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团结就是力量

2025-08-23 3017字 3阅读
左右滑动可翻页

腊月的寒风卷着雪籽砸在窗纸上,张致远正蹲在恒温棚里,看着新培育的板蓝根冒出嫩绿的芽。棚外传来一阵喧哗,是李婶裹着厚棉衣跑进来:“致远,快去看看!被服厂的机器全停了,说是零件坏了,部队等着棉衣过冬呢!”

张致远心里一紧,跟着李婶往被服厂赶。一进门就看见厂长急得首转圈,十几台修好的机器都停在那儿,地上扔着一堆磨损的齿轮:“洋人那边卡着零件不发,说是‘冬季运输不便’,这明摆着是拿捏咱们!”

张致远捡起齿轮看了看,齿齿磨损得厉害。他想起空间里新解锁的“简易车床”,咬了咬牙:“我试试能不能做替代品。”他用2000点声望兑了车床,又从仓库扛来几根废铁,在被服厂后院支起临时作坊。现代车床的精度虽比不了专业设备,但车个齿轮足够用。他教两个年轻工人看图纸、调转速,三天三夜没合眼,硬是车出了三十个替换齿轮。

机器重新转起来的那天,厂长摸着发烫的齿轮,红着眼圈说:“这批棉衣能赶在大雪前送往前线,你救的不止是厂子,是前线的弟兄们啊!”张致远刚走出被服厂,就见几个士兵扛着半车煤炭站在门口,领头的正是上次被服厂的排长:“张先生,这是弟兄们凑的,给贫民窟的老弱烧炕用。”

手环烫得几乎要跳起来,系统提示刷屏似的滚动:【解决“军需零件危机”,保障前线物资供应,声望+3000(当前10980点)。解锁“军用毛毯(50条)”“高纯度无烟煤(10吨)”兑换权限。】

他把煤炭分给贫民窟的每户人家,又用5000点声望兑了50条军用毛毯,送给夜校和读书会——那里总有人熬夜看书,裹着毛毯能暖和些。周先生捧着毛毯,在灯下给学生们讲“国家”二字的含义:“以前觉得国家是大人物的事,现在才懂,能让机器转起来的手,能种出草药的地,能认字算数的脑,都是国家的骨头。”

年后开春,码头的自建仓库引来了麻烦——法国洋行眼红生意,唆使巡捕以“未经备案”为由要封仓库。老会长急得差点晕过去,张致远却拿出之前兑的《商业合同法手册》,指着其中一条说:“咱们有商户联名的租约,有商会的批文,按规矩办,他们封不了。”

他带着商户代表去了趟市政厅,把手册拍在桌上,一项项念条款。办事的官员看着条理清晰的合同,又瞅了瞅外面围着的几百个码头工人,没敢硬来,只说“补个手续就行”。这事传开后,更多商户来租自建仓库,连邻市的商人都派人来取经,想学“钢筋混凝土建仓库”的法子。

系统提示再次响起时,张致远正在给新盖的第二排仓库钉牌子,上面写着“华商共营”:【维护“民族商业权益”,推动行业联合,声望+4500(当前15480点)。解锁“柴油发电机(中型)”“贸易结算手册”。】

春末的雨淅淅沥沥下着,张致远站在新修的石板路上,看着孩子们在恒温棚外认草药,码头工人扛着货物走进自建仓库,夜校的窗户里透出朗朗的读书声。他摸了摸空间里躺着的中型发电机,盘算着给仓库通上电,再办个教商户算账的夜校。

手腕上的银手环早己磨得发亮,“守土”二字却愈发清晰。张致远望着远处租界的洋楼,突然明白这15480点声望不是终点——能让被服厂的机器不停转,让华商仓库不被封,让更多人在乱世里挺首腰杆,这才是“守土”的真意。

破屋的灯又亮了,这次换了盏更亮的汽灯。印刷机在印新的传单,上面是码头工人的工钱统计表,旁边配着一行字:“咱们的力气,要换咱们的日子。”张致远靠在门框上,听着雨打棚顶的声音,觉得这乱世的雨,好像也没那么冷了。

入夏的天津卫遭遇了百年不遇的暴雨,海河水位猛涨,租界边缘的贫民区眼看就要被淹。张致远站在河堤上,看着浑浊的洪水拍打着摇摇欲坠的土坝,心里急得发紧——土坝一垮,至少几百户人家要流离失所。

“得加固堤坝!”他扭头对赶来的工人和商户喊道,“光靠沙袋不行,得用石头和水泥!”他毫不犹豫地用8000点声望兑了500袋水泥、200根钢筋,又让仓库的人把准备运走的石材卸在河堤边。

工人们扛着沙袋垒坝,张致远带着会泥水活的匠人,用钢筋插进坝体,再泼上搅拌好的水泥。现代筑坝的法子用上了,原本松散的土坝渐渐变得结实,洪水拍上去只溅起水花,不再往下塌。商户们送来馒头和热水,贫民窟的老人孩子也提着小桶帮忙递水泥,连租界里的一些中国商人,都赶着马车送来木板和绳索。

三天后雨停了,水位退了下去,土坝完好无损。贫民区的人聚在河堤上,对着张致远作揖道谢,有个大爷颤巍巍地说:“民国九年那场大水,咱这儿淹了一半人,这次多亏了你啊!”手环烫得几乎要烙进肉里,系统提示音震得他耳朵发麻:【组织“抗洪救灾”,保护数百户居民安全,声望+5000(当前20480点)。解锁“抽水机(10台)”“防洪手册”。】

洪水过后,不少房屋漏了顶,张致远又兑了几十捆油毡和木材,让工人帮着修补。有户人家的孩子在洪水里受了寒,高烧不退,他从空间取出抗生素(用1000点声望兑换的备用药品),亲自送去。孩子爹是码头的搬运工,非要把刚领到的工钱塞给他,被张致远按住:“先给孩子治病,以后帮我盯着仓库的货就行。”

这事儿传开后,越来越多的人愿意跟着他做事。被服厂的机器坏了,不等厂长开口,就有工人主动来问:“张先生,要不要帮忙抬车床?”仓库进货缺人手,一声招呼,半个码头的工人都能赶来搭把手。张致远看着这些自发聚起来的力量,突然觉得声望值背后,是人心的凝聚。

初秋时,阿文带着读书会的人,用印刷机印了几千份《防洪手册》,分发给海河沿岸的村镇。手册里画着简易的筑坝图、逃生路线,还用白话写着“暴雨前要检查屋顶”“洪水来要往高处跑”。有个老河工拿着手册抹眼泪:“这要是早有这册子,九年那场水就不会死那么多人了。”系统提示适时响起:【传播“防灾知识”,惠及沿岸百姓,声望+3000(当前23480点)。解锁“气象观测仪(基础版)”“急救站设备套装”。】

入冬前,张致远用剩下的声望兑了10台抽水机和一套急救站设备,在贫民区中心搭了个小木屋,挂上牌匾——“民生急救站”。他请了租界里那位曾一起对抗霍乱的医生坐诊,又教夜校的学生学基础急救:怎么包扎伤口,怎么做人工呼吸,怎么判断食物中毒。

急救站刚开了半个月,就救了十几个急病号。有个被马车轧伤腿的车夫,在这里缝了针、打了抗生素,没花多少钱就保住了腿,逢人就说:“张先生开的急救站,比洋人医院还管用!”连巡捕房的人,私下里有个头疼脑热,都愿意绕路来这儿拿药。

这天夜里,张致远看着空间里新解锁的“气象观测仪”,琢磨着该在河堤上装一个,提前预警洪水。他摸了摸手腕上的银手环,上面的“守土”二字被汗水浸得发亮,就像这片土地上慢慢滋长的希望——防洪的坝、救命的站、识字的人、自主的仓库,这些用声望值换来的东西,正一点点把乱世的窟窿填上。

破屋早己翻新成了砖房,隔间里的印刷机换成了更大的型号,李婶的缝纫作坊也搬了进去,雇了十几个妇女做工。张致远站在院里,看着阿文和同学们抱着新印的《商业合同法手册》,准备去给商户们讲课,突然觉得这23480点声望,不是终点,而是无数条路的起点。

远处的火车鸣笛声传来,带着新的物资和消息。张致远知道,只要这银手环还在发烫,只要还有人需要他,他就能接着走下去——修更结实的坝,办更有用的站,教更多人认字算数,让这片土地上的人,活得再踏实些,再体面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