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章 春秋相赠

2025-08-18 2686字 4阅读
左右滑动可翻页

十日的跋涉,风尘仆仆,身体疲惫。但思想的交流与碰撞,却如同甘泉,滋养着每个人的心灵。

穗安听着他们引经据典的辩论,探讨治国安邦的方略,也分享自己一路行来的见闻,用更贴近现实的视角引发新的思考。

郑淮常是辩论的核心,他的思辨与穗安的务实,常能激发出意想不到的火花。路途虽苦,但因有这些在思想上能产生深刻共鸣的同行者,竟也成了一种难得的乐趣。

衢州城垣在望,众人精神一振。

入城后,学子们忙着寻落脚处,穗安准备打听去余杭的船只。

郑淮看向穗安:“道长初到衢州,可需向导?淮曾在衢州游学。” 他眼神明亮,带着不易察觉的期待。

穗安点头:“有劳郑公子。”

两人走在衢州街头。商铺林立,布庄伙计卖力吆喝,瓷器店琳琅满目,糖人摊前围满孩童。码头方向更是人声鼎沸,货船云集。

这里往来余杭的商船众多,三日后恰有一队即将启程,尚有舱位可订,穗安心下稍安。从湄洲岛首接走水路恐怕己经到了余杭,再晚家人该担心了。

“此地扼守要冲,水陆交汇,商贾辐辏,果然繁盛。”郑淮感慨,“若能善加治理,必是鱼米富庶之地。”

穗安看着往来人流:“商道通,则货物流,民生方能活络。只是商利动人心,也需严法约束,方不致成害。”她想起莲花峰,语气微冷。

郑淮深以为然:“道长明鉴。商以利聚,政以法治,两者相济相克,方能长久。”

行至一香火鼎盛的寺庙,钟磬悠扬,善男信女络绎不绝。

“此寺高僧慧明法师,颇有名望。”郑淮介绍。

穗安心中一动:“正好,小道有些疑惑,想请教法师。”

寺内禅房,慧明法师须眉皆白,神态祥和。

穗安首言相询:“敢问法师,世间苦难,因果轮回,善恶有报,可为何恶人当道,良善蒙冤之事屡见不鲜?仙神慈悲,为何不首接拨乱反正?”

法师双手合十,声音空渺:“女施主着相了。因果循环,报应不爽,非在朝夕。前世因,今世果;今世业,来世偿。仙神垂悯,示以大道,渡有缘人离苦海,而非代众生受业。执着眼前得失,便是障。”

穗安听得眉头微蹙。前世来世?业障?这虚无缥缈的答案,解不了她心中块垒。她所求的,是现世的公正!

离开禅房,郑淮见她神色,轻声问:“法师之言,未能解道长之惑?”

穗安摇头:“太过玄远。我信现世报,信人为。”

郑淮沉吟片刻,从书箱中取出一本旧书,郑重递给穗安:“此乃《春秋》,非是寻常史书。‘微言大义’,讲的是正名分、寓褒贬、明善恶。内有我与先师批注。道长所惑,或可从中寻得一二解法——在人间正道,在史鉴人心。”

穗安接过,书页泛黄,墨迹清晰,批注密密麻麻,凝聚着郑淮的心血。她心头微暖:“多谢公子。此物贵重…”

“书赠知己,方显其值。”郑淮脱口而出,随即耳根微红。

穗安指尖拂过书页,抬眼看他,眼中有一丝笑意,她也从挎包中拿出一本书《刘氏简易方》:“此乃恩师所著,录些旅途常见病痛防治之法。公子赶考路远,望能护己周全。”

郑淮接过,医书崭新,墨香犹存,显是刚誊抄的。他看着扉页上娟秀的字迹,心头一热:“这…多谢道长关怀!”

两人目光相接,有刹那的停顿,空气仿佛凝滞,却又流淌着无声的暖意。

“天色不早,该回去了。”穗安率先移开目光,声音依旧平静。

“好。”郑淮应道,将医书小心收好,如同珍藏一份无言的默契。

同窗打趣他们去了许久,两人只笑而不语。

三日后,衢州码头,人声喧嚣,穗安要乘船西行。

郑淮走到穗安面前,眼神复杂:“清云道长,此去山高水远,游历西方,怕是无再见之期了。”

他声音低沉,带着不易察觉的涩意,“望道长…珍重。”

穗安看着他清亮的眼睛,那里面有不舍,有欣赏,还有未尽的言语。她压下心中那丝异样,抱拳,声音清越如常:

“郑公子亦是。此去科场,望你金榜题名。”她顿了顿,语气变得格外认真,“更望你,真正践行心中之道——‘为生民立命’。”

“为生民立命…”郑淮轻声重复,仿佛从她的话语中汲取了力量,眼神重新变得坚定,“郑淮谨记道长赠言,定不相负!”他用力点头,手不自觉地按了按怀中那本《刘氏简易方》。

穗安的目光扫过他按着医书的手,不自主摸了摸衣袖,那里有她珍重收好的《春秋》。

她微微一笑,洒脱地一拱手:“各自珍重。后会有期。”

“后会有期!”郑淮也郑重抱拳。

衢州码头的喧嚣渐渐被抛在身后。

离开湄洲岛时,她满心以为这世界是仙神与妖邪的战场,凡人如蝼蚁般在夹缝中挣扎求生。

默娘的经历、海妖的肆虐、观音的点化,似乎都印证着这点。

她带着一腔“除恶务尽”的孤勇闯入内陆,以为遍地都是需要斩杀的“妖邪”。

然而,一路行来,离了大海,妖踪何在?仙迹何寻?这内陆腹地的苦难,根源竟全在人自身!

儒、道、佛,各有其道。

儒家学子如郑淮,怀抱“为生民立命”的赤诚,试图用圣贤道理和人的力量建立秩序;

佛门高僧谈因果轮回,将苦难归咎于前世业障与来世福报,劝人忍耐行善;

道家清静无为,更多是个人寻求超脱。这些道理或积极入世,或玄远缥缈,却都指向一个核心:解决之道,最终落回人自身。

这个世界的底层百姓,他们像野草,卑微,顽强,随风飘摇。

他们的苦难,很少源于虚无缥缈的妖邪,更多是来自同类的压榨、制度的漏洞、以及纯粹的生存艰辛。他们的挣扎,无声而惨烈。

“不让仙佛过多干涉凡尘…”这个念头如同惊雷,在她心中炸响。观音菩萨对默娘的告诫——“民不受灾,便不懂得自救自强”,此刻有了另一种残酷的解读。

不是仙佛不想管,或许是这人间运行的内在法则,本身就排斥着仙佛的首接、强力干预?

这是天地运行的“道”,还是人类自己选择的结果?

郑淮赠予的《春秋》静静地躺在她的行囊里。那里面没有神谕,只有人写下的历史,记录着人的功过、人的兴衰、人的斗争与智慧。这才是人类世界的真实底色。

穗安深吸一口气,望向远方苍茫的山峦。心中那份因仙佛“不作为”而产生的愤懑与困惑,渐渐沉淀下来,化为一种更冷冽也更清晰的认知:

这人间炼狱,妖邪为祸者少,人心鬼蜮者多。仙神渺渺,各有其道,却非救世良方。

她紧了紧背上的藤篓,余杭的王道长,或许能给她更多道家的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