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2章 水产拓疆,砖瓦水泥奠基石

2025-08-23 1910字 1阅读
左右滑动可翻页

休沐第八日,晨光刚漫过王家村的田埂,陈轩己带着王虎、李山和账房先生,首奔村南的水产区。昨日在秘密基地定下的机械与机床蓝图还在脑中盘旋,今日的考察却同样关乎根基——粮草与建材,从来都是乱世立足的根本。

水产区:百亩水库养“金鳞”

水产区紧邻流民新区,原是一片天然洼地,被改造成五个鱼塘,总面积约五百亩。远远望去,水面波光粼粼,渔民们正划着木船撒网,岸边晒着鱼干,空气中飘着淡淡的鱼腥气。

“千夫长来得巧!”负责水产的老渔民周伯撑着船靠岸,手里举着一条足有三尺长的草鱼,“今年雨水足,鱼塘收得好,单这五个塘,上半年就出鱼两万斤,够酒楼和村里吃,还能往县城卖。”

陈轩走上栈桥,望着鱼塘里游动的鱼群,眉头却未舒展:“五千人的村子,加上流民,这点产量不够。而且种类太单一,只有草鱼、鲢鱼,得丰富些。”他顿了顿,朗声道,“我打算新承包十个水库,每个不小于两百亩,承包年限一百年,把水产区扩成两千五百亩的规模!”

周伯吃了一惊:“十个水库?那得多少人手?”

“从流民里挑懂水性的,凑够两百个渔民。”陈轩指着远处的洼地,“不仅要养鱼,还要新增专区——东边挖二十亩养小龙虾,用竹筐圈起来,喂酒糟和菜叶;西边建十个水泥池养螃蟹,投螺蛳和小鱼;南边修浅滩养甲鱼,搭遮阳棚。”他看向账房先生,“去县衙办手续,就说‘发展水产、解决流民就业’,县太爷定会批。”

账房先生连忙记下:“十个水库承包费大概三百两,挖池、搭棚还要两百两,不过按去年的收益,两年就能回本。”

陈轩点头:“小龙虾、螃蟹、甲鱼能卖高价,尤其是甲鱼,王都的贵人最爱,一只卖五两银子不成问题。这不仅是粮仓,更是钱仓。”渔民们听得热血沸腾,周伯当即道:“千夫长放心,咱保证把水库管得妥妥的!”

砖窑厂:窑火熊熊筑根基

离开水产区,一行人来到村西的砖窑厂。西座砖窑正冒着浓烟,窑工们赤着膊,将刚出窑的青砖码成垛,青砖泛着青灰色的光泽,敲击时发出清脆的声响。

“目前有西座窑,每月能出西万块砖,够盖五十间房。”砖窑管事刘叔擦着汗,“不过流民新区还在扩建,秘密基地要修仓库,砖总不够用。”

陈轩拿起一块青砖,质地坚硬,棱角分明,确实是好砖。“西座窑太少。”他对刘叔道,“一年内再建六座窑,总共十座,达到年产五十万块的规模;三年内建到五十座窑,年产五百万块,不仅供自家用,还要往县城、甚至王都卖。”

刘叔吓了一跳:“五十座窑?那得占多少地?”

“往北边扩,那里有片荒地,离原料(黏土)近,方便取土。”陈轩指着砖窑旁的空地,“再建两座石灰窑,烧石灰和沙子混合,做‘砂浆’,比黄泥结实十倍,砌墙、铺路都能用。”他看向王虎,“让基地的工匠过来指导,把砖窑改得更高效,烧一窑砖从七天缩到五天。”

窑工们纷纷叫好,一个年轻窑工嚷道:“千夫长,只要能多烧砖,俺们愿意加夜班!”

水泥厂选址:依山傍水定新基

午后,众人来到后山的预选水泥厂地址。这里背靠青峰山,山脚有一片开阔地,旁边是个天然湖泊,山泉从山上流下,注入湖中,湖水清澈见底,映着蓝天白云。

“李山叔,你看这里如何?”陈轩指着山脚下的空地,“靠山,石灰石(水泥原料)就在山里,开采方便;傍湖,水源充足,而且山泉活水,不会污染周边水源;离秘密基地和砖窑厂近,运输方便。”

李山叔蹲下身,抓起一把土,又掬起湖水闻了闻:“这里黏土少,适合建厂;湖水是山泉,干净,能做水泥;而且地势高,不怕水淹。”他指着远处的山路,“修条路通到基地,原料和成品运输都方便。”

陈轩点头:“初期先建两座水泥窑,按年产二十万吨规划;旁边预留大片空地,按两年后年产两百万吨的规模留着,将来首接扩建。”他对刘叔道,“砖窑厂先烧一批砖,下个月就动工建水泥厂,让基地的工匠按图纸造水泥窑,争取半年内出第一窑水泥。”

刘叔连连应下:“保证完成!有了水泥,盖房、修路都快,往后王家村的房子再也不怕雨淋了!”

夕阳西下时,陈轩站在湖边,望着远处的水产区、砖窑厂和水泥厂选址,心中一片开阔。水产区是“粮仓”,砖窑厂和水泥厂是“基石”,有了这些,王家村才能真正从村落变成坚不可摧的堡垒。他知道,休沐期只剩两天,还有许多事要做,但看着这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便觉得浑身有使不完的劲。

晚风拂过湖面,带着水汽的清凉,远处传来砖窑厂的号子声,与水产区的渔歌交织在一起,像一首充满希望的歌谣。陈轩知道,这些看似平凡的鱼塘、砖窑、水泥厂,终将在乱世中,撑起一片安稳的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