甲胄按材质可分为皮甲、铁甲、布甲、棉甲等,不同朝代各有特色。

1.先秦时期(商周—战国)

皮甲:早期以皮革为主,涂漆硬化(如湖北曾侯乙墓出土战国皮甲)。

青铜甲:商周贵族使用青铜胸甲、护臂,但较笨重(多见于车战)。

2.秦汉时期

铁质札甲:汉代普及铁甲,由小铁片(札叶)编缀而成,灵活性高(如徐州汉兵马俑甲胄)。

玄甲:黑色铁甲,西汉精锐部队装备(《史记》载霍去病穿“玄甲”出征)。

3.魏晋南北朝

两当铠:前后两片铁甲,用皮带连接,轻便灵活(常见于骑兵)。

明光铠:胸前有大型金属圆护,反光耀眼(北魏至隋唐精锐装备)。

4.隋唐时期

明光铠(巅峰版):唐代改进为全身铁甲,华丽且防护力强(敦煌壁画多见)。

锁子甲:西域传入,由铁环编织,轻便防劈砍(但造价高昂,仅将领使用)。

5.宋元时期

步人甲:宋代重步兵铠甲,由1800余枚铁片组成,重达30公斤(《武经总要》记载)。

蒙古罗圈甲:元代骑兵甲,混合铁片与皮革,适应机动作战。

6.明清时期

布面甲:明代主流,外层为棉布,内嵌铁片,兼顾防御与灵活性。

棉甲:清代八旗常用,浸湿棉花压制而成,能防火器铅弹(但面对强弩效果较差)。

总之,古代各个朝代,对甲胄管控都是异常严格:

1.管控极严:甲胄长期被视为“战略物资”,私藏等同谋反。

2.类型丰富:从皮甲到铁甲,再到布面甲、棉甲,随战争需求演变。

3.技术巅峰在唐宋:唐代明光铠、宋代步人甲代表冷兵器时代最高防护水平。

古代甲胄不仅是军事装备,更是中央集权控制的象征,其发展史折射出古代战争与政治的互动。

不过,石头是想做皮甲,朝廷对于皮甲的管控就没有那么严格了,毕竟皮甲防护力度有限,为了少给自己找麻烦,石头琢磨怎么做,要不然因为私自制作铠甲,连累了家里就得不偿失了。

这边月娥处理草药,有不懂的就来问石头,俩人凑的近,石头给月娥讲解,石静看着俩人,偷偷跟大姐说,你看他俩还挺般配。

大姐说,你个小丫头,啥都知道,别乱说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