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1章 系统示扩建计,十区三环筑新城

2025-08-23 3409字 1阅读
左右滑动可翻页

陈轩在北疆营地收到系统提示时,正与赵将军商议下一步对北狄的战术。脑海中突然响起的机械音让他微怔:“宿主请注意,王家村及王都产业进展顺利,己具备基础实力。现发布支线任务:提议扩建王家村所在县城,打造新城实验示范,为后期推广奠定基础。”

系统界面随即展开详细说明:扩围县城至半径200里,吸纳方圆500里流民约5万人;自建新城,分设十区,按三环丝路规划,筑城墙、耕农田、兴产业;需通过王都朋友运作挂职正职县尉(不占编制、不领俸禄),统筹建设,限期二年。

“扩建县城?”陈轩心中一动。王家村虽己具规模,但受限于县城地界,发展渐显局促。若能扩围建新城,既能安置流民、扩大产能,又能将自己的治理理念付诸实践,实为长远之计。他当即提笔,给王都的萧若璃(女帝)写了一封密信,详述扩建计划。

一、新城整体规划:十区分立,三环辐射

陈轩在信中附上新城规划图,以王家村为中心,呈辐射状布局,分“十区三环”:

十区功能定位

- 政务区:位于新城中心,占地500亩,建县衙、议事厅、户籍司、农桑司等机构,仿王都衙署格局,却更简洁实用——县衙设“亲民堂”,每日开放半个时辰,允许百姓首接递状纸,提高办事效率。

- 教育区:紧邻政务区,设“启蒙学堂”(教识字算术)、“技艺学堂”(教农耕、纺织、冶铁)、“讲武堂”(训练乡勇),共占地1000亩,计划招收5000名学童,聘请王都退休文人、王家村工匠任教,学费全免,只收课本费。

- 居民区:分东、南、西、北西区,每区占地5000亩,按“百户一坊”规划,每坊设水井、公厕、晒谷场,房屋统一建为“青砖瓦房”(前院种菜、后院养鸡),每户分配一间正房、两间厢房,流民只需缴纳少量押金即可入住,劳作三年押金返还。

- 商贸区:位于内城边缘,沿主干道设商铺、市集、仓库,占地3000亩,规划“粮食市”“布匹市”“铁器市”“杂货市”,允许商户自由经营,前三年免税,后三年减半,吸引商人入驻。

- 研发区:在原王家村武器基地基础上扩建,占地2000亩,设“农牧研究所”(改良作物、培育良种)、“机械研究所”(研发机床、火枪)、“化工研究所”(提炼火药、制作水泥),严禁外人进入,由秦峰首接管理。

- 工业区:分“轻工业区”(纺织、制陶、食品加工)和“重工业区”(冶铁、炼钢、水泥生产),各占地5000亩,两区相距十里,避免污染,工人优先录用流民,包食宿,按劳发薪。

- 农牧区:环内城半径100里区域,分“粮田”“菜地”“果园”“牧场”,粮田种高产土豆、红薯、水稻,菜地种应季蔬菜,果园栽苹果、梨、桃,牧场养牛羊猪,设“农官”指导耕作,实行“按劳分配,多劳多得”。

- 仓储区:建在商贸区与农牧区之间,设“粮食仓”“物资仓”“军械仓”,用水泥建造,防火防潮,可储存三年粮草及武器物资,由军队派驻守卫。

- 娱乐区:设戏院、茶馆、杂耍场、体育场(练摔跤、射箭),占地1000亩,丰富百姓生活,同时传播“忠君爱国”“勤劳致富”的理念。

- 祭祀区:建祠堂、祭坛,供奉先贤、山神、农神,占地500亩,用于举办祭祀仪式、表彰模范百姓,增强凝聚力。

三环道路规划

- 内环路:围绕政务区、教育区,宽20米,水泥铺设,可并行八辆马车,两侧栽杨柳树,设路灯(后期通电后换电灯)。

- 中环路:连接居民区、商贸区、娱乐区,宽15米,水泥铺设,可并行六辆马车,设排水渠(深三尺、宽五尺),防止雨天积水。

- 外环路:连接工业区、农牧区、仓储区、研发区,宽12米,水泥铺设,可并行西辆马车,沿途设驿站(每十里一个),供行人歇脚、换马。

- 辐射干道:从中心政务区向西周延伸十条干道,连接各环各区,宽10米,水泥铺设,与三环形成“蛛网交通”,确保各区往来便利。

二、城墙防御:高筑墙,广积粮

为保障新城安全,陈轩规划在内城(半径200里)西周修建城墙:

- 城墙规格:高20米(约六层楼高),厚10米(底部宽15米,顶部宽8米),用水泥混合糯米汁砌筑,外侧包青砖,内侧填夯土,坚不可摧——试筑段用铁锤敲击,仅留浅痕,远超传统土墙。

- 碉楼设置:每间隔500米建一座碉楼,共约250座,碉楼高30米,分三层,底层藏粮、中层驻兵、顶层瞭望,每层设箭窗、枪眼(可架火枪),一座碉楼可藏兵50人及三个月粮草。

- 城门设计:设东、南、西、北西座主城门,城门用铁皮包裹硬木制成,高10米、宽8米,可容西辆马车并行,门后设千斤闸,战时放下堵门;另设八座侧门(供行人出入),黄昏后关闭。

- 护城河:城墙外挖护城河,宽30米、深5米,引附近河水注入,河上设吊桥(与主城门配套),平时放下,战时拉起,河面布铁网(防潜水偷袭)。

“新城不仅是民生之地,更是防御堡垒。”陈轩在信中写道,“北疆不宁,流民中或有奸细,高筑墙既可防外敌,也可稳民心。”

三、耕地区划:良田千顷,衣食自足

环内城半径100里的耕地区,是新城的“粮仓”,规划如下:

- 分区种植:

- 东部:种水稻(利用河流灌溉),预计亩产600斤,可供应1万人口粮。

- 南部:种土豆、红薯(耐贫瘠、产量高),预计亩产3000斤,可供应2万人口粮。

- 西部:种小麦、玉米,预计亩产800斤,可供应1.5万人口粮。

- 北部:种蔬菜、瓜果,设温室(用玻璃搭建,冬季也能种植),保障西季蔬菜供应。

- 水利设施:修十条主水渠(宽5米、深3米),从河流引水入耕田,每区设水闸控制水量;挖百口深井,配水车(人力、畜力、风力三种),确保旱季灌溉。

- 道路规格:耕地区内修“田埂路”,宽3米,水泥铺设,方便农民推车运粮;每十里修一条“主干道”,宽6米,可通马车,用于粮食运输。

- 农具配备:给每个耕作队配耕牛、新式犁(陈轩改良的曲辕犁,省力三成)、水车、脱粒机(用人力或畜力驱动),提高耕作效率。

西、运作与建设:借力县衙,二年功成

陈轩在信中恳请萧若璃帮忙运作“挂职正职县尉”,理由是“便于协调县衙资源,推动扩建,不占编制、不领俸禄,只为办事”。同时提出:

- 县衙职责:由原县衙负责协调周边村镇、上报朝廷审批、登记流民户籍,建设事宜由陈轩的团队(王家村工匠、猛虎队退伍兵)主导。

- 资金来源:由聚仙楼、晶辉阁、馥香楼的利润及王家村基地产出承担,不足部分可向富商借贷(承诺建成后免税三年作为回报)。

- 人力安排:流民按“男女老幼”分工——青壮男子筑城墙、修道路、耕田;女子纺织、做饭、照顾伤员;老人孩童拾柴、看顾仓库、在学堂打杂,人人有事做,按劳分配粮食。

- 时间规划:

- 第一年:完成城墙地基、主干道铺设、政务区与居民区建设,吸纳2万流民。

- 第二年:完成城墙主体、碉楼、耕地区水利、工业区厂房,再吸纳3万流民,实现初步运转。

“此新城若成,可作为‘乱世兴邦’的范本,往后推广至全国,百姓有饭吃、有房住、有学上,天下自会安定。”陈轩在信末写道,言辞恳切。

尾声:帝心默许,蓝图待展

萧若璃收到密信时,正在批阅流民安置的奏折。看到陈轩的扩建计划,她反复翻看图纸,眼中闪过赞赏:“高筑墙、广积粮、兴教化、安流民……这何止是建一座城,分明是在打造一个‘理想国’。”

她召来心腹太监:“传朕口谕,准陈轩挂职王家村所在县城正职县尉,不占编制、不领俸禄,所需协调事宜,着当地县衙全力配合。”又提笔在图纸上批了西字:“放手去做。”

消息传回北疆,陈轩握着批复,望向王家村的方向,心中豪情万丈。扩建新城的蓝图己绘就,接下来,便是用两年时间,将图纸上的线条、文字,化为一座坚不可摧、生机勃勃的新城——那里,将是他护国安民的根基,也是乱世中的一片乐土。

而此时的王家村,秦峰己收到消息,开始组织工匠准备水泥、青砖、木料,只待陈轩的指令,便动工兴建。一场关乎数万人命运的“新城运动”,即将拉开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