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博将账本收好,望着窗外渐渐亮起的天色,心中己有了主意。他决定前往清风书院,找苏老夫子商议。苏老夫子学识渊博,人脉广泛,想必能给他一些有用的建议。想到这里,曹博整理好衣衫,大步走出了房门。
清晨的清风书院,弥漫着淡淡的墨香,书声琅琅回荡在古朴的建筑之间。曹博快步穿过书院的小径,径首走向苏老夫子的书房。书房的门半掩着,苏老夫子正坐在窗前,翻阅着一本古籍。
“苏老,学生冒昧打扰。”曹博轻声说道,恭敬地站在门口。
苏老夫子抬起头,看到曹博,眼中闪过一丝惊讶,旋即露出温和的笑容:“是曹博啊,这么早过来,可是有要事?”
曹博走进书房,将账本的事情详细地告知了苏老夫子。苏老夫子听完,神色凝重,沉思片刻后说道:“光有这账本作为证据还不够,还需引导舆论,让更多人了解刑部的恶行,如此才能对他们形成足够的压力。”
曹博点头,这与他心中所想不谋而合:“苏老所言极是,学生正是为此事而来,还望苏老能指点一二。”
苏老夫子起身,在书房中踱步,缓缓说道:“可安排清风书院的学子们在京城各处张贴揭露刑部贪腐的告示,让百姓们知晓真相。”
曹博眼睛一亮,这确实是个可行的办法:“多谢苏老指点,学生这就去安排。”
曹博迅速召集了清风书院中平日里与他交好且志同道合的学子们。这些学子们听闻要揭露刑部的恶行,纷纷义愤填膺,摩拳擦掌,愿意为曹博效力。
曹博将写好的告示分发给学子们,详细地说明了张贴的地点和注意事项。学子们领命后,各自带着告示,分散到京城的大街小巷。
京城的街道上,人来人往,热闹非凡。一名学子在一处繁华的集市旁的墙壁上,小心翼翼地张贴着告示。告示刚一贴好,便立刻吸引了周围百姓的目光。
“这上面写的是啥?”一位卖菜的老汉好奇地凑了过来。
“大叔,这上面写的是刑部官员贪腐的事儿,他们在救助点中中饱私囊,害得许多百姓受苦。”学子热情地解释道。
老汉瞪大了眼睛,难以置信地说道:“竟有这等事?难怪前段时间救助点突然关了,好多人都没饭吃了。”
周围的百姓们听闻,也纷纷围拢过来,你一言我一语地议论起来。“平日里看那些刑部的人就嚣张跋扈,没想到竟如此贪腐。”“是啊,这可苦了咱们老百姓了。”百姓们的脸上满是愤怒和不满。
与此同时,其他地方张贴的告示也引起了同样的效果。京城的大街小巷,到处都在谈论着刑部的恶行。
曹博带着一部分学子,在街头巷尾向百姓讲述刑部在救助点一事上的蛮横行为。曹博言辞恳切,将刑部官员如何强行查封救助点,不顾百姓死活的场景描述得栩栩如生。
“乡亲们,那救助点本是为了帮助大家度过难关,可刑部的人却为了一己私利,将其查封,让无数百姓挨饿受冻。”曹博大声说道,眼中满是愤慨。
百姓们听着曹博的讲述,心中的怒火被彻底点燃。人群中有人喊道:“不能就这么算了,我们要讨个说法!”“对,找刑部算账去!”百姓们的情绪愈发激动。
随着时间的推移,舆论的影响力越来越大。京城内,无论是茶馆酒肆,还是寻常百姓家中,都在谈论着刑部的贪腐。整个京城仿佛被点燃了一般,对刑部的不满情绪如熊熊烈火般蔓延开来。
然而,就在舆论愈演愈烈之时,刑部衙门内,气氛却格外压抑。一名下属匆匆走进刑部尚书的书房,将京城内舆论的情况告知了他。
刑部尚书脸色阴沉,猛地一拍桌子:“这个曹博,竟敢如此大胆!”他深知,舆论若继续发展下去,对刑部极为不利。
“大人,现在该如何是好?”下属小心翼翼地问道。
刑部尚书沉思片刻,眼中闪过一丝狠厉:“派人去把那些告示撕了,再抓几个带头闹事的,给其他人一点颜色看看。另外,联系我们在朝中的势力,让他们想办法压制此事。”
下属领命而去,刑部尚书望着窗外,心中暗自思忖着应对之策。而此时,曹博也察觉到了刑部可能会有所动作。他深知,接下来的局势将会更加严峻,舆论与反舆论的斗争才刚刚开始。但他心中信念坚定,无论刑部如何应对,他都要将他们的恶行彻底揭露出来。
京城的夜晚,灯火阑珊。曹博站在一处高楼上,望着京城内依旧热闹非凡的街道,听着百姓们对刑部的声声讨伐,心中五味杂陈。他知道,舆论的压力能否迫使刑部收敛行为,还是个未知数。而面对如今的舆论风波,刑部和背后的势力必然不会坐以待毙,他们又会如何应对?一场更为激烈的较量,似乎正在悄然拉开帷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