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1章 无线电干扰

2025-08-23 3422字 4阅读
左右滑动可翻页

1941年的冀中平原,秋意己浓。青纱帐被秋风染成深绿,密不透风的玉米秆间,张致远猫着腰穿行,军帽檐上还沾着晨露。银镯在腕间轻颤,投射出的全息地图上,代表日军据点的红点正闪烁在三公里外的洼地——那里就是档案里记载的“声波武器”研发基地。

“同志,这边走!”身后传来低低的呼唤。带路的是个跛脚老汉,裤腿卷到膝盖,露出被炮弹片划伤的疤痕。他是附近赵家庄的村长赵老实,昨晚收到军分区的通知,说有位“懂技术的同志”要来,让他务必接应。

张致远跟着赵老实钻进一处隐蔽的地窖。掀开伪装的玉米秸秆,地窖里竟藏着二十多个村民,有白发苍苍的老者,有背着步枪的民兵,还有几个捧着课本的年轻人。最角落里,一个戴眼镜的姑娘正用炭笔在墙上画电路图,看到张致远进来,铅笔“啪嗒”掉在地上——那姑娘胸前别着的钢笔,笔帽上刻着“清华”二字。

“陈……陈先生?”张致远愣住了。姑娘抬起头,镜片后的眼睛满是警惕:“你认识我爷爷?”

赵老实赶紧打圆场:“这是北平来的学生,叫陈曦,是陈教授的孙女,上个月刚从敌占区跑出来。她说懂无线电,我们就请她帮忙修发报机。”

陈曦捡起铅笔,指尖还在发抖:“我爷爷的日记里提过您,张教官。他说您能凭空画出迫击炮图纸,还知道方铅矿能做晶体检波器。”她指着墙上的图,“这是我根据日记里的记载画的声波放大器,您看……”

张致远凑近一看,图纸上的电路结构竟与他带来的参数高度吻合,只是在谐振频率上差了0.3赫兹。“这里,”他拿起炭笔修改,“声波武器的杀伤频率在18赫兹左右,我们要做的干扰器,必须调到17.7赫兹,形成反相抵消。”

陈曦眼睛一亮:“就像两列波撞在一起, crest(波峰)对trough(波谷)?”她突然意识到说漏了嘴,赶紧改用中文,“我是说,就像水波纹抵消一样!”

地窖外传来马蹄声,民兵队长赵勇掀开门帘钻进来,手里攥着块铁皮:“鬼子又在测试那玩意儿了!刚才洼地那边响了一阵怪声,村口的老槐树叶子全掉光了!”

铁皮上布满细密的孔洞,边缘还在微微震动。张致远用银镯扫描,系统立刻弹出数据:【低频声波武器,功率约500瓦,持续照射可导致人体内脏破裂】。他心头一沉——比档案里记载的威力强了整整三倍。

“必须尽快搞到核心参数。”张致远在地上铺开地图,“赵勇,你们能不能设法靠近据点,看看那铁塔状的装置上有没有铭牌?”

赵勇咬了咬牙:“我带两个弟兄去!今晚有月亮,正好能摸到铁丝网外。”他转身要走,被陈曦叫住:“等等!带上这个!”她从口袋里掏出个罐头盒改装的装置,“这是简易声波探测器,对着铁塔方向,指针超过红线就赶紧撤。”

深夜的月光透过玉米叶,在地上洒下斑驳的光影。张致远蹲在地窖里,看着陈曦调试她带来的零件。姑娘从怀里掏出个油纸包,里面是半块发霉的饼:“这是从北平带来的,爷爷说当年在太行山,就是靠这样的饼撑过了三个月。”

张致远想起陈明远日记里的记载,眼眶有些发热:“你爷爷说,最难的时候,他和李大山师傅用山核桃木做炮尾翼,饿了就煮树皮汤。”

陈曦突然笑了:“爷爷还说,您总把复杂的公式变成土话,比如把‘谐振频率’说成‘让声音打架’。”她指着墙上的图,“您看这样说对不对——我们让干扰器的声音和鬼子的声音‘打架’,谁也赢不了谁?”

地窖门被推开,赵勇浑身是泥地冲进来,手里举着块揉皱的烟盒纸:“记下来了!铁塔上的铭牌写着‘Type 1941,共振频率18.2Hz,功率可调’!”

张致远和陈曦同时俯身计算。炭笔在地上飞快划过,很快得出结果:“干扰器需要用铜线圈和锌片电池,线圈匝数必须是182圈。”陈曦突然拍了下手,“赵家庄的老油坊里有台旧榨油机,里面的铜齿轮能拆下来做线圈!”

天亮时,第一台简易声波干扰器在油坊里诞生了。用榨油机齿轮改的线圈缠着麻绳,锌片是从罐头盒剪的,电源用的是几节串联的干电池。陈曦捧着装置,指尖轻轻一碰,线圈立刻发出“嗡嗡”的低鸣,墙角的蜘蛛网竟开始震动。

“成了!”赵老实激动得首搓手,“这玩意儿真能让鬼子的铁塔失灵?”

张致远点点头,突然听到远处传来爆炸声。赵勇跑进来大喊:“军分区的部队打过来了!李团长带着人佯攻据点东门,让咱们趁机破坏铁塔!”

张致远抓起干扰器:“赵勇,带民兵掩护我们!陈曦,跟我来!”

两人猫着腰穿过青纱帐,逼近据点铁丝网时,声波武器的低频噪音突然袭来,像无数根针往骨头里钻。陈曦脸色发白,却死死抱着干扰器:“快……快到预定位置了……”

张致远掏出工兵铲,在距离铁塔三百米的土坡上挖了个坑,把干扰器埋进去,只露出接收天线。陈曦调试着旋钮,线圈的嗡鸣越来越响,与远处的低频噪音撞在一起,形成一阵刺耳的尖啸。

“看!鬼子的铁塔在晃!”陈曦指着远处。只见那座钢铁架子开始剧烈震动,上面的日军像喝醉了酒似的东倒西歪。据点里传来混乱的枪声,显然是李团长的部队开始强攻了。

就在这时,一发炮弹落在不远处,气浪把陈曦掀翻在地。她挣扎着爬起来,发现干扰器的天线被弹片打断了。“我去接!”张致远刚要冲过去,被陈曦死死拉住:“您是教官,不能出事!”

姑娘抱着线圈扑向天线,手指刚触到断线的瞬间,一股强电流顺着手臂窜上来。她浑身一僵,却死死攥着线头不肯松手。张致远冲过去把她拉开时,陈曦的嘴角己溢出鲜血,却笑着指了指远处:“铁塔……倒了……”

据点的爆炸声此起彼伏,日军的声波武器彻底哑火。李团长带着部队冲进去时,看到的只有倒塌的铁塔和满地的零件。赵老实带着村民赶来,把陈曦抬上简易担架,姑娘的手里还攥着半块发霉的饼。

“她爷爷说过,”张致远轻轻掰开她的手指,把饼放进她怀里,“总有一天,学生们能在和平的教室里算公式,不用再躲在地窖里画图纸。”

银镯突然发出耀眼的光芒,投射出1945年的场景:陈曦坐在清华大学的实验室里,面前摆着中国第一台声波干扰仪,旁边放着赵家庄老油坊的铜齿轮——那是她从冀中带回来的。影像里,她对着镜头说:“这台仪器的灵感,来自1941年冀中平原的一个地窖,来自一位张教官,和一群用罐头盒打鬼子的村民。”

【检测到关键技术节点保护成功】系统提示响起,【时空稳定性提升至97%,解锁“声波反制技术”全图谱】。张致远看着怀里渐渐失去温度的陈曦,突然明白银镯为何选择让他来到这里——不是为了拯救某个人,而是为了让一种信念延续:无论是1938年的迫击炮,1941年的干扰器,还是未来的尖端科技,最强大的力量永远藏在普通人的智慧里。

安葬陈曦时,赵老实把那台干扰器放进了墓穴。“姑娘说,这玩意儿能陪她爷爷说说话。”老汉抹着眼泪,“等胜利了,俺们给她立块碑,就写‘守光者陈曦’。”

张致远站在墓前,看着村民们在油坊的旧址上竖起一块木牌,上面刻着“冀中声波实验室”。赵勇的儿子,那个捧着课本的年轻人,正蹲在木牌前,用炭笔抄写陈曦留下的电路图,阳光落在他专注的脸上,像极了当年陈明远的模样。

银镯再次震动,投射出下一个坐标——1943年,鲁南根据地,日军正在测试新型化学武器。影像里,一个穿白大褂的身影正把试剂瓶往炮弹里灌,胸前的徽章闪着纳粹的标志。

“看来又要和老朋友打交道了。”张致远握紧腰间的驳壳枪,枪套里还揣着李小山画的三维模型图纸。他知道,新的战场在等待,新的星火需要点燃。

离开赵家庄时,赵老实往他背包里塞了满满一袋山核桃:“陈姑娘说,这木头做尾翼最好。路上饿了就吃两个,像俺们赵家庄的人,走到哪儿都带着太行山的劲儿。”

张致远回头望去,青纱帐在风中起伏,像一片涌动的绿色海洋。地窖的位置己种上了冬小麦,油坊的铜齿轮被做成了纪念章,别在每个村民的胸前。他仿佛看到陈曦站在麦田里,对着他挥手,镜片反射着阳光,像一颗正在升起的星。

“走了!”他对自己说,转身走向鲁南的方向。背包里的山核桃碰撞着,发出清脆的响声,像在为他伴奏。银镯的光芒融入晨光,在他身后拉出长长的影子,影子里,有李大山的铁锤,有陈明远的钢笔,有陈曦的铅笔,还有无数个在时空中守护光明的身影。

路还很长,但星火己旺。在1943年的风里,新的故事,正等着被书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