贡院榜下,姜清辞低头扫了一眼榜单,“初试第一”几个字格外醒目。
她没有多看,转身离开人群。
真正的考验,还在后面。
京中春寒未尽,贡院会试前夜,考生们都被安排在文舍静居,不得随意走动。
夜里,姜清辞刚抄完《周官刑典》,正准备熄灯,一名内侍打扮的人走了进来,手上托着一壶茶。
“姜公子,尚书房送来的温茶,助君夜读。”
姜清辞眉头微动。
她没答应,只盯着那壶茶:“谁送的?”
“属下不知,听说是李尚书好意。”
她没接,只伸手去摸壶盖。
壶盖一掀,一缕几不可察的香味飘出。
姜清辞鼻间微动,心中己了然。
安神香。
微毒,能致头晕反应迟缓,一旦明日上场,必然语无伦次。
她不动声色:“我记得贡院内,不许私送食饮。”
那人一愣:“李尚书……”
“去告知尚书大人。”她站起身,语气平稳,“姜某寒门出身,不敢受大人恩典。”
“如不走,我会将此事写入明日策题。”她顿了顿,“以策为剑,谢恩于纸上。”
那人脸色一变,低头退下。
姜清辞看着门合上,坐回桌边。
她没说一个“毒”字,却己反将对方一军。
会试当天清晨。
天还没亮,贡院门前己聚满人。
姜清辞步入考舍,一路无声,提笔落座。
她打开试卷,策题写得分明:
“君弱国危,摄政当立道纲。请论治乱之道,明君之本。”
她闭上眼,仅三息。
然后下笔——
《民本纲要》·十策篇。
第一策:择贤而立,去权臣之私;
第二策:薄赋以息民,革吏治腐;
第三策:通女学、育寒门,固根本;
第西策:移军权于中枢,防边将之乱……
整整十条,句句首击当朝实政,融合《周礼》《汉律》《贞观政要》等十余书义理,并加上三处批注建议,通篇三千字,字字如刀。
最后一笔,她写下:
“治世之道,非术数也,唯民心而己。”
她抬头,时间刚好一炷香完。
──
一月后,会试放榜。
这一日,京师热闹非凡,百姓皆聚贡院外。
“今年状元是谁?”
“探花呢?听说出了个寒门大才子。”
榜单一贴出,众人哗然。
探花:姜辞,南郡私塾。
世家子弟面面相觑,那一位位家学子弟竟然全数排在他后头。
而在皇宫之中,摄政王萧珣将一卷策论递给皇帝。
少年皇帝看得目不转睛,翻到最后一页时拍案惊声:“好文章!”
“这十策,若真能行,百姓安,国可固。”
“此子,重用可也。”
萧珣淡声:“陛下愿封其何位?”
“探花。”
与此同时,京中茶楼、街坊、商贩,口口相传。
“听说了吗?姜探花,寒门出身,十策压全场!”
“十策写得真是……啧,连陛下都说好!”
“姜探花啊,不凡,不凡啊!”
姜清辞站在书院旧屋前,风吹得她青袍猎猎作响。
手中还捏着刚刚收到的诏书。
“诏封探花,特进御史观察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