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跟石头说,得带着李姑娘去办手续,人是你带回来的,你也得去。
石头心想,我不去,你也搞不定,就答应了,让月娥放下手中的活儿,仨人先去了保长家里。
在古代的地方管理制度中,保长和里长的职权和地位因朝代不同而有所差异,但通常来说:
1.里长(里正)
职责:里长是基层行政单位“里”的负责人,主要负责户籍管理、赋税征收、治安维护等,首接对接县衙。
管辖范围:一“里”通常包含数十户到百余户(如唐代以100户为1里,明代110户为1里)。
地位:里长属于官方认可的基层吏员,权力较大,尤其在赋役征发上具有主导权。
2.保长
职责:保长源于保甲制(如宋代王安石变法、明清时期),主要负责治安联防(“连坐”管理)、人口监控等,更侧重治安功能。
管辖范围:一“保”通常由10户左右组成(如宋代10户为1保,清代10户为1牌,10牌为1甲,10甲为1保)。
地位:保长更偏向民间自治性质,权力较里长小,但明清时期保甲制与里甲制并存时,两者可能有重叠。
行政层级:里长管辖的“里”户数更多(约百户),保长管辖的“保”户数较少(约十户),因此**里长地位通常高于保长**。
职能侧重:里长管赋税、户籍,保长管治安,两者可能并存(如明清),但里长更接近官府体系。
例外情况:某些朝代(如元代)设“社长”管赋税,保长管治安,二者平级;清代后期保甲制强化后,保长的实际权力可能上升。
在大多数朝代,里长(里正)的行政职权和地位高于保长,但具体需结合朝代制度分析。例如明代“里甲制”下,里长负责赋役,而保甲制中的保长仅辅助治安,两者分工不同但里长更核心。
至于保长和里长的产生,各个时期不一样。
里长和保长是基层行政组织的负责人,他们的产生方式随着历史时期和地方习俗的不同而有所变化。以下是一些常见的产生方式:
1.选举:在一些时期和地区,里长和保长是由当地居民选举产生的。这种选举可能是由地方官员组织,也可能是由地方士绅或族长等有影响力的人物主持。选举的标准通常包括候选人的品德、能力、家族背景等。
2.推荐:在某些情况下,里长和保长是由地方上的士绅、族长或其他有影响力的人物推荐产生的。推荐的标准同样包括候选人的品德、能力、家族背景等。
3.任命:在一些时期,里长和保长是由上级官员首接任命的。这种方式通常出现在中央集权较强的时期,上级官员会根据需要和地方情况,任命合适的人选来担任里长和保长。
4.世袭:在某些地区和家族中,里长和保长的职位可能是世袭的。这意味着职位会由家族中的一代传给下一代,通常是由长子继承。
5.轮流担任:在一些地方,里长和保长的职位是由当地居民轮流担任的。这种方式通常出现在较小的社区,每个家庭或家族都有机会在一定时期内担任这一职位。
里长和保长的产生方式并不是固定不变的,随着历史的发展和政治制度的变化,他们的产生方式也会有所调整。此外,不同地区的习俗和实际情况也会影响里长和保长的产生方式。
王家店的保长和里长,都是由有钱的乡绅,也就是地主,富农们推荐,经大家商量——这个大家主要是指地主,富农及族长等协商的结果,基本上每个保长里长,都是作为这些人的代言人,代表各自背后主子的利益,普通老百姓,只有听话的份儿,根本就没有选举和发言的机会。
石头进去后发现,保长家里的条件跟二狗家里差不多,房子也不错。
父亲带着石头和月娥到了保长家里,保长正在炕上挑豆粒儿。
这个保长也就不到西十岁的样子,他家里孩子跟石头岁数差不多。
保长本人身材不高,偏瘦,全身也是晒得很黑,穿着一身土灰色短打布衣,披着一件狗皮大衣。
因为家里条件好一些,又是张姓大户后裔,二十多岁就被选上了保长,只是因为里长比他大两岁,又跟地主家沾亲戚,保长十多年也没有被选上里长,人都说除非里长升乡长,保长才有可能当上里长。
父亲跟保长报告了情况,就是石头昨晚说的那些事情,还添油加醋的说的比石头说的还惨。
不愧是读书人,肚子里墨水还是有的。石头看着父亲,心里想。
保长上下打量着李月娥,让石头父子出去等一会,他要跟李姑娘单独聊聊。
保长是要审问审问李姑娘,看看能不能发现点问题,如果有问题,他这一关就过不去。
约么一柱香时间,保长叫石头父子俩进屋说话!
保长说,这姑娘确实挺可怜的。
那就让她留在我家吧,爸爸试探着问。
保长没说话,喝了口水,最后说, 我不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