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4章 深查

2025-08-24 1561字 1阅读
左右滑动可翻页

国防科工委评审室的灯光彻夜未熄,烟雾缭绕中,两种意见正激烈碰撞。

“必须如实写!”一位年轻专家把评审表拍在桌上,“技术上的东西掺不得假,这方案就是个笑话,通过了就是对国家不负责任!”

对面的老院士缓缓放下茶杯,眉头紧锁:“小王,你年轻,不知道这里面的弯弯绕。刚才张副省长的秘书来过电话,暗示‘青溪项目要支持地方积极性’,这话里的意思,你品不出来?”

“品出来了又怎么样?”年轻专家红了眼,“这是军工项目!7000米深海的耐压构件,差一丝一毫都可能出人命!难道要为了所谓的‘地方积极性’,拿国家利益当赌注?”

会议室里陷入沉默,几位老院士交换着眼神。组长,也就是中科院院士陈老,突然开口,声音沙哑却有力:“小张说得对,技术不能让步。但老同志们的顾虑,也不是没道理。”

他看向众人,目光扫过每个人的脸:“张副省长打招呼,赵伟敢拿着假方案来骗,背后肯定不简单。这方案里的稀有金属来源不明,还牵扯境外实验室,要是简单驳回,打草惊蛇,恐怕查不出真正的问题。”

另一位工程院院士接话:“陈老的意思是……先稳住他们?”

“对。”陈老点了点头,手指在方案上敲了敲,“评审意见可以写‘方案有一定创新性,需补充实验数据进一步验证’,既不明确通过,也不首接驳回,给他们一个‘补材料’的期限。”

他顿了顿,眼神变得锐利:“同时,把我们发现的技术漏洞、境外关联、材料来源等疑点,整理成绝密报告,首接报送中央军委和国家安全部。让专业的人去查,看看赵伟背后站着谁,境外实验室到底是什么来头。”

“这……会不会打草惊蛇?”有人担忧。

“不会。”陈老冷笑一声,“赵伟这种急功近利的人,看到‘有一定创新性’几个字,只会以为有希望,会拼命想办法补材料,反而更容易露出马脚。咱们正好借着这个时间,把他背后的网摸清楚。”

几位老院士纷纷点头——他们一辈子搞科研,最懂“欲擒故纵”的道理。比起首接戳穿一个跳梁小丑,揪出他背后可能存在的境外势力和利益集团,才是更重要的事。

“但有一条必须明确写进意见里。”陈老拿起笔,在纸上重重一划,“方振邦团队的原始技术方案,立即启动量产审批,军方订单优先保障。不能让这些乱七八糟的事,耽误了正经项目。”

最终的评审意见,就在这样的权衡中定了稿。既给了赵伟一丝“希望”,又埋下了深查的伏笔,更保住了方振邦项目的推进节奏。

消息传到青溪,赵伟看到“需补充实验数据”几个字时,果然如陈老所料,非但没起疑,反而觉得是“运作起了作用”。他立刻给张涛打电话报喜:“舅舅,有戏!科工委说我的方案有创新性,让补材料!”

张涛在电话那头松了口气:“那就赶紧补!缺什么数据,找方振邦要,就说是‘县委统一协调’!”

挂了电话,赵伟立刻让秘书通知方振邦:“带上所有实验原始数据,到县委来一趟,赵书记要‘整合资源,完善方案’。”

而此时的园区实验室,方振邦刚收到科工委发来的内部通报——除了评审意见,还有一句陈老的亲笔批示:“稳住,看戏,保护好核心数据。”

林薇看着批示,恍然大悟:“原来他们是想钓大鱼。”

“嗯。”方振邦把数据硬盘锁进保险柜,“赵伟就是个鱼饵,他背后的人,还有那个境外实验室,才是真正要钓的鱼。”

他拿起外套,往县委大楼走:“我去会会他。既然要演戏,总得陪他演下去。”

阳光穿过县委大楼的走廊,在地面投下斑驳的光影。赵伟坐在办公室里,等着方振邦送上门来的“数据”,浑然不知自己正一步步走进一张早己织好的大网。而这张网的尽头,不仅有党纪国法,还有守护国家技术安全的钢铁防线。

一场更大的风暴,正在平静的表象下,悄然酝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