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1章 雪融处,是春归

2025-08-23 2785字 3阅读
左右滑动可翻页

冷口的雪下了整整一个月,把长城的垛口都磨圆了边角。张致远坐在赵铁军的坟前,往雪地里插了根木棍,上面缠着赵铁军生前最爱的那条红绸子——那是从鬼子身上缴的,他总说这颜色喜庆,能镇邪。

“老铁,你看这雪,下得比东北的还厚。”他往手里呵着气,搓了搓冻得发僵的手指,“栓柱那小子出息了,昨天用你留下的那把砍刀,劈柴比伙房的老王还快。他说等雪化了,就去学开迫击炮,说要替你炸鬼子的炮楼。”

雪地里传来“咯吱咯吱”的脚步声,林晚抱着件棉衣走过来,往他身上披:“宋军长说,德械师的援军快到了,带了新的高射炮,以后鬼子的飞机再不敢低飞了。”她往坟前的雪地上撒了把葵花籽,“这是去年最好的种子,我选了又选,开春准能长出壮苗。”

棉衣里絮着新弹的棉花,是北平的学生们捐的,暖和得像裹着团阳光。张致远拉着林晚的手,往她手心里塞了个东西——是枚用向日葵杆雕刻的戒指,上面粗糙地刻着朵腊梅。

“青纱帐里刻的,”他有点不好意思地挠挠头,“手艺不好,你别嫌弃。”

林晚的脸一下子红了,把戒指套在手指上,大小正合适。她往长城外望了望,雪己经开始融化,露出黑褐色的土地,像巨人的筋骨。“你看,”她指着远处,“雪开始化了,春天要来了。”

果然,没过几天,天气就暖和起来。向阳的山坡上,雪水汇成小溪,叮咚叮咚地往山下流,带着冰碴子,敲在石头上脆生生的。“长城队”的孩子们挎着篮子,跟着林晚去采野菜,说是给伤员做汤喝。

栓柱在雪融后的土地上发现了颗发了芽的葵花籽,绿莹莹的小芽顶着层薄皮,像个害羞的小姑娘。他捧着这颗幼苗,往张致远面前跑,脚下的泥水溅了满身:“张副官!你看!它真的发芽了!”

张致远把幼苗小心地栽进陶罐里,放在窑洞的窗台上,让它能晒着太阳。“这是第一颗发芽的种子,”他对孩子们说,“就像咱们,再难也能扎根。”

这天傍晚,瞭望哨突然大喊:“援军来了!是德械师!”

冷口的弟兄们都跑到城墙上,看见远处的公路上,一队队穿着新式军装的士兵正往这边走,肩上扛着锃亮的步枪,身后跟着拉炮的卡车,车轮碾过融雪的路面,溅起泥水,却挡不住队伍的精气神。

领头的军官骑着匹白马,走到关隘前翻身下马,对着城墙上的宋军长敬了个标准的军礼:“报告军长,德械师一团奉命增援冷口,携带高射炮西门,迫击炮十二门,弹药充足!”

城墙上爆发出雷鸣般的欢呼。有个断了腿的兵,挣扎着站起来,用手撑着城墙喊:“俺们有新炮了!能把鬼子赶回老家了!”

德械师的士兵们给冷口带来了不仅是武器,还有新的希望。他们教弟兄们用高射炮,演示新的战术,晚上还和冷口的兵挤在一个窑洞里,讲上海的工厂,讲南京的城墙,讲那些没被鬼子践踏的地方有多美。

卓克图王爷带着草原上的牧民来了,赶着几十头牛和羊,说是给援军改善伙食。“草原的规矩,来了朋友要杀羊,”他拍着德械师军官的肩膀,“等打跑了鬼子,我请你们去草原喝马奶酒,看那达慕大会!”

张致远看着这热闹的景象,突然想起赵铁军和杨队长。他往他们的坟前走去,发现那里己经冒出了好多嫩绿的草芽,像给坟头铺了层绿毯。他蹲下身,轻声说:“你们看,援军来了,春天也来了,你们没走完的路,我们接着走。”

林晚站在他身后,手里捧着那盆己经长高的向日葵幼苗。夕阳把他们的影子拉得很长,投在新绿的草地上,像幅安静的画。“宋军长说,等天气再暖些,就要反攻了,”她轻声说,“要把鬼子赶出热河,赶出东北,赶出所有被他们占领的地方。”

张致远握紧了手里的步枪,枪托被磨得光滑,带着他的体温。他望着远处正在操练的队伍,望着田埂上蹦蹦跳跳的孩子们,望着窗台上那盆努力生长的向日葵,突然觉得心里前所未有的踏实。

雪彻底融化后,“长城队”的孩子们在向日葵地里种满了种子。他们用小铲子挖坑,小心翼翼地把种子埋进去,再浇上雪水,动作认真得像在完成什么神圣的仪式。

张致远和林晚站在地边,看着孩子们忙碌的身影。春风吹过,带来泥土的腥气,也带来远处操练的口号声。林晚的手指上,那枚向日葵杆戒指在阳光下闪着朴素的光。

“你看,”张致远指着地里的小坑,“每颗种子都在使劲扎根呢。”

林晚笑着点头,眼里的光比阳光还亮。远处的长城在暮色里蜿蜒,像条苏醒的巨龙,而脚下的土地上,新的生命正在破土而出,带着希望,带着力量,带着无数人用生命守护的未来。

林晚拉着张致远的手,开心的说,我给你讲个故事!

蝉鸣在老槐树上织成密网时,我小时候站在了村头的向日葵田边。那些金黄的花瓣像被阳光点燃的小太阳,沉甸甸地垂着,把整片田野都染成了流动的暖色调。

“丫头,来看葵花呀?”张婶首起腰,手里的锄头沾着新翻的泥土。她的草帽边缘晒得发白,脸上却泛着和葵花一样的光泽,“今年雨水足,葵花长得旺,再过些日子就能收籽了。”我蹲下身,轻轻触碰一朵花盘,细密的花瓣像金色的羽毛,层层叠叠簇拥着中心的花籽,有些己经泛出深褐色,像撒了一把黑芝麻。花盘背面的茎秆粗壮结实,上面布满了白色的绒毛,摸起来有点扎手,却又带着股倔强的生命力。

风掠过田野时,向日葵们齐刷刷地转动花盘,像是在向太阳致敬。我忽然想起去年秋天,张婶家的葵花丰收,她捧出一捧新炒的瓜子塞给我:“尝尝,咱自家种的,香得很!”那瓜子带着阳光的温度,嗑开后,的仁儿泛着油光,甜丝丝的。张婶说,葵花跟着太阳转,心里头装的都是暖,结出来的籽儿也格外香。

“向日葵是最有灵性的庄稼。”张婶擦了擦汗,“你看它们,从早到晚追着太阳跑,就算阴天也不耷拉脑袋。人啊,就得学这股子劲儿,心里有光,再难的日子也能挺过去。”她的话像一颗种子,落在我心里。我望着眼前这片向日葵田,忽然觉得每一朵花都在讲述着一个故事——关于坚持,关于希望,关于土地和汗水的约定。

夕阳西下时,我踩着田埂往家走。身后的向日葵们依然面朝西方,像是一群执着的追光者。风里飘来淡淡的花香,混着泥土的气息,让我想起张婶家灶上那口炒瓜子的铁锅,想起她晒得黝黑的笑脸,想起那些在阳光下闪耀的金色花盘。原来,最美的风景从来都不在远方,而在脚下这片充满希望的土地上,在每一个像向日葵一样追光的日子里。

张致远知道,林晚是在鼓励他,是让他更有信心的去坚持抗战,不过张致远知道,这仗还早没打完,烽火或许还会燃烧很久,但只要春天还会来,只要种子还能发芽,只要还有人愿意为这片土地弯腰播种,他们就一定能等到那一天——等到向日葵开满长城脚下,等到孩子们再也不用躲炮弹,等到所有被侵占的土地都插上中国的旗帜。

他拉着林晚的手,往窑洞走去。窗台上的那株向日葵幼苗,己经长出了两片圆圆的叶子,正迎着夕阳,努力地往上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