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36章 学术新秀扩大影响

2025-08-24 3529字 1阅读
左右滑动可翻页

清晨的阳光刚爬上图书馆东区的窗台,刘波己经坐在老位置上,手里捏着一支蓝笔,正低头在本子上画结构图。纸角写着“变量识别模型”,旁边还贴了张便利贴,上面是夏筱薇昨天发来的消息:“第一道题,我卡在第三步,能不能提示个方向?”

他还没回,笔尖就顿住了。

“你再不回,她该以为你故意晾着她。”赵轩从后排走过来,把一叠打印资料往桌上一放,压住了那张便利贴,“她昨晚十一点还在群里发解题草稿,字都写歪了。”

“我没晾她。”刘波把笔盖拧上,“她说要独立解出来,我回一句都算违规。”

“那你这表情,跟怕她解出来似的。”李强端着水杯坐下,顺手把湿漉漉的杯底按在刘波刚画好的草图上,“啪”一声,墨线晕开一圈。

“你有病啊!”刘波赶紧抽纸擦,“这可是我熬夜整的‘诱饵变量’识别框架!”

“框架再牛,也得有人看。”李强咧嘴,“你知不知道,现在高二三个班都在传你那天写的‘隐性推导’,还有人打印出来当符贴课桌底下,说能开窍。”

赵轩笑出声:“真有这事?”

“不信你去三班转一圈。”李强指了指窗外,“前排那哥们,昨天月考选择题全蒙C,就因为抄了你草稿纸上的‘△’符号,说这是‘刘波认证幸运符’。”

刘波一脸无语:“他们根本不知道那是个逻辑补丁标记。”

“可他们信。”赵轩收住笑,正色道,“你不觉得,咱们小组搞的这套东西,能往外推一推?”

话音未落,班主任老陈推门进来,手里捏着个信封,封面上印着“华中科技大学数学系”几个字。

“刘波。”他首接走过来,“系主任亲自写的信,邀请你参加下个月的‘中学生学术新星交流会’。”

李强“嚯”了一声,差点打翻水杯:“高校点名?这不比竞赛拿奖还狠?”

“别激动。”刘波接过信封,手指在封口处顿了顿,“就交流会,又不是录取通知书。”

“可人家点名要你。”老陈把信拍他手心,“说你在决赛里展现的‘非标准解题路径’很有启发性,想听听你的思路。”

赵轩挑眉:“他们看过你那套‘状态压缩’?”

“估计是。”刘波拆开信,扫了一眼,目光停在夹着的那张便签上——“期待青年才俊带来新视角”,手写,墨迹略深,像是写得很认真。

他没说话,把便签轻轻夹回信里。

“你去不去?”李强问。

“得看时间。”刘波合上信封,“下周六小组讨论照常。”

“你还真打算把时间全塞给这帮人?”老陈有点急,“这种机会,错过了可没第二次。”

“我没说不去。”刘波抬头,“但小组的事,不能停。我们定的规则,自己先破,后面谁还信?”

老陈盯着他看了两秒,叹了口气:“行,反正邀请函你拿着,想好了告诉我。”

人一走,李强立刻凑上来:“你真打算去高校露脸?到时候一堆教授盯着你,说错一个字,全网都知道‘一中神童翻车’。”

“那你就当我是去丢人的。”刘波把信塞进书包,“总比你们拿我笔记当护身符强。”

赵轩忽然说:“电视台刚联系我,说要拍个‘竞赛背后的故事’,点名要采访你。”

“谁让他们找你的?”刘波皱眉。

“你名气太大,他们找不到你,就找我打听。”赵轩耸肩,“我说你低调,他们说‘越低调越要拍’,典型媒体思维。”

“我不上镜头。”刘波首接拒绝,“我又不是明星。”

“可你己经是了。”夏筱薇的声音从门口传来。

她抱着一摞资料走过来,发尾扎得利落,唇色自然红润,手里那叠纸最上面是刘波决赛草稿的复刻版,右下角“变量X为诱饵”那行字又被她用红笔描了一遍。

“我刚从教导处回来。”她把资料放下,“教育台的记者己经在校门口了,校长说,这是宣传学校的好机会,让你‘配合一下’。”

“配合归配合,我不说假话。”刘波盯着她,“也不提那些不该提的东西。”

“没人让你提。”夏筱薇翻开一张采访提纲,“他们只想问你怎么想到跳步的,你怎么总结解题模型的。你照实说就行。”

“照实说,那就是咱们一起推出来的。”刘波指着桌上那张被水杯弄花的草图,“这玩意儿,没你们,我一个人想三天也整不出。”

李强一拍桌子:“对!采访就说,我们是团队作战,别搞个人英雄主义。”

赵轩笑:“那你得先教他们什么叫‘状态压缩’。”

“简单。”刘波抓起粉笔,转身走向黑板,“就说——有些路,看起来跳了,其实是抄了近道。关键是你得知道哪段能省,哪段不能省。”

正说着,记者扛着设备进来了。

一番折腾后,刘波站在教室前,镜头对准他。

“很多同学觉得您在决赛时跳步太多,有违规风险。”记者问,“您当时是怎么考虑的?”

刘波指了指黑板上的推导:“因为我不是跳,是压缩。这三个变量共享递归核,只要边界成立,中间过程可以合并表达。”

“那您是怎么想到的?”

“昨天我们小组刚讨论过类似结构。”他顿了顿,“发现‘变量X是诱饵’,也不是我一个人看出来的。我们有个标记系统,△是逻辑补丁,□是反例区,谁卡住了,就喊人。”

镜头扫过教室后墙,正好拍到“优秀作业栏”里刘波的月考卷,右下角写着“反向教学实践第7天”。

记者还想问,刘波首接合上笔袋:“就这些。再多说,就成讲课了。”

采访结束,人一走,李强笑出声:“你这采访,跟做题一样,精准控制输出量。”

“废话少说,省得被断章取义。”刘波收起本子,“下周六讨论,咱们得加个新议题。”

“啥?”赵轩问。

“知识共享。”刘波翻开笔记本,展示一页新草图——“学习共享平台V0.1”,标题下面画着三个模块:问题标记、卡点提示、协作验证。

“我们搞的这套方法,不能只在小组里转。”他说,“李强说得对,其他班根本跟不上。我们不教答案,只标‘卡在哪’,让他们自己走通。”

夏筱薇眼睛一亮:“我可以做排版,加点图解,让内容更清楚。”

“我联系信息社。”赵轩点头,“建个加密文档,按班级分权限。”

“第一期主题就定‘诱饵变量识别’。”刘波在草图角落写下这行字,“谁解出来,谁就能看下一期。”

李强忽然问:“那要是有人抄呢?”

“抄了也看不懂。”刘波合上本子,“这套东西,没三十分钟深度思考,根本用不了。我们只给方向,不给路。”

“那你给夏筱薇的题呢?”李强坏笑,“不会是特意给她开小灶吧?”

“她那道题,和第一期主题一样。”刘波没看他,“解出来,她就是第一个用户。”

夏筱薇低头笑了一下,指尖在桌面上轻轻敲了三下——短,短,长。

刘波瞥了一眼,没说话。

下午最后一节课,教导处通知下来:刘波的采访片段明天上午八点在市教育频道播出。

放学时,赵轩递来一张纸:“信息社那边搞定了,共享文档建好了,密码是‘构造+归纳=新路径’。”

“行。”刘波接过,顺手塞进书包。

刚走到校门口,一辆自行车差点撞上他。

“对不起!”骑车的是个高二女生,慌忙刹车,“我……我就是想看看是不是你。”

“你是?”刘波扶了扶被风掀起来的书包带。

“三班的。”女生脸红了,“我……我用了你那个‘△’标记法,昨天物理大题没卡住,我想当面谢谢你。”

刘波愣了下:“不用谢,那是我们小组一起弄的。”

“我知道。”女生低头,“但我还是想说声谢谢。我们班现在有六个人在用你们的标记系统,还有人做了贴纸……”

她话没说完,匆匆骑车走了。

李强从后面冒出来:“你完了,现在不止是学霸,你是学习图腾了。”

“别扯了。”刘波往前走,“明天片子一播,估计连初一的都开始画‘△’了。”

“那正好。”赵轩追上来,“平台用户量要爆。”

夏筱薇从后面赶上,把一张打印纸塞进他手里:“我做的第一期简报草稿,你看看行不行。”

刘波低头看,排版清晰,图解明了,最后还加了一句:“解出本题者,可解锁‘反例构造区’□使用权限。”

他抬头:“这‘解锁’是认真的?”

“当然。”她嘴角微扬,“你不是说,要让人自己走通路吗?那就得给点动力。”

刘波盯着那行字,忽然说:“加一条规则——每人每周只能提交一次解题记录,重复提交无效。”

“防刷?”赵轩笑。

“防偷懒。”刘波把纸折好,塞进书包侧袋,“真想学的,不会嫌规则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