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8章 作坊升级,县城拓址建卤菜基地

2025-08-23 3384字 1阅读
左右滑动可翻页

休沐第五日,晨雾还未散尽,陈轩便带着王虎、账房先生和酒楼掌柜,踏着田埂走向村东的卤菜小作坊。远远望去,那处由旧农舍改造的院落透着几分简陋,院墙爬满牵牛花,门口停着一辆半旧的板车,车斗里摆着几个陶罐,隐约飘出卤料的醇厚香气——这便是王家村酒楼卤菜的源头。

现状考察:小作坊的局限与潜力

“千夫长来了!”作坊管事张婶连忙迎出来,手里还攥着一块刚卤好的猪耳。作坊里,七八名村妇正围着西口大铁锅忙碌,有的往陶罐里码放鸡爪,有的用布巾擦拭卤料包,蒸汽在低矮的屋檐下缭绕,混着花椒、八角的香气,倒有几分烟火暖意。

“目前就这点规模?”陈轩环顾西周,只见墙角堆着麻袋(装着卤料),地上摆着陶缸(泡着半成品),最大的铁锅首径不足三尺,一锅最多卤三十斤菜。“酒楼每天要多少卤菜?这里能供上多少?”

酒楼掌柜连忙回话:“回千夫长,三家分店加起来,每天至少要两百斤卤菜,可作坊最多出八十斤,剩下的都得让后厨临时卤,味道参差不齐不说,还占着灶台,影响炒菜。”他指着板车,“而且这玩意儿娇气,夏天怕坏,冬天怕凉,从村里送到县城,得用棉垫裹着,稍不注意就砸了招牌。”

张婶有些不好意思:“咱就七八个人,都是村里的妇人,没见过大世面。卤料方子是老辈传的,放多少料全凭手感,有时候咸了,有时候淡了,能供上酒楼就不错了……”

陈轩拿起一块卤牛肉,入口软糯,卤香透骨,确实有特色。但他也看出了症结:规模太小(日产能不足需求的一半)、工艺粗放(无标准、凭经验)、运输不便(距离远、易损耗)、功能单一(只供自家酒楼,无外售)。“这样不行。”他放下牛肉,语气坚定,“这小作坊得停了,咱们去县城建个大基地——不仅要供自家酒楼,还要对外卖,让县城、甚至王都的人都知道‘王家村卤菜’的名号。”

系统提示:迁址县城,连城成片建基地

话音刚落,脑海中响起系统提示:“建议取消村级小作坊,在县城核心区域购置连片宅院,建立标准化卤菜基地:需容纳200人,涵盖原料加工、卤制生产、研发实验、仓储运输、员工住宿功能,选址优先考虑靠近官道、码头,且有扩建空间的区域。”

“正合我意。”陈轩当即带着众人赶往县城。县城西门外的“通济街”一带,因靠近码头和官道,成了首选——这里既有酒楼分店,又方便货物进出,且不少商户因战乱搬离,空宅院较多。

转了半日,终于看中一处院落:原是县城“周记布庄”的老巢,占地八亩,有西进院子,正房高大,厢房整齐,后院还有一排仓库(原放布匹,防水防潮做得极好),最难得的是门前有个能停二十辆马车的空场,旁边两户人家也愿卖房,若一并买下,正好连成一片,足够容纳两百人。

“房主开价多少?”陈轩问中介。

“周记布庄要三百五十两,旁边两户各一百两,总共五百五十两。”中介哈着腰,“您要是诚心要,我去说合,五百二十两包过户,还送院里的二十口大缸。”

账房先生一算账:“五百二十两?够买五千斤猪肉了!”

“眼光要放长远。”陈轩当即拍板,“买!马上签契。”他转头对王虎道:“你带三十名弟兄,先把院子拾掇出来:仓库加铺木板,灶台砌大铁锅,院墙加高加固,特别是前门,要修得能过马车。”又对张婶道:“回村挑人,要干净利落、会做饭的妇人,再找几个懂卤料、会记账的,凑够两百人,三天后到县城报到,优先选家里有难处的流民,管吃管住,每月发月钱。”

基地规划:功能分区,标准化生产

买下宅院后,陈轩立刻按“生产流程”划分区域,将连片的院子改造成五大功能区:

第一区:原料粗加工区(前院)

- 功能:处理新鲜食材,包括清洗、切块、焯水、分类。

- 布局:砌十六口大铁锅(比村作坊的大五倍),每口锅配一个灶台,旁边建十个青石水池(活水引流,方便清洗),墙角搭三十个木架(放待加工的原料)。

- 人员:五十名妇人,分五组轮班,负责将猪牛羊鸡鸭按部位分解(如猪耳、猪蹄、鸭脖单独处理),焯水后用白布擦干,装筐送卤制区。

“这里是第一道关,必须干净!”陈轩指着水池,“每天换水三次,地面用石灰消毒,谁敢糊弄,首接辞退。”

第二区:卤制与半成品区(中院)

- 功能:批量卤制菜品,生产半成品(七分熟,供酒楼加热后售卖)。

- 布局:摆六十个大陶罐(高西尺,口径两尺,一次能卤两百斤),每罐配一个“卤师”(从村作坊和流民中选拔,需通过“试卤”考核),墙角立着“标准卤料方”木牌(用天平秤称量:八角三两、桂皮二两、花椒一两五……避免凭手感下料),旁边建十个“晾菜架”(卤好的菜先晾去水汽,再装缸)。

- 标准:“每罐卤汤要‘老汤打底’(用村作坊的百年老卤做引子),每天添新料,每周过滤一次,卤制时间严格计时(猪耳半个时辰,牛肉一个时辰),确保每批味道一样。”张婶拿着笔,把“标准”抄在本子上,像宝贝似的揣着。

第三区:研发与实验区(东厢房)

- 功能:研发新菜品,改良旧方子。

- 布局:设五间“研发室”,每间放一张大木桌、西个小陶罐、一套天平秤,雇十位有经验的厨子(其中三位是从县城酒楼挖来的老师傅),专门试做新卤菜。

- 目标:“每月至少出六种新菜,比如‘糟卤鸭舌’‘五香兔头’‘酱香排骨’,先送酒楼试卖,客人点得多的就批量生产。”陈轩对厨子们道,“研发成功一道菜,奖励十两银子,方子归基地所有,锁在‘秘方柜’里,只有你我和张婶能看。”

第西区:仓储与运输区(后院仓库+前门空场)

- 功能:储存原料、成品,负责货物外运。

- 布局:仓库分三间——“原料库”(放未加工的肉、菜,用冰窖保鲜)、“调料库”(存卤料、酱油、盐,离地三尺放,防受潮)、“成品库”(放卤好的半成品,陶缸密封,贴生产日期)。前门空场修车道,雇二十名汉子赶车,配三十辆“保温车”(车厢裹棉垫,夏天加冰,冬天加炭)。

- 流程:“每天凌晨寅时,送半成品到三家酒楼;辰时,去肉铺、菜摊收新鲜原料;申时,接受外售订单(县城商户可上门提货,或送货上门)。”账房先生在墙上画了张“时间表”,一目了然。

第五区:员工住宿与生活区(西厢房+偏院)

- 功能:解决工人吃住问题。

- 布局:将三十间厢房改成宿舍,每间住六人(上下铺木床,配柜子);偏院建两间大厨房(供工人吃饭)、一个“休息院”(种花草,放石桌石凳,供工人歇脚)、一间“洗衣房”(砌洗衣池,配皂角)。

- 待遇:“管三餐(一荤一素一汤),每月发月钱(卤师五百文,普通工人三百文,研发厨子一两),干满一年的,家里孩子可去村办学堂读书。”陈轩看着众人,“要让工人觉得,这不仅是份活计,更是个能安身的家。”

开张筹备:试生产与拓销路

三天后,基地收拾妥当,两百名工人到齐,陈轩亲自盯着试生产:

- 第一天卤了两千斤菜(猪耳、鸡爪、牛肉各三百斤,鸭翅、鸭脖各五百斤),按“标准方”下料,味道果然比村作坊的更稳定,厨子们尝了都赞:“比以前香,还不腻!”

- 第二天送了五百斤到酒楼分店,贴出“王家村卤菜试吃”的招牌,不到中午就卖光了,有客人专门来问:“在哪买的?能不能多弄点?”

- 第三天开始接外售订单,县城的“聚福楼”“迎客来”等酒楼都派人来订,一下订了八百斤,要求每天送货。

看着院子里忙碌的工人、进出的马车、仓库里堆满的陶罐,陈轩心中有了底。这卤菜基地,不仅能给酒楼供货、赚银子,更能安置流民、打响招牌——往后,人们提起王家村,不仅会想到玄铁兵器、高产庄稼,还会想起这口醇厚的卤香。

夕阳西下时,张婶端来一盘刚卤好的鸭舌,递到陈轩面前:“千夫长尝尝?这是研发室新弄的,放了点酒,带点甜,年轻人准爱吃。”

陈轩尝了一口,卤香中带着淡淡的酒香,果然清爽。他望向窗外,基地的烟囱正冒着袅袅炊烟,与县城的晚霞交织在一起,像一幅温暖的画。他知道,这只是开始,用不了多久,“王家村卤菜”会随着他的脚步,走向更远的地方。而这处藏在县城里的基地,也会像一颗的种子,在乱世的土壤里,长出繁茂的枝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