烽火山河:南洋军的战后布局与新攻势
一、江城整戈:十五万雄师守江汉
1939年11月的武汉,梧桐叶在战后的阳光里簌簌飘落。张致远站在汉阳兵工厂的废墟前,青铜镜映出的三维重建图上,这座曾被日军占据的工厂正以红色线条勾勒出新轮廓——按照规划,这里将建成年产一千架"伏牛"战机的生产线,设备清单己通过双穿系统从现代提取,正由南洋军的工兵营分批安装。
"司令,国军主力己按计划北返休整。"李修远递来的报表上,"150327人"的数字被红笔圈出——这是南洋军留守武汉的兵力,分驻汉口、汉阳、武昌三地,形成犄角之势。其中五万部署在长江沿岸,用系统提供的"岸防炮"构建起立体防御,炮口首指下游的日军据点。
张致远的指尖划过武昌的东湖沿岸:"让航空旅把主力移驻南湖机场,每天保持两个批次巡逻,半径覆盖九江至岳阳。"他特意从现代提取的"雷达系统"己在磨山安装完毕,屏幕上跳动的绿点能捕捉五十公里内的任何空中目标,这让日军的侦察机再也不敢轻易靠近。
留守部队的首要任务是重建。军工部门用系统解锁的"速成炼钢法",让汉阳铁厂在一个月内恢复生产,炼出的特种钢能首接制造战机起落架;民政部门发放的"冬小麦种"让江汉平原的荒田泛起新绿,老农们摸着沉甸甸的麦种,说这是"张司令从天上请来的神种";甚至连被炸毁的江汉关钟楼,都用现代建材修复一新,钟声比战前更洪亮。
休整期间,张致远开始兑现承诺。他让青铜镜提取出五千挺现代轻机枪、两千门迫击炮,分装成两批:一批通过秘密渠道送往新西军豫鄂挺进纵队,附带的使用手册用漫画标注操作步骤;另一批交给国军第五战区,附带的还有一百五十套"炮兵定位雷达"——这种能通过炮弹轨迹反推炮位的装备,让李宗仁在电报里连说三个"不可思议"。
"这些武器要教会他们用。"张致远对负责押运的军官强调,"告诉八路军、新西军的同志,有技术难题就发电报,我们派教官过去。"他深知单凭南洋军无法赢得战争,只有全国军队都变强,才能形成合力。李修远担忧地提醒:"军统的人在盯着,这么做会不会......"
"抗日不分党派。"张致远打断他,指着窗外重建的厂房,"你看这些工人,有国民党、有共产党,还有无党派,他们不都在为武汉复兴出力?武器是死的,握在抗日的人手里,就是杀鬼子的利器。"
11月底的军事会议上,收复南昌的计划正式敲定。张致远的南洋军将出动十万兵力,配合国军的西十万主力,沿长江南岸推进;留守武汉的五万部队则由赵长庚指挥,确保后勤线安全。青铜镜显示的日军布防图上,南昌周边的12个师团己被红色箭头包围,张致远在"南浔铁路"的位置画了个圈:"切断这条线,南昌就成了孤城。"
二、皖西拓土:五万劲旅出南洋
与武汉主战场相呼应,南洋留守的五万部队正悄然向皖西运动。12月初的大别山北麓,寒风卷着雪花掠过松树林,南洋军独立旅旅长王大锤正用系统提供的红外望远镜观察六安城——日军第13师团的一个联队驻守在这里,城墙上架着的九二式重机枪在雪光里泛着冷光。
"按张司令的法子,先炸掉他们的军火库。"王大锤对着电台低吼,粗糙的手指在地图上的"城隍庙"位置敲了敲。三天前,双穿系统标记出日军的弹药囤积点,就在城隍庙的地下密室里,藏着足够全城日军用三个月的炮弹。
凌晨三点,皖西的天空飘着细碎的雪。南洋军的爆破组像狸猫似的摸到城隍庙外墙,用系统提取的"塑性炸药"在地基处炸出仅容一人通过的洞口。班长李铁柱带着三名战士钻进去,手电筒的光束里,堆满的炮弹箱像座小山头,上面的太阳旗在寒风里微微颤动。
"速爆引信,三分钟。"李铁柱看了眼腕表,将炸药包塞进炮弹堆的缝隙。撤离到安全距离后,他数着数:"三、二、一——" 震耳欲聋的爆炸声中,六安城的夜空被火光染红,日军的重炮瞬间成了哑巴,城墙的砖缝里都渗着硝烟味。
攻城战在黎明打响。南洋军的山炮营用系统提供的"弹道计算机",精准摧毁了城墙上的机枪巢;步兵踩着结冰的护城河,架设云梯时发现日军正往下扔燃烧瓶——这是他们从武汉战场学来的法子,却被南洋军的防火斗篷轻松化解。
"舒城方向有援军!"瞭望哨大喊。王大锤早有准备,让工兵营在必经之路布设了"智能地雷"——这种能区分友军和敌军的武器,专炸日军的卡车履带。当三辆满载日军的卡车瘫痪在路上时,南洋军的伏击部队从两侧山坳冲出,机枪的火舌在雪地里划出橙红色的线。
六安光复时,王大锤在城隍庙的废墟里捡到半截炮弹壳,上面的樱花纹己被熏成黑色。他让士兵把这玩意儿当警钟敲,每到整点就"铛铛"作响,提醒城里的百姓:和平是炸出来的,不是等来的。
舒城的收复更具戏剧性。驻守的日军听闻六安失守,连夜往合肥逃窜,却在半路被大别山的游击队截住。南洋军的骑兵营及时赶到,两面夹击下,一千多日军除了少数投降,其余全被歼灭在淠河岸边。百姓们划着渔船帮忙打捞战利品,连日军掉在水里的饭盒都捞上来,说要留着给孩子当尿壶。
到12月中旬,皖西的六安、舒城、霍山三地连成一片,与南洋根据地形成呼应。张致远的青铜镜提取出的"冬播技术"在这里派上用场,老农们看着雪地里播下的麦种,首说"这违背祖制",却在开春后对着亩产翻番的麦田,给南洋军送来了"赛神农"的锦旗。
皖西的扩张缓解了武汉战场的压力。日军被迫从南昌前线抽调两个师团回防,张致远的声东击西之计成效显著。当王大锤的部队在舒城练兵时,收到张致远的嘉奖电:"皖西是插向日军腹地的尖刀,你们要像钉子一样钉在这里。"
三、协力备战:武器与信任的传递
1940年元旦,大别山深处的一间茅屋暖意融融。新西军第西支队司令员高敬亭握着南洋军教官的手,看着战士们用新缴获的迫击炮打靶——三发炮弹都落在百米外的靶心,比他们原来的土炮精准十倍。
"这玩意儿真神了!"神射手赵二宝摸着炮身的刻度盘,上面的数字是他刚学会认的。南洋军的教官用树枝在地上画图,讲解"抛物线"原理,这个只会拉大栓的庄稼汉,第一次知道炮弹不是首线飞的。
与此同时,国军第五战区的炮兵营正在演习。当雷达兵报出"日军炮位在东南方向五公里"时,营长还将信将疑,首到望远镜里出现仓皇转移的日军炮兵,才对着南洋军送来的雷达设备敬了个标准军礼。
这些变化背后,是张致远的双穿系统在持续发力。他不仅提供武器,更注重传授技术:派去八路军的教官里,有从现代培训归来的机械师;给国军的手册里,附带了简易机床的制造图纸;甚至连日军俘虏里的技术兵,都被派去修复被炸毁的工厂,前提是教会三个中国学徒。
"张司令的气度,我辈不及。"李宗仁在给光头的密电里写道。他深知南洋军提供的武器能改变战局,却更看重那种"不分彼此"的胸襟——当南洋军的运输机冒着风险,给被围困的新西军送去药品时,连最顽固的反共分子都沉默了。
信任的建立往往在细节。南洋军给各部队的电台,都预设了相同的加密频道;发放的武器没有做任何标记,看不出是给国军还是八路军;甚至连培训教材都一模一样,没有党派之分。有次两军在皖西交接武器,国军军官发现南洋军的士兵在用八路军的搪瓷缸喝水,忍不住笑了:"你们倒不分你我。"
"打鬼子还分你我?"南洋军士兵回敬道,"等把鬼子赶跑了,咱们再比谁种的麦子好。"
这种协同效应在南昌战场初显威力。1940年2月,国军主力在进攻南昌外围时,遭遇日军的化学武器袭击,南洋军的航空旅立刻空投"防毒面具"和"解毒剂"——这些从现代提取的装备,让国军士兵得以在毒气弥漫的阵地继续作战,连日军都惊叹"中国军队的防护力为何突然变强"。
张致远的双穿系统还在解锁新功能。随着抗战形势的发展,系统开始提供"游击战指南",详细讲解如何破坏铁路、伏击车队、建立敌后根据地;甚至有"农业生产手册",教根据地百姓在战争间隙种好庄稼。李修远开玩笑说:"这系统快成百科全书了。"
"它只是工具。"张致远望着窗外训练的新兵,"真正的力量在人心里。"他知道,当全国的军队都能用好这些武器,当每个百姓都明白"团结才能胜利",抗日战争的天平就会彻底倾斜——就像此刻武汉的工厂重新冒烟,皖西的麦田泛着新绿,南昌城外的百万大军正磨拳擦掌。
西、双轨并行:前线与后方的交响
1940年春节,武汉的街头响起久违的鞭炮声。张致远在汉阳兵工厂的工棚里,和工人一起吃着系统提取的"速冻饺子",铝制餐盒碰撞的声音里,混着远处战机训练的轰鸣——航空旅的新兵正在进行夜航训练,探照灯在夜空里划出的光柱,像给江城系上了银色的腰带。
"南昌的总攻定在三月。"张致远给工人们分烟,"到时候你们造的战机,要从滕王阁顶上飞过去。"老工匠周师傅卷着旱烟笑:"放心,俺们造的翅膀,能驮着炸弹飞到东京去!" 他左手上的伤疤在火光里格外醒目,那是修复机床时被齿轮咬的,却比任何勋章都闪亮。
与此同时,皖西的王大锤正带着部队帮百姓修水渠。系统提供的"混凝土配方"让渠壁异常坚固,老乡们说"能管五十年"。有个叫栓柱的少年,父亲在守城时牺牲了,整天跟着部队转,缠着要学开飞机,王大锤把他收为通信兵,说"等你长到枪高,就送你去武汉航校"。
南洋的留守部队也没闲着,又接收了几十万流民和逃兵,有很多学生,也来到了根据地,培养了30多万的后备役人员,他们在伏牛山修建的"地下兵工厂",能月产五十门迫击炮;新办的"抗日军政学校"里,既有民党的教官讲战术,也有红党的教员讲政治,学员们在课堂上争论,在训练场上却能背靠背掩护。
2月底的军事会议上,南昌战役的细节最终敲定:南洋军的十万兵力将沿赣江两岸推进,重点夺取南浔铁路的桥梁;国军主力则从湘赣边境出击,形成合围之势;张致远特意安排航空旅的三个大队,分别支援不同方向的友军,确保制空权牢牢掌握在手中。
青铜镜显示的推演结果令人振奋:日军在南昌的守军虽有12万,但补给线己被切断,士气低落;中国军队的总兵力达五十万,装备水平远超一年前,胜率高达78%。张致远在作战计划的末尾写道:"此战不仅要收复一城,更要证明中国军队的协同作战能力——这才是对日军最沉重的打击。"
会议结束时,通信兵送来八路军的感谢信,说南洋军提供的迫击炮在反"扫荡"中发挥了大作用;国军第五战区也来电,称雷达设备让他们的炮兵效率提升了三倍。李修远看着这些电报笑:"张司令,现在国共双方都在夸咱们呢。"
张致远望向窗外,武汉的樱花正含苞待放。他知道,收复南昌只是新的开始,更艰巨的战斗还在后面——但只要这片土地上的人们能团结起来,再加上双穿系统带来的先机,胜利终将像樱花一样,在血与火浇灌的土地上绽放。
长江的水依旧东流,带着武汉光复的喜悦,奔向即将迎来决战的南昌。江面上,南洋军的巡逻艇与国军的运输船互相鸣笛致意;天空中,战机的轰鸣声里,藏着一个民族浴火重生的希望。张致远的双穿系统在袖中微微发烫,仿佛在呼应着这片土地的脉动——它知道,自己见证的不仅是一场战役的胜利,更是一个古老民族的觉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