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4章 银镯续烽烟

2025-08-23 3640字 3阅读
左右滑动可翻页

撤退的队伍在雪原上拖出长长的痕迹,像一道被撕开的伤口。张致远裹紧身上打了补丁的棉衣,那是旧棉袄,棉花虽己板结,却带着熟悉的皂角香。手枪贴着胸口,旧棉袄裂缝处偶尔传来刺痛,像是在提醒他那场未尽的战斗。

"李副官,伤兵们快撑不住了。"卫生员小跑着追上来,手里的药箱早就空了底,"冻伤的弟兄们开始发高热,连口热水都喝不上。"李大江望着队伍末尾那些互相搀扶的身影,有人断了腿,用树枝当拐杖;有人冻掉了脚趾,草鞋里渗着暗红的血。

当晚宿营在废弃的村落,北风穿过破窗棂,发出鬼哭似的声响。李大江缩在墙角,借着月光盯着的旧棉袄裂缝发呆。他试着集中精神,想看看后方的情形,眼前却只闪过一片模糊的光晕。

"咋回事..."他喃喃自语,心口突然一阵抽痛。身旁空间里突然落几下个布包,解开一看,是炒黄豆,还有一个袋子里边是个粗瓷瓶,里面装着黑褐色的药膏。瓶底压着张纸条,是张致远的字迹:"这是治冻伤的獾油,让弟兄们擦上,管用。"

李大江眼眶一热,原来不是张致远和他断了联系。他赶紧把獾油分给卫生员,看着伤兵们把黄豆嚼得咯吱响,有人笑出声:"这豆子有股焦香味,跟俺老家灶上炒的一个味。"不知是谁起头,唱起了东北的小调,歌声在寒夜里荡开,竟压过了风声。

第二天清晨,日军的骑兵追了上来。马蹄踏碎冰壳的声响由远及近,李大江让大部队先走,自己带着一个连留下阻击。他躲在雪堆后面,空间里又丢出了十几捆手榴弹,还有一些迫击炮和炮弹,炮身有点锈蚀,李大江分给士兵。"等鬼子靠近了再扔,省着点用。"他叮嘱道,手指却在发抖。

"这玩意儿能行吗?"炮手瞪大了眼睛。李大江也心里发虚,但此刻别无选择。他指挥着士兵把炮架起来,填进一颗炮弹。当炮口喷出火光时,——炮弹竟精准地落在日军骑兵中间,炸翻了好几匹战马。

爆炸声里,"娘的,老古董显灵了!"士兵们欢呼起来。但看着日军骑兵狼狈撤退的背影,

追上大部队时,团长见他脸色惨白,赶紧让他坐下歇息。""团长递过一块冻硬的窝头,"昨天我好像看见你凭空变出了门炮? 李大江笑着说,是老天爷给的,李大江知道解释不清楚,就没有和团长说真话,团长听完,半天没说话,突然对着天空的方向作了个揖:"老天爷的情,咱记着。"他拍了拍李大江的肩膀,"但你不能再这么拼命了,这人要是垮了,不光是你的损失,更是弟兄们的损失。

接下来的日子,李大江不再首接参与战斗,只在战斗前的时候才取出些急需的东西。张致远总能准时送来枪支弹药和被褥,取暖物资,也有粮食,红薯干,玉米饼,药材和火柴,有时是一箱烟卷——说是让弟兄们解解乏。

部队一路往西,离嫩江越来越远,离长城越来越近。这天路过一个小镇,镇长听说他们是抗日的队伍,哭着来求帮忙:"日军的先遣队明天就到,他们要抓壮丁,抢粮食,求求你们救救镇子!"

李大江看着手下疲惫的士兵,面露难色。却想起了城里,要是鬼子进了老家,王大娘他们该咋办?他咬了咬牙:"团长,打!咱们在镇外的山坳设伏,我有办法。"

当晚,李大江躲在镇外的破庙里,他让张致远指多弄些煤油和柴草,又让货郎大叔找些鞭炮和硫磺。张致远那边像是知道情况紧急,空间里很快堆满了大大小小的油桶,还有几十筐鞭炮和十麻袋硫磺粉。

"这是要干啥?"士兵们看着这些东西,满脸疑惑。着山坳两侧的树林:"咱们把煤油泼在树上,等鬼子进来,就点火,用烟呛他们。鞭炮绑在硫磺粉上,。"

第二天一早,日军果然进了山坳。他们以为这是支溃不成军的残部,毫无防备。李大江一声令下,士兵们点燃浸了煤油的柴草,浓烟瞬间弥漫开来。紧接着,鞭炮声噼里啪啦响成一片,夹杂着硫磺粉燃烧的刺鼻气味。

"有埋伏!快撤!"日军指挥官大喊。李大江指挥着士兵用西挺机枪组成交叉火力扫射日军,打的鬼子人仰马翻,丢盔卸甲,溃不成军,士兵们两侧从冲杀下来,虽然人数不多,武器简陋,但借着烟幕和混乱,竟打死鬼子100多人,缴获了一百多支步枪和两马车粮食。镇长带着乡亲们送来热粥,有人看着那些凭空出现的煤油桶,忍不住问:"李副官,你们是不是有神仙帮忙?"

李大江摸了摸胡子,笑了笑:"不是神仙,是咱老家的乡亲们。"他知道,这次能赢,全靠乡亲们那边连夜凑来的物资。

部队继续西进,一路上不断有零散的抗日武装加入,队伍渐渐壮大。李大江的名声也传开了,有人说他能呼风唤雨,有人说他有聚宝盆。但他从不解释,只是默默地支援着部队——冬天来了,就拿出老乡们缝的棉衣;春天播种时,就弄些种子送给沿途的百姓;打伏击战时,就"变"出些炸药和地雷。

这天路过一片荒滩,突然遭遇日军的伏击。对方有重机枪和迫击炮,火力胜过他们。李大江被压制在一个土坡后面,看着身边的士兵一个个倒下,急得满头大汗。 "不行,不能再等了!"他心里清楚,士兵们快撑不住了。就在这时,他看到远处的沙丘后面有几个身影在晃动,像是当地的牧民。他突然有了主意,让通信兵告诉团长:"把鬼子引到西边的沙枣林,我有办法。"

日军果然追进了沙枣林。李大江指挥着士兵往树上爬,又让牧民们赶着羊群从侧翼冲过去。混乱中,他让士兵们扔出几十捆炸药,士兵们拉燃引线扔向日军的机枪阵地和人群。爆炸声中,沙枣林里的鸟儿惊飞起来,黑压压的一片遮住了太阳。

"是天助咱们!"士兵们大喊着冲锋。李大江却靠在树干上,眼前阵阵发黑。娘的声音在耳边响起,像是在哄小时候的他:"大江啊,别怕,娘给你煮了鸡蛋。"

他猛地睁开眼,身边竟堆满了鸡蛋,还有几十袋土豆和一捆捆的柴火。更让他惊喜的是,角落里放着几十支崭新的步枪,枪身上还贴着南阳兵工厂的标签。"是省里的兵工厂!"他激动得差点跳起来,原来南阳的乡亲们不光自己凑物资,还联系上了兵工厂的人。

有了新武器和粮食,部队士气大振,很快击退了日军。打扫战场时,李大江发现日军背包里有罐头和巧克力,他拿起一罐,突然想起南阳城的洋行,小时候隔着玻璃看见过这些东西。

转眼到了1932年春天,部队开到了长城脚下。这里山势险要,是抵御日军的天然屏障。李大江站在烽火台上,望着远处连绵的山峦,心里清楚,一场恶战即将来临。南阳那边的支援越来越顺畅,有时甚至能送来新鲜的蔬菜和水果——是乡亲们在暖棚里种的。

"李副官,团长叫你去开会。"通信兵跑来,手里拿着一份电报,"南京那边来电了,说要派援军过来。"李大江接过电报,心里却没多少喜悦。他知道,光靠援军不够,得靠所有中国人拧成一股绳。

开会时,团长指着地图说:"日军想从喜峰口突破,咱们得守住这里。但咱们的弹药还是不够,尤其是重武器。"李大江看着地图上的喜峰口,突然想起南阳城外的铁矿,小时候见过矿工们用炸药开山。

"团长,我有个主意。"他指着喜峰口两侧的悬崖,"咱们在悬崖上埋满炸药,等鬼子进来,就炸掉悬崖,把他们困在里面。"团长有些犹豫:"炸药哪来那么多?"李大江拍了拍胸脯:"我来想办法。"

接下来的几天,李大江没日没夜地运送炸药。南阳的兵工厂开足马力生产,张致远则负责把炸药送到李大江的宿营地里。有时他累得在宿营地里睡着了,就会梦见自己回到了南阳,躺在自家的土炕上,王大娘在灶房里忙碌,货郎大叔在门口摇着拨浪鼓。

战斗打响那天,日军果然猛攻喜峰口。他们的坦克和装甲车在山谷里横冲首撞,眼看就要突破防线。站在悬崖上,看着下面密密麻麻的日军,深吸一口气,拉动了引线。

爆炸声震耳欲聋,两侧的悬崖轰然坍塌,把日军的先头部队困在了山谷里。没等他们反应过来,张致远又从空间里"取"出几百箱手榴弹,交给李大江让士兵们往下扔。山谷里火光冲天,日军的惨叫声此起彼伏。

"赢了!咱们赢了!"士兵们欢呼着。李大江却望着南阳的方向,敬了个标准的军礼。他知道,这场胜利不属于他一个人,属于南阳城所有支持他们的乡亲,属于每一个不愿做亡国奴的中国人。

战斗结束后,李大江躺在战壕里,两眼发黑,一阵眩晕,恍惚间,仿佛看到了王大娘。"大江啊,别担心家里。"王大娘笑着说,"咱们全国人民都拧成一股绳了,兵工厂的师傅们说,能造出比鬼子更好的武器。你在前线好好打,家里有我们呢!"李大江看着那些熟悉又陌生的面孔,眼泪忍不住掉了下来。

他知道,他和张致远的秘密己经不再是秘密,它连接的不仅是他和南阳,更是所有中国人的心。从江桥到喜峰口,从嫩江到黄河,无数双手在托举着这场战斗,无数颗心在为胜利跳动。

寒风吹过长城,带着硝烟的味道,也带着千里之外的麦香。张致远握紧银手镯,站起身来。远处的山峦在夕阳下泛着金光,像一条沉睡的巨龙。他知道,战斗还将继续,前路依旧艰难,但只要这银手镯还在,只要家乡的念想还在,他们就永远不会孤单。

因为他们的身后,是千千万万的中国人,是整个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