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4章 海商便民所

2025-08-18 3252字 4阅读
左右滑动可翻页

红绸如霞,在初夏的晴空下被穗安与知州赵海共同扯落。

“海商便民所”五个苍劲有力的大字在阳光下熠熠生辉,瞬间点燃了西市的气氛。掌声、鞭炮声、围观百姓的议论声汇成一片喧腾的海洋。

早己等候多时的牙行代表们,在王书办、陈老倌、吴婆子,甚至脸色依旧有些阴沉的赖瘸子带领下,纷纷上前拱手道贺,场面热闹非凡。

他们身后,是第一批经过紧急培训、穿着崭新靛蓝色工装、臂缠醒目“便民”白色袖带的业务员。

这些昔日的乞丐、流民,此刻挺首了腰板,脸上带着紧张又自豪的红晕,努力维持着秩序,引导人流。

然而,便民所开业带来的轰动远超预期!

闻讯而来的海商,有本地的老行尊,有初次来福州探路的外地客,更有许多好奇观望的小商贩。他们被“官方背书”、“信息透明”、“用工规范”等新鲜词吸引,更被那整齐划一、精神抖擞的靛蓝色身影所震撼。新鲜事物总是引人探究,尤其涉及切身利益。

“这位小哥,”一位操着浓重粤地口音、满脸风霜的船老大拉住一个年轻业务员,“你们这便民所,真能问到去琉球的船期?不会被牙行抽几道水吧?”

“当然!大叔您这边请,登记台在这边,我帮您查。”业务员小陈努力回忆着培训内容,热情引导。

“小兄弟,我急需二十个熟练的码头力工,明日卸一批南洋香料,工钱好说,但要快!你们这能马上安排吗?”另一个衣着光鲜的商人语速飞快,带着不容置疑的急切。

“您稍等,我这就给您登记需求,马上为您匹配。”负责用工登记的小伙子额头冒汗,在厚厚的册子上飞快记录。

人潮如织,汹涌地挤向那几方小小的登记台,靛蓝色的身影被淹没在五颜六色的商贾之中。

业务员们嗓子喊哑了,手臂挥酸了,登记册被无数只手传递、翻看,甚至被扯破了边角,秩序开始混乱。

“排队!大家排队!”海生奋力维持着,声音嘶哑。妙善像条灵活的小鱼,在人缝里钻来钻去,帮这个递笔,帮那个指路,小脸急得通红。

“怎么这么慢!老子时间金贵着呢!”一个脾气火爆的商人不耐烦地推搡着前面的人。

“就是!不是说信息透明吗?船期册子给我看看!”另一个人伸手就要抢桌上摊开的登记簿。

负责船期登记的小姑娘被这阵势吓得脸色发白,死死护着册子,眼看就要哭出来。冲突一触即发!

穗安站在便民所二楼的回廊上,将楼下的混乱尽收眼底。她眉头紧锁,人手严重不足,临时抽调牙行的人?他们业务不熟,且各有心思,恐生枝节。再招募培训流民?远水救不了近火。

就在这时,她的目光扫过街角,几个身着青衿、头戴方巾的年轻学子正好奇地向这边张望,显然是福州书院的学子被这边的热闹吸引而来。一个大胆的念头瞬间击中穗安!

她立刻转身,对身旁的赵海快速而清晰地请求:“师兄,事急从权,楼下登记人手严重不足,恐生乱子。恳请师兄速遣衙役持令,前往福州书院,征召三十名通晓文墨、字迹端正的学子前来应急,半日为限,管一顿饭食,每人另付五十文酬劳。只需他们帮忙誊抄登记信息,维持秩序。”

赵海闻言,眼中闪过一丝惊诧,随即化为赞赏。他深知穗安此举虽大胆,却是解决眼前燃眉之急的唯一良策。

“好!海生!”他立刻唤来海生,“持我令牌,速去书院山长处,言明事由,请他选派得力学子前来助阵,就说是本官与清云道长的请求!”

“是!大人!道长!”海生接过令牌,如离弦之箭般冲出人群。

福州书院的山长是一位须发皆白、德高望重的老夫子,姓张。他听闻知州大人亲令,又见海生手持令牌,情知事态紧急,不敢怠慢,立刻挑选了三十名品学兼优、字迹工整的学子,由一位姓李的年轻助教带领,匆匆赶往西市。

当这一群青衫学子,带着书卷气和一丝惶惑,出现在人声鼎沸的便民所时,引起的轰动不亚于便民所开业本身!

“看!书院的秀才公们!”

“他们怎么也来了?还穿着青衫…这…这成何体统!”

“让读书人来干这市井小吏的活计?清云道长这是要做什么?”

议论声西起,充满了惊讶、不解,甚至隐隐的鄙夷。学子们哪里见过这等混乱嘈杂的场面,一个个面红耳赤,手脚都不知道往哪里放,与那些靛蓝色的业务员站在一起,显得格格不入。

更激烈的反对声来自书院内部。几位年长的夫子闻讯赶来,看到自己的学生被安排在嘈杂的登记台前,对着满身鱼腥味的船老大和精明的商人问询登记,顿时气得胡子首抖。

一位姓钱的老夫子,指着便民所的方向,对着闻讯赶来的穗安和赵海,声音颤抖地痛斥:

“清云道长!你好大的胆子,竟敢驱使我圣贤门徒,行此商贾贱役。读书人当‘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当‘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你让他们在此抛头露面,与市井之徒厮混,沾染铜臭之气,这是在玷污斯文,败坏我书院百年清誉!是离经叛道!是辱没圣教!”

他的话语尖锐刺耳,引来了更多人的侧目。一些原本就看不惯穗安“女子干政”、“收容流民”的士绅,也纷纷附和,指责之声渐起。

穗安深吸一口气,面对这汹涌的指责浪潮,她神色平静,目光却异常坚定。她对着激动的钱老夫子,也对着所有质疑的目光,朗声道:

“夫子此言差矣,圣贤之道,在‘仁’,在‘济世’。眼前这些海商,运的是维系民生的粮米布帛;这些力工,凭的是血汗养家糊口。便民所为商贾提供便利,为苦力保障权益,消弭争端,稳定一方,此非‘平天下’之微末乎?”

她指向那些紧张却认真投入的学子:“让学子走出书斋,亲见民生疾苦,亲历世事运转,知晓一粥一饭、一针一线来之不易,明白‘仓廪实而知礼节’的道理,这难道不是最生动的‘修身’课?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若读书只为闭门造车,不识稼穑艰难,不通世情百态,空谈仁义道德,又如何能真正‘治国平天下’?”

她的声音清越,字字铿锵,带着不容置疑的力量。

赵海适时上前一步,沉声道:“钱夫子息怒。清云道长所言,亦是本官之意。便民所乃官府善政,关系民生,更关系海贸税收,国之命脉。学子们今日所为,非是贱役,乃是体察民情、报效桑梓的义举!亦是‘知行合一’的践行!书院教化之功,正体现于此!”

知州大人的话,分量极重。钱老夫子气得脸色发青,嘴唇哆嗦,却不敢再当众顶撞。他狠狠一甩袖子:“道不同不相为谋!老夫羞于与之为伍!”愤然离去。其他夫子也面色不虞地跟着走了。

在穗安的简短激励和李助教的协助下,三十名学子克服了最初的羞赧和不适,迅速投入到工作中。

他们不通海贸术语,但识字、写字快、条理清晰是强项,海生和妙善立刻成了“翻译官”和协调员。靛蓝色的业务员负责热情引导、初步问询,将关键信息传递给身旁的青衫学子;学子们则负责清晰记录、誊抄、分类。

效率瞬间提升了数倍,混乱的场面很快变得有序起来。长长的队伍开始稳步向前移动。海商们看到有读书人亲自执笔登记,那份疑虑和不耐烦也消减了许多,态度变得更为客气。

穗安站在回廊上,看着楼下热火朝天又井然有序的景象,看着那些学子从最初的拘谨到渐渐投入,甚至开始主动与业务员交流,看着海商们拿到清晰登记凭证后满意的笑容,一股难以言喻的兴奋和成就感如岩浆般在她心底奔涌。

成了,真的成了!

看着那源源不断登记上来的船期、货品、用工需求信息,穗安仿佛看到了一条条清晰的海上商路在自己眼前铺开。

南来北往的船只,装载着财富与机遇,她的“清云商号”未来买船出海,将不再是孤舟独行,而是隐于这由她亲手编织的庞大信息网络之中。

借势而行,顺流而动,无论将来赚取多少财富,都将如盐入海,悄无声息,不会像“玻璃”那样,成为引人觊觎的靶子!

夕阳的余晖透过窗棂,洒在穗安清丽的侧脸上。她嘴角抑制不住地微微上扬,手指下意识地着袖中的一个小小算盘珠子眼底跳跃的光芒,比天边的晚霞更加炽热明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