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博缓缓抬起头,望着那紧闭的太学院大门,深吸一口气,眼中重新燃起一丝决然。他知道,太学院这条路走不通,并不意味着他就没有其他办法。他将儒家典籍重新收好,转身迈着坚定的步伐离开。此时,街头传来人们谈论清风书院自由讲学的声音,曹博心中一动,或许,那里会是他新的希望。
街头人来人往,嘈杂的声音充斥着曹博的耳朵。小贩的叫卖声、行人的谈笑声、马蹄的哒哒声交织在一起。曹博在人群中穿梭,他听到身旁两个书生模样的人正热烈地讨论着。
“听说了吗?清风书院近日又请了几位大儒讲学,那场面,可热闹了。”其中一个穿着蓝色长衫的书生说道。
另一个手持折扇的书生点头附和:“是啊,清风书院向来倡导自由讲学,不论出身,只要有真才实学,都能上去讲上一讲。”
曹博心中一喜,这不正是自己所需要的机会吗?他加快了脚步,按照路人所指的方向,朝着清风书院走去。
不多时,曹博便来到了清风书院的门前。书院的大门古朴而庄重,门旁的石狮子虽有些年头,但依旧威风凛凛。门口进出的学子们,有的拿着书卷,有的热烈讨论着学术问题。曹博深吸一口气,迈进了书院的大门。
走进书院,一股清幽的气息扑面而来。院内绿树成荫,花草繁茂,石板路蜿蜒曲折,通向各个讲堂。不远处,一座古朴的建筑前,摆放着几张桌椅,想必那就是讲学的地方。曹博顺着小路走去,在一处偏房找到了书院的负责人。
那负责人是一位年逾半百的老者,身着素色长袍,头戴方巾,面容和蔼,眼神中透着睿智。曹博恭敬地行了一礼,说道:“老先生,晚辈曹博,久闻清风书院倡导自由讲学,晚辈虽出身寒门,却对儒家思想略有见解,想在此讲学,传播儒家思想,不知老先生能否给晚辈一个机会?”
老者上下打量了曹博一番,见他虽然衣衫朴素,但眼神坚定,言辞恳切,心中不禁有些好奇。他缓缓说道:“年轻人,讲学可不是一件小事,你且说说,你对儒家思想有何独到见解?”
曹博心中一喜,赶忙说道:“老先生,晚辈以为,儒家思想倡导‘仁、义、礼、智、信’,这五常乃是为人之本,社会之基。在这乱世之中,更应大力传播,以教化百姓,让人们重拾道德准则,重建社会秩序。然而,如今儒家思想常被权贵利用,失去了原本的纯粹,晚辈希望能以自己的方式,将儒家思想的真谛传递给更多的人。”
老者听了,微微点头,心中对曹博的见解颇为赞赏。他思索片刻,说道:“看你言辞恳切,对儒家思想也确有一番见解。这样吧,我给你一个试讲的机会,明日午时,你在书院的讲学处试讲,若能得到学子们的认可,我便同意你在此讲学。”
曹博大喜过望,连忙再次行礼:“多谢老先生,晚辈定不负所望。”
回到住处,曹博一夜未眠,精心准备着第二天的试讲内容。他反复翻阅着那本儒家典籍,将其中的精华部分一一梳理,又结合当下的乱世局势,思考着如何将儒家思想更好地传达给学子们。
第二日午时,阳光透过树叶的缝隙,洒在书院的讲学处。曹博早早地来到了这里,他身着干净整洁的布衣,手持书卷,神情镇定。不一会儿,学子们便陆陆续续地围了过来,他们大多是听闻有新人试讲,前来一探究竟。
曹博清了清嗓子,开始讲学:“诸位同学,今日晚辈有幸在此,与大家分享对儒家思想的一些感悟。在这乱世之中,我们目睹了战火纷飞,百姓流离失所,为何会如此?究其根源,是人心的迷失,是道德的沦丧……”
曹博的声音洪亮而清晰,他旁征博引,从古代圣贤的事迹,到当下的社会乱象,深入浅出地阐述着儒家思想的内涵和意义。学子们静静地听着,时而点头,时而陷入沉思。
讲到动情处,曹博不禁提高了音量:“我们不能因为身处乱世,就放弃对美好品德的追求。儒家思想,便是我们在这黑暗中前行的明灯,它能指引我们找回内心的安宁,重建一个和谐有序的社会。”
随着曹博的讲述,越来越多的学子被吸引过来,原本稀疏的人群变得拥挤起来。有的学子甚至拿出纸笔,记录下曹博的精彩言论。
当曹博结束讲学时,台下响起了热烈的掌声。不少学子纷纷围上前来,向曹博请教问题,与他讨论儒家思想。
“曹兄,你对儒家思想的见解实在是让我耳目一新,尤其是对‘仁’在乱世中的应用,让我受益匪浅。”一个年轻的学子钦佩地说道。
另一个学子也附和道:“是啊,曹兄,希望你以后能常来讲学,让我们能听到更多这样精彩的论述。”
曹博看着这些热情的学子,心中充满了欣慰和感动。他知道,自己的努力没有白费,在清风书院,他己经迈出了传播儒家思想的第一步。
然而,曹博在清风书院初获认可,他能在此顺利讲学吗?又会遇到什么新的阻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