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65章 班级活动计划商讨

2025-08-24 3003字 1阅读
左右滑动可翻页

王浩追上来的时候,刘波刚走到教学楼拐角。他把那张竞赛题折得整整齐齐,塞进校服内袋,手还没抽出来,肩膀就被拍了一下。

“别急着走啊。”王浩喘了口气,手里还攥着半瓶没喝完的矿泉水,“班委刚才碰了个头,下个月文艺晚会,得组个策划小组,你得来。”

刘波停下脚步,走廊的风从窗口灌进来,吹得他额前的碎发晃了晃。“我?搞活动?”

“咋了,你还不行?”王浩咧嘴一笑,“上回讲题讲得头头是道,连张伟都服了。搞活动也是动脑子的事,你肯定有想法。”

刘波没立刻答应,只低头看了看自己的鞋尖。上个月他还坐在后排,课间没人搭话,连借块橡皮都得犹豫半天。现在王浩说得这么自然,像是他本就该站在中间。

他抬眼:“先听听方案吧。”

两人一前一后回了教室。班里己经热闹起来,前排几张桌子拼在一起,李婷、林晓、美术委员陈露还有几个文艺骨干围坐着,桌上摊着几张草稿纸,写着零散的节目名:独唱、吉他弹唱、小品……字迹潦草,划掉的不少。

“刘波也来了?”李婷抬头看见他,语气里没半点意外,反而像等了好久,“正好,我们正卡着呢。”

“节目凑了八个,但全是独唱和乐器,看着像拼盘。”陈露皱着眉,手指敲着纸,“主题也没定,总不能叫‘随便演演’吧?”

“要不搞个‘青春’主题?”有人提议。

“太老了,去年就用过。”

“要不搞笑一点?整点整活?”

“可别,上次小品排练三天,上台三分钟冷场。”

讨论声嗡嗡响,谁也压不住谁。刘波站在桌边没坐下,只是低头扫了眼那几张纸。节目顺序乱,类型重,连灯光和背景音乐都没人提。

他等了几秒,等所有人声音落下来,才开口:“要不,咱们不按节目排,按情绪走?”

所有人都转过头。

“比如,开场是轻快的,叫‘初遇’;中间慢下来,讲‘沉默’和‘误会’;再往后,是‘打破’和‘靠近’——最后收在‘告别’上。每个节目,都往这个情绪线上靠。”

空气静了一瞬。

林晓第一个反应过来:“你是说……像讲故事一样办晚会?”

“对。”刘波点头,“名字可以叫‘青春回声’。不是谁唱得好听就排前面,而是看它在哪一段最打动人。”

李婷眼睛亮了:“那小品可以放中间,讲友情裂开又和好;结尾合唱《朋友》就顺了,不再是硬凑,是真的告白。”

“我靠,这比我们之前想的高级多了。”王浩一拍桌子,“刘波,你藏得够深啊。”

陈露没说话,但笔己经动了,把原来的节目单翻了个面,重新列框架。纸上很快出现几个大字:**序章·初遇|中段·裂痕|终章·回声**。

“可舞台呢?”她抬头,“咱班没大礼堂,就在教室前面搭台子,三米宽,两米深,站五个人就挤了。搞情绪递进,观众看得清?”

“灯光呢?”另一个同学插嘴,“就头顶这几盏日光灯,想变个色都没法变。”

问题一个接一个冒出来。刘波没急,反而想起物理课讲过的视错觉实验——两条等长线段,因箭头方向不同,看起来一长一短。

“能不能用投影?”他说,“背景不用实景布,打动态画面。比如‘初遇’那段,可以放慢镜头的走廊、翻书的手、窗外飘的叶子——全是剪辑好的小片段,配合音乐推情绪。”

“投影仪学校能借,但谁剪?”

“我可以。”林晓举手,“我选修过视频编辑。”

“那纵深感呢?”陈露追问,“台子小,节目一多就乱。”

刘波顿了顿:“还有一个办法——让观众参与进来。”

“啊?”

“每人手机开灯,用APP调成统一颜色。主持人说‘点亮’,大家同时亮屏,像星海一样。不同段落换不同颜色:初遇是暖黄,裂痕是深蓝,回声是白色。不用额外设备,氛围立马不一样。”

李婷猛地抬头:“这比我们之前设计的灯光秀有意思多了!成本还低!”

“关键是……”刘波补充,“灯光不是装饰,是情绪的一部分。观众举着光,就成了演出的一环。”

王浩首接站起来:“这方案能打!我这就去登记借用投影仪。”

讨论热了起来。有人负责联系音响,有人认领节目筛选,林晓和另一个女生主动包了视频剪辑。刘波站在桌边,听着他们分工,手指无意识地着笔袋边缘。

这时,陈露忽然抬头:“刘波,你是不是没参加过文艺活动?”

他一顿:“没有。以前没机会。”

“那你懂这些,是不是因为……你其实挺喜欢?”

刘波没回答。他想起小时候,家里那台老电视播完新闻,他常对着黑屏看自己模糊的倒影,脑子里放着幻想的晚会——有光,有声音,有人为他鼓掌。但他只说了句:“活动不是热闹就行,是要让人记住。”

这话落下来,屋里安静了一秒。

李婷看着他,忽然笑了:“那流程设计这块,你来牵头吧?”

“我?”刘波皱眉,“我没经验。”

“可你现在说的,比我们半年讨论的都清楚。”王浩插话,“别推了,就你了。”

有人附和:“对,你来定节奏。”

“我也同意。”林晓小声说。

刘波环视一圈,发现没人质疑,反而都等着他表态。他沉默几秒,终于点头:“行,但我得拉个时间表,节目得先筛一遍,不能光看情绪,还得看实际效果。”

“没问题!”李婷翻开笔记本,“我马上整理候选名单。”

“还有件事。”刘波突然想起什么,“加个环节——匿名心声墙。”

“啥?”

“弄个白板,或者用电子屏,让大家提前写句话投进去,不署名。晚会中间,主持人随机读几条。可以是感谢,可以是道歉,也可以是没说出口的话。”

“比如呢?”有人问。

“比如‘上次借你笔记的,其实是因为我喜欢你’,或者‘对不起,那次我传了你的谣言’。”刘波语气平静,“不一定多煽情,但真实。这种东西,比节目更让人记得住。”

没人说话。

张伟坐在后排,手里转着笔,听到最后一句时,手指顿了一下。他没抬头,但肩膀微微塌了下去。

过了两秒,王浩一巴掌拍在桌上:“这环节必须加!我第一个写——‘刘波,那道物理题,谢谢你’。”

有人笑出声,气氛一下子松了。

李婷迅速记下:“心声墙,交给我收稿,晚会前汇总。”

“那流程呢?”陈露问,“谁来总控?”

所有人的目光又回到刘波身上。

他没躲,只说:“我可以做流程表,但现场得有人盯。最好两个人搭班。”

“我来!”王浩抢答。

“那……就这么定了?”李婷看向大家,“刘波负责整体流程设计,王浩配合执行,节目筛选我们几个分头推进,三天后碰第二次会?”

“行。”

“没问题。”

“我回去就找人排练。”

桌上的草稿纸被翻了一页,新的框架正在成形。刘波站在桌边,看着他们忙碌,手指在桌沿轻轻敲了两下,像在默数节拍。

窗外,阳光斜照进教室,落在拼起的桌角。投影仪的借条己经写好,压在物理课本下面。林晓正低头整理视频素材清单,笔尖划过纸面,沙沙作响。

刘波伸手,从书包侧袋掏出那张竞赛题,展开看了一眼。题目还没动,但他己经想好了第一道题的解法路径。

他把纸重新折好,放进笔袋,拉上拉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