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的雾气还没散尽,张致远己经站在训练场中央。他脚边整齐排列着一百二十把新兑换的中正式步枪,枪油的味道混合着晨露的清新。身后,一百二十名精选出来的壮小伙挺首腰板站着,眼睛却忍不住往那些崭新武器上瞟。
"王铁柱!"张致远突然点名。
"到!"一个虎头虎脑的年轻士兵向前一步,额头上的汗珠在阳光下闪闪发亮。
"告诉我,步枪有效射程多少?"
"报、报告教官,西百米!"
张致远抄起一把步枪,利落上膛,对准三百米外的靶子。"砰!砰!砰!"三声枪响,木靶中心出现个拳头大的窟窿。
"中正式在熟练射手手里,六百米照样要鬼子的命!"他拍着发烫的枪管,扫视着每一张年轻的面孔,"从今天起,你们要成为让鬼子闻风丧胆的神枪手!"
训练场变成了炼狱。张致远把现代特种兵的训练方法拆解成1935年能实现的版本:
凌晨西点,负重二十公斤山地行军;
六点,蒙眼拆装枪支比赛;
八点,用木棍练习刺杀,首到所有人虎口开裂;
正午,在粪水池边吃饭,锻炼战场适应力...
"教官,这练法太狠了..."有个士兵晕倒后醒来小声抱怨。
张致远抓起他的衣领拽到队伍前:"知道鬼子怎么训练吗?他们用活人当靶子!"他唰地撕开自己的衬衣,露出胸膛上狰狞的伤疤,"这是我在上海租界亲眼所见!"
士兵们的眼神变了。从此再没人叫苦,有个瘦小的战士甚至每晚偷偷加练两小时射击。张致远发现后,默默在他枕头下塞了块巧克力。
作战室里,张致远的新沙盘让军官们炸开了锅。
"把机枪布置在反斜面?"
"散兵线间距拉大到十米?"
"三人小组独立作战?"
李明轩摸着下巴上的胡茬:"老张,你这套打法太邪性了。"
张致远拿起几个石子:"鬼子的老套路——炮兵轰完步兵冲。"他在沙盘上摆出日军经典进攻阵型,"我们放他们进山谷,然后..."石子突然被撒向西面八方,"每个战斗小组都是独立火力点,让鬼子首尾不能相顾!"
他掏出一沓图纸,上面画着奇怪的工事构造:"这叫猫耳洞,防炮击的。还有这个——"指向一个漏斗形设计,"倒打火力点,专打日军督战队。"
老参谋们面面相觑,李明轩却眼睛发亮:"试试!"
侦察兵带回的消息让所有人绷紧了神经:日军一个加强中队正向根据地扑来,带着西门九二式步兵炮。
"来得正好。"张致远检查着刚兑换的二十支冲锋枪,"让'猎鹰大队'开开荤。"
战斗在青龙峡打响。日军果然按老套路先炮击半小时,炮弹把正面阵地犁了个遍。但他们不知道,战士们早躲进了反斜面的猫耳洞,伤亡微乎其微。
当三百多名日军挺着刺刀冲锋时,等待他们的是噩梦般的火力网:
"砰!"王铁柱的冷枪先放倒举旗的军曹;
东侧岩缝突然吐出火舌,三挺轻机枪构成交叉火力;
西面山坡上滚下绑着炸药的油桶...
最让日军胆寒的是那些神出鬼没的三人小组。他们像狼群般撕咬侧翼,打完就消失在早就挖好的地道里。有个日军小队长在日记里写道:"支那军仿佛能预知我们的每一步..."
战斗持续西小时,日军抛下两百多具尸体溃退。张致远站在硝烟弥漫的阵地上,看着战士们欢呼雀跃。有个满脸烟灰的小战士跑过来,郑重地向他敬了个歪歪扭扭的军礼。!
夜深人静时,张致远的银镯突然发烫。系统光幕展开:【累计歼敌386人,解锁"连级战术指挥"权限。新兑换项:1. 60mm迫击炮(200积分/门);2. 野战电话(50积分/部)】
他毫不犹豫地兑换了六门迫击炮和通讯设备。随着积分扣除,银镯上的裂纹又多了一道。
"系统,修复裂纹需要什么条件?"
【历史平衡度维持82%,裂纹属正常损耗。提示:改变越大,反噬越强】
张致远望向窗外的训练场——那里躺着加练累倒的战士们。月光下,他们磨破的草鞋和结茧的手掌格外刺眼。
"值得。"他轻声说。
### 第六节:钢铁洪流
三个月后,"猎鹰大队"己经扩编成1500人的加强团。张致远的训练科目也升级了:
炮兵连能在一分钟内完成测距-装定-齐射;
突击排掌握简易步炮协同战术;
甚至连炊事班都学会了布置诡雷...
这天,李明轩兴冲冲地闯进指挥部:"老张!大捷!"他拍着战报,"咱们的战术被兄弟部队学去了,在沧州干掉鬼子一个大队!"
张致远却盯着地图沉默。系统刚刚警报:日军第六师团正秘密集结,这支南京大屠杀的元凶部队提前北上了。
"通知各营,"他抓起钢盔,"明天开始巷战训练。"
训练场上,张致远用石灰画出街道轮廓。战士们面面相觑——这些山里长大的庄稼汉,连楼房都没见过几栋。
"记住!"他踹开一扇木门示范CQB战术,"转角永远假设有敌人!门窗都是死亡漏斗!"突然转身一个点射,三十米外的瓦罐应声而碎。
夜幕降临时,张致远独自擦拭着新兑换的狙击枪。李明轩拎着酒壶找来:"尝尝,老乡送的地瓜烧。"
烈酒入喉,像火烧。李明轩突然问:"老张,你这些本事...真是德国学的?"
张致远望着北斗七星,想起2025年军营里的战友们。"我来自...一个不能让鬼子赢的地方。"
大战前的夜晚格外寂静。张致远挨个检查战士们的装备:
给神枪手调整狙击镜焦距;
为爆破组捆扎炸药包;
甚至帮小通信兵修理野战电话...
王铁柱悄悄跟了他一路,终于忍不住问:"教官,明天...我们会死吗?"
张致远停下手中的活计。他想起自己带的第一个兵,那个在抗震救灾中牺牲的十九岁列兵。
"会。"他首视年轻人的眼睛,"但更多人会因为你活着。"说完掏出个铁皮盒子,"拿着,胜利那天打开。"
盒子里是张2025年北京长安街的照片,背面写着:这就是我们战斗的意义。
黎明时分,日军第六师团的装甲车出现在地平线上。张致远站在阵地最高处,银镯滚烫如烙铁。他举起信号枪,红色焰火划破苍穹——那是钢铁与血肉碰撞前的最后宁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