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了,既然人到齐了那咱们便走吧!”林平安收回了目光,开口说道。
很快,一行人便出了大厅。
“你跑上来干嘛?这里面可都是女眷,还不赶紧下去!”林平安掀开车帘正准备上马车,便被高阳拉住了。
“十七姐,没事的,姐夫他不是外人!”李明达说道。
李丽质则是抿嘴不语。
“不行!你去坐那一辆!”高阳态度坚决的将林平安拉下了马车,将他推到了李思文的那一辆马车上。
林平安看了一眼李丽质,自己确实应该避嫌,便也没再多说,上了马车。
“思文兄,柳姑娘没与你一起吗?”车厢内,林平安看着对面的李思文好奇问道。
“柳姑娘回柳府去了!”李思文沉默了片刻回道。
“回柳府去了?思文兄你和柳姑娘……”林平安微微一愣,欲言又止。
“我知阳明兄好意,但感情的事是勉强不来的,柳姑娘对我无意,我也不是死缠烂打之人!”李思文苦笑道。
“是啊,我觉得柳姑娘喜欢的是阳明兄,阳明兄要不你就把她收了吧?”尉迟宝琳出声附和。
“这次诗会你们可得小心点!”见李思文情绪不佳,林平安岔开了话题。
“阳明兄的意思是,侯元礼和张慎之会趁机搞事情?”李思文心头一凛。
“嗯,怕是不止他们两个,世家恨我入骨,在城内他们不敢动手,但在城外他们就没那么多顾忌了!”林平安点头道。
“无妨!此次出行,我阿耶己将府上家将尽数派出,隐在暗处,必保阳明兄无忧!”李思文说道。
“令尊果然料事如神!”林平安满脸敬佩。
英国公李勣乃是后世隋唐英雄传徐茂公的原型,在隋唐演义中,徐茂公足智多谋,能掐会算,虽然与真实历史形象的李勣有所差异,但也大差不差。
李勣军功卓著,在大唐军方,绝对是数一数二的存在,能有此成就,足以说明他的深谋远虑。
“阳明兄,要不我现在让人回去告诉我阿耶,让他也加派些人手?”尉迟宝琳看向林平安问道。
“不必!人在精而不在多!”林平安摇头。
“哇!姐姐,我想要那兔子灯!”就在这时,李明达的惊呼声传入了三人耳中。
林平安掀开车帘一看,只见街道旁边有一个卖花灯的那铺子,铺子里面琳琅满目挂着各色灯笼。
在大唐,燃灯习俗盛行,灯笼并不是元宵独有,在中秋之夜,人们会将精美的灯笼挂在庭院或者街头小巷中观赏。
很快,马车停下,三女下了马车。
林平安见状,也跳下了马车,李思文和尉迟宝琳紧随其后。
随着三女下车,来往行人频频侧目。
甚至有纨绔浪荡公子想要靠近搭讪,但都被隐在暗处的百骑给挡下了。
林平安对此早己见怪不怪,这三位可都是二凤的心头肉,二凤又岂能不上心呢?
铺子周围挤满了买灯的百姓,林平安仗着人高马大挤了进去,给三女买了三盏灯笼。
李明达是她之前看中的兔子灯。
至于李丽质和高阳则是普通的走马灯,上面画着各色图案,很是精美。
“谢谢姐夫!”李明达拿着兔子灯,满脸欣喜。
“你们快回马车上去,这里人太多!”林平安见街道上人流涌动,连忙朝三女说道。
李丽质和高阳点了点头,牵着小兕子便上了马车。
“慎之,那灯笼好漂亮!”
“好,我这就去买来送给干娘!”
就在林平安准备返回马车之际,两道声音传入了他的耳中。
他循声望去,便见人群不远处的街道边,张慎之和一艳丽美站在一起看着铺子里的灯笼。
这就是他的干娘李氏,张亮的继室!
看着妩媚妖娆,入骨的李氏,林平安心头一动。
恰好这时一名年约六、七岁的稚童走了过来,看着铺子里挂着的各色灯笼首咽口水。
“小朋友,想要灯笼吗?”林平安见状,叫住了他。
“没钱!”稚童摇了摇头。
“你若是帮我办件事,我便给你30文钱如何?”林平安微笑道。
“什么事?”稚童满脸警惕的看着他。
林平安从怀中掏出了一张宣纸递给了他,接着指了指张慎之,在他耳边低语了几句。
看着林平安手里的30文钱,稚童毫不犹豫的接过宣纸,朝张慎之快步走了过去。
他不着痕迹的将手中宣纸扔在了张慎之面前,而后滑如泥鳅从人群中钻了过来,抓起林平安手里的30文钱眨眼便消失在人流中。
张慎之正准备挤进人群去买灯笼,突然看到一张宣纸落由脚边。
他下意识地弯腰捡起,打开一看,顿时脸色一喜,左右看了看,见无人注意自己,连忙将宣纸揣进了怀中。
林平安见状,狡黠一笑,掀开车帘便上了马车。
李思文和尉迟宝琳相视一眼,紧随其后。
很快,马车启动,朝城外驶去。
“阳明兄,宣纸上写了什么?”车厢内,李思文好奇问道。
“写了两首诗!”林平安回道。
“不是吧?阳明兄,你竟然送诗给张慎之?”尉迟宝琳都惊了。
李思文也是目瞪口呆的看着他。
“嘿嘿……这诗若是他们不用还好,一旦用了,便会成为他们的催命符!”林平安嘿嘿一笑道。
李思文和尉迟宝琳闻言,虽然心中疑惑,却也没再多问。
两刻钟后,马车出了城门,朝曲江池畔的芙蓉园疾驰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