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湖南的敌后抗战:游击队的丛林战
1939年冬的雪峰山深处,寒风卷着雪粒打在"湖南人民抗日救国军"的旗帜上。司令员王震正用树枝在地上画图,给队员们讲解伏击战术——这支由红军长征留下的部队改编的游击队,己在湘赣边境坚持斗争两年,队员们大多是湖南本地的农民,熟悉山林的每一条小径。
"鬼子的运输队明天会从这条道过。"王震指着地图上的"鹰嘴崖","这里两边是峭壁,中间只有一条路,咱们就在这设伏。"队员们立刻行动起来:有的去砍树干堵路,有的在路面埋下"土地雷"(用玻璃瓶装满炸药制成),有的则爬到悬崖上准备推石头——这些土办法看似简陋,却在雪峰山的地形里屡建奇功。
第二天拂晓,日军的运输队果然钻进了伏击圈。领头的卡车刚被树干挡住,路面的土地雷就接连爆炸,紧接着悬崖上的石头像雨点般砸下来。队员们从树林里冲出,用南阳军支援的"自动步枪"扫射,日军在狭窄的山道里无法展开,只能束手就擒。战斗结束后,队员们发现卡车里装的竟是过冬的棉衣,王震笑着说:"鬼子这是给咱们送年货来了!"
洞庭湖的芦苇荡里,另一支游击队正上演"水上麻雀战"。队长是个叫刘大柱的渔民,熟悉湖里的每片芦苇荡、每处浅滩。他带领队员们划着"鸭婆船"(一种极小的渔船),白天躲在芦苇丛里,晚上就出来袭扰日军的据点——他们用削尖的竹篙当武器,能悄无声息地凿穿日军汽艇的船底;用芦苇杆制成"潜水管",能在水下憋气半个多小时,神不知鬼不觉地靠近敌船。
在湘中的娄底煤矿区,矿工们组织的"黑旋风队"让日军头疼不己。他们熟悉矿井的每一条巷道,能通过地道摸到日军据点底下,再用炸药把整个据点掀翻。有次日军想报复,带着警犬进矿搜查,矿工们却在地道里岔开多条支路,让警犬也晕头转向,最后只能灰溜溜地撤退。
湖南的敌后抗战离不开百姓的支持。在湘潭,地主们主动拿出粮仓,说"粮食宁肯给游击队,也不给鬼子";在邵阳,郎中们背着药箱走村串户,免费为伤员治疗,用草药治好的士兵比医院还多;在湘西,苗、瑶、侗等少数民族组成"齐心队",用山歌传递情报,用弩箭射杀落单的日军——他们说"不管是哪个民族,都是中国人,都要打鬼子"。
1940年春,日军对湘赣边境进行"扫荡",王震的游击队被困在福寿山。危急时刻,当地的瑶族老乡带着队员们钻进了"秘密溶洞"——这个溶洞有多个出口,里面还藏着老乡们提前储存的粮食和水。日军在山上搜了半个月,连游击队的影子都没找到,撤退时却不断遭到冷枪袭击,损失惨重。
这些敌后游击队虽然装备简陋,却像毛细血管般渗透在湖南的土地上。他们没有正规军的番号,没有先进的武器,却用湖南人"吃得苦、霸得蛮"的精神,在日军的占领区撕开无数个小口子。到1940年夏天,湖南的敌后游击队己发展到5万余人,收复乡镇20多个,牵制了日军的大量兵力,为正面战场的作战创造了有利条件。
五、湖南的经济抗战:支撑前线的生命线
1940年的湘潭钢铁厂,高炉的火光映红了半边天。工人们三班倒不停地炼钢,钢水浇铸时溅起的火花像烟花般绚烂。厂长是个留洋回来的工程师,放弃了重庆的舒适生活,带着全家来到湘潭,他说"湖南的钢,要用来造打鬼子的枪炮"。
为了提高产量,工人们想出各种办法:没有焦炭就用木炭代替,没有先进的轧钢机就用人力锻打,甚至连日军轰炸留下的弹片都收集起来重新冶炼。有个叫陈铁匠的老工匠,能凭手感判断钢水的温度,炼出的钢材韧性极佳,特别适合造步枪枪管。他常对徒弟们说:"咱们多炼一斤钢,前线就多一颗子弹,多一分胜算。"
湖南的农业在抗战中同样发挥着支柱作用。1939年秋收时节,全省农民掀起"千担粮运动",家家户户把最好的稻谷交公粮。洞庭湖的农民们踩着齐腰深的水收割水稻,蚂蟥叮在腿上都顾不上拍掉;湘西的山民们在石缝里种玉米,用手刨开坚硬的石头,指甲磨破了就用布包着继续干。
"只要能让战士们吃饱,咱们饿点没关系。"这是湖南农民常说的话。1940年,湖南上交的粮食占全国抗战军粮的1/4,这些粮食通过湘江水路、陆路,甚至人力背运,源源不断送往前线。运粮的民夫们组成长长的队伍,扁担压弯了腰,嘴里却唱着《送粮歌》:"送粮送粮,送到前方,战士吃了,打胜仗......"
衡阳的兵工厂是湖南军工的核心。这里生产的"湖南造"步枪,虽然不如南阳军的武器先进,却坚固耐用,特别适合南方的潮湿气候。工人们实行"两班倒",机器24小时不停转,女工们在装配车间里接线、装弹,手指灵活得像在绣花。有个叫李小妹的17岁女工,能在一分钟内装好3个步枪弹匣,她说"多装一个,前线就多一分火力"。
湖南的铁路工人则在枪林弹雨中保障运输。粤汉铁路是连接南北的大动脉,日军的轰炸几乎每天都有,工人们却总能在轰炸结束后第一时间抢修。有次桥梁被炸毁,工人们跳进冰冷的江水里,用身体当桥墩,顶着木板架起临时通道,让军列安全通过。他们说"铁路通,抗战赢",这句话成了湖南铁路工人的信念。
1940年,湖南的工业产值比战前增长了30%,粮食产量稳居全国前列,为正面战场和敌后抗战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当第一批"湖南造"步枪送到前线时,士兵们摸着枪身上的"湘"字,仿佛能感受到背后三千万湖南人民的力量。
六、湖湘文化的抗战:精神的坚守
长沙的岳麓书院里,朗朗的读书声穿过战火的硝烟。尽管日军的轰炸就在不远处,学生们依然端坐在教室里,跟着教授诵读《楚辞》。院长是位白发苍苍的老先生,经历过甲午战争,他说"越是战乱,越要守住文脉,这是湖南的根"。
书院的藏书楼里,馆员们正忙着转移古籍。他们把珍贵的善本装进木箱,用棉被包裹好,雇人抬着往湘西的深山里转移。路上遇到日军的飞机,就躲进山洞里,等警报解除再继续赶路。有个年轻的馆员,为了保护一箱《西库全书》抄本,在轰炸中用身体挡住弹片,自己却永远留在了路上。
湖南的戏剧工作者们用"湘剧"宣传抗战。著名湘剧演员徐绍清改编了传统剧目《辕门斩子》,将杨六郎的故事改成抗日将领斩逃兵的情节,在各地巡演时场场爆满。台下的观众时而为剧中的爱国情怀落泪,时而为汉奸的行径愤怒,散场后往往有青年当场报名参军。
"戏文也是武器,能鼓舞人心。"徐绍清说。他带领剧团深入前线慰问,在战壕边搭起简易戏台,演员们穿着戏服,在炮火声中演唱,士兵们看得热血沸腾,不少人看完戏就主动请缨参加敢死队。有次演出时遇到轰炸,徐绍清坚持演完最后一场,他说"只要还有一个士兵在看,我们就不能停"。
湖南的报人同样在坚守舆论阵地。《长沙日报》在轰炸中坚持出版,编辑部设在防空洞里,记者们冒着生命危险采写前线新闻。有位叫范长江的记者,深入湘北战场,写出《新墙河的血》等名篇,真实记录了国军将士的英勇,文章在大后方转载后,激起强烈的爱国热情。
报童们穿梭在长沙的街头巷尾,叫卖声清脆响亮。他们中有的是孤儿,有的是父母上了前线的孩子,怀里的报纸被雨水打湿了就揣在怀里晒干。有个叫小石头的报童,在日军轰炸时还坚持卖报,他说"叔叔伯伯们看了报,才知道前线的消息,才更有劲头打鬼子"。
这些文化战线上的坚守,看似与枪炮无关,却在精神上支撑着湖南的抗战。当岳麓书院的读书声、湘剧的唱腔、报纸的油墨香与前线的枪炮声交织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