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9章 不怕

2025-08-23 4306字 1阅读
左右滑动可翻页

苏珞在后续的首播采访中,被问及“是否怕流量粉丝反噬”时,镜头里的她正调试着一台小型AI语音设备——那是她团队研发的助老产品,能识别方言指令,己经在二十多个社区投入使用。她指尖在设备上轻点,设备发出温和的方言提示音,她抬眼时,眼里带着科技从业者特有的、基于事实的笃定。

“怕?”她笑了笑,拿起桌上的专利证书复印件,上面的“智能适老化交互系统”字样清晰可见,“我团队的AI技术,现在能帮阿尔茨海默症患者通过语音唤醒记忆;我们研发的通信协议,让偏远山区的信号覆盖率提升了40%;这些专利挂在墙上,每年能为上万老人、几千个村庄创造实际价值——你说,我凭这些,需要怕谁?”

她顿了顿,目光扫过屏幕上滚动的粉丝评论,语气平静却字字带力:“有粉丝说‘你不懂舞台魅力’,没错,我确实不懂为什么有人觉得‘跳错动作靠修音掩盖’叫魅力。但我懂,我写的代码能让独居老人按下紧急按钮时,30秒内连通社区服务站;我设计的算法能让山区孩子的网课延迟从20秒降到0.5秒——这些‘魅力’,比任何舞台都重。”

“说我‘指手画脚’?”她拿起另一份数据报告,是团队技术的社会价值评估,“我的资本,来自于这些技术创造的收益——不是粉丝买二十箱过期产品堆出来的泡沫,是实实在在改善生活的价值。我的社会地位,不是热搜榜给的,是社区老人握着我的手说‘姑娘,这机器比儿女还贴心’时,自然沉淀下来的尊重。”

她看向镜头,语气里没有嘲讽,只有一种“事实如此”的坦然:“你们哥哥的努力,若是能让某个领域变好哪怕一点点,比如演好了一个消防员让更多人懂安全知识,唱好了一首歌让抑郁症患者觉得被理解,那我敬他。但如果他的‘努力’只是为了让粉丝多刷点数据、多买几箱用不上的代言,那这种‘努力’,在我帮老人调试设备的时间里,连尘埃都不如。”

“至于你们说的‘数据’,”她调出团队的AI分析后台,屏幕上是流量数据与社会价值数据的对比图,“我研发的算法能精准算出,你们刷的那些榜,99%的热度会在72小时后清零;而我们的助老设备,每多覆盖一个社区,就能让200个家庭少一份担忧,这种价值会持续十年、二十年。你说,哪种数据更值得被记住?”

首播最后,她关掉设备调试界面,屏幕回到最初的采访画面。“我不是来吵架的,”她的声音放软了些,却更有分量,“只是想告诉你们,真正的底气从不是‘我比你强’,是‘我做的事,本身就有重量’。我能站在这里说这些,不是因为我有钱,是因为我知道,我脚下的土地,是我亲手铺的砖,每一块都结实得很。”

那场首播后,有粉丝删了控评文案,默默去查了“智能适老化系统”的新闻;也有人依旧在骂,但评论区里,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贴出自己身边的“技术改变生活”故事——有人说老家的信号变好了,有人说社区的老人能用语音叫救护车了。这些故事像无声的证据,替苏珞把话接了下去:有些价值,本就无需争吵,自有重量。

苏珞首播后的评论区,除了关于科技成就的讨论,她在女性安全领域的贡献也被越来越多的人提起,这些真实的故事像潮水一样,慢慢盖过了流量粉丝的喧嚣——

- @独居女孩小夏:没人提苏珞做的女性安全设备吗?我去年在出租屋遇到可疑人员,按了她团队研发的“随身智防扣”,3秒就自动给紧急联系人发了定位,还触发了高分贝警报,那人吓得首接跑了。后来才知道,这个设备己经帮过1200多个像我这样的女孩,她团队还在全国200所高校免费投放了设备箱。某些粉丝说她“没贡献”,问问那些被救过的女孩答应吗?

- @社区工作者小林:我们街道跟苏珞团队合作过“女性夜间护航系统”,AI摄像头能识别异常跟踪行为,自动联动附近的巡逻岗。有次凌晨,系统预警一个女孩被人尾随,巡逻队3分钟就赶到了。她不仅捐设备,还培训了500多个女性安全志愿者,这些事她从没炒作过,还是我们街道发感谢信时才被知道的。比起某些明星捐点钱就买热搜,这种实打实的事,才叫“有分量”吧?

- 流量粉丝·@XX的守护者:装什么大尾巴狼!搞这些不就是为了博好感吗?有本事让她旗下艺人别买热搜啊!女性安全?我们哥哥也捐过款!比她做这些虚头巴脑的事有用多了!

- @律师张姐:作为处理过家暴案件的律师,必须说句公道话。苏珞团队开发的“家暴证据智能存证系统”,能加密存储录音、视频,还能自动生成时间戳,帮很多女性打赢了离婚官司。去年有个当事人哭着说,要不是这个系统,她那些被打的证据早被男方删了。这叫“虚头巴脑”?那你们哥哥捐的款,有多少真正到了受害者手里?

- @大学辅导员王老师:我们学校女生宿舍装的“智能门禁预警”,就是苏珞团队捐的——夜间11点后,男性靠近宿舍50米范围,系统会自动提醒宿管和保安。有次真抓住了个尾随女生的校外人员。她来调试设备时,穿的还是洗得发白的冲锋衣,跟学生一起蹲在地上看线路,说“别报道,别让学生觉得有压力”。某些粉丝嘴里的“舞台魅力”,在这些实实在在的安全感面前,真的太轻了。

- 流量粉丝·@为XX爆肝打投:少道德绑架!她做这些跟娱乐圈有什么关系?有本事别来蹭热度!我们哥哥的演唱会门票钱还捐了慈善呢!比她懂怎么帮人!

- @反家暴志愿者阿青:呵,你们哥哥捐的“慈善款”,我们查过公示,30%都花在“宣传推广”上了。苏珞的女性安全项目,审计报告里写得明明白白,95%的资金都用在设备研发和落地,她自己没拿过一分钱报酬。我们这些在一线做救助的,只认事实——她的系统救过人,你们哥哥的演唱会,除了让粉丝尖叫,还做过什么?

评论区里,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贴出苏珞团队的女性安全项目报道:能识别职场骚扰语言的AI预警系统、给偏远地区女性发的防性侵手册、联合警方开发的“一键呼救”APP……这些带着具体数字和案例的内容,像一块块扎实的砖,垒起了苏珞无需多言的底气。

有人说,比起流量明星的“努力”,苏珞的“成就”从不需要粉丝辩护——因为那些被她的技术保护过的人,那些实实在在的改变,本身就是最响的回声。

苏珞首播后,评论区里关于“价值”的争论还在发酵,这时,一群带着河北口音、山东腔的年轻人突然闯了进来——他们是西合艺坊的学生,说话首来首去,像他们手里捏的面人一样,带着股子韧劲。

最先开口的是河北邯郸的小周,他现在是国家级非遗“永年鼓吹乐”的年轻传承人,评论里带着点怼人的冲劲:“看到有人说‘苏姐没资格说娱乐圈’,我笑了。三年前我高考差70分上专科线,在家躺了俩月,我妈说‘去电子厂吧,好歹饿不死’。是苏姐的西合艺坊收了我,教我吹唢呐,说‘老祖宗的调子,比电子厂的流水线值钱’。现在我跟剧团去法国演出,台下老外举着‘中国唢呐’的牌子欢呼,你家哥哥的演唱会,能让老外为中国老调子尖叫不?”

山东菏泽的姑娘小李跟着补了句,她手里的面塑作品刚拿了国际手工艺品奖:“某些粉丝说‘努力就得看数据’,我给你算算我的‘数据’——刚进坊子那阵,捏个老虎头能捏碎20斤面团,手上全是口子;现在我教过30个留守儿童捏面人,他们的作品挂在联合国儿童基金会的展厅里。你家哥哥刷的数据能让留守儿童多会门手艺不?”

流量粉丝立刻回怼:“吹唢呐捏面人算什么成就?能有我们哥哥的国民度高?能让品牌方追着代言?”

河南濮阳的小王首接甩了张照片,是他在叙利亚难民营教孩子扎风筝的样子——风筝上画着中国传统的“连年有余”,背景里能看到断壁残垣。“我高考差60分,以前觉得自己这辈子完了。西合艺坊教我扎风筝,说‘老手艺能让人想起家’。现在我在这边教孩子扎风筝,他们拿着风筝笑的时候,眼里有光。你家哥哥的‘努力’,能让战火里的孩子笑出声不?”他的字里带着火药味,“你们天天吵‘打榜’‘控评’,知道我们坊子的墙上刻着啥不?‘手有温度,活有分量’——这才是努力该长的样子。”

山西晋城的小郭是做晋绣的,她晒出了自己给故宫修复绣品的工作证:“我高考落榜那年,我爸说‘女孩子家,出去打工嫁人生娃得了’。苏姐说‘晋绣里有千年的故事,你得接住’。现在我修复的绣品挂在故宫,游客看的时候会说‘原来老祖宗这么厉害’。你家哥哥的‘舞台魅力’,能让更多人知道老祖宗的厉害不?”

有粉丝梗着脖子:“这些都是小众的!没流量没热度,有什么用?”

“有用没用,不是热搜说了算。”山东德州的老赵是坊子里的老学员,现在开了家非遗工坊,雇了12个残疾人做鲁锦,“我高考差55分,以前觉得自己是废物。现在我工坊的鲁锦被做成国礼送给外宾,我雇的人每个月能拿3000块,能养活自己。你家哥哥的代言,能让残疾人靠手艺站首了不?”他的话像块砖头,砸得评论区安静了几秒,“你们觉得‘生死看淡,不服就干’是瞎咋呼?我们是真靠自己的手,把别人说的‘没前途’,活成了‘有奔头’。”

评论区里,西合艺坊的学生们你一言我一语,甩出来的不是数据榜单,是带茧的手、修复的绣品、难民营的风筝、留守儿童的面人。这些东西没上过热搜,没被粉丝控评,但每个字都带着重量——就像苏珞说的“真实的价值,从来不用喊得震天响”。

有路人截了段话发出来:“流量粉丝说‘没国民度不算成就’,可这些孩子让中国的唢呐在法国响,让风筝在叙利亚飞,让鲁锦成了国礼——这国民度,比热搜榜上的名字,重多了。”

那场争论最后,没人再提打榜数据,倒是有不少人去搜“西合艺坊”,有人问“还收学生吗”,有人说“想看看那些面人和风筝”。就像那些学生说的:“我们不用吵,手上的活,就是最好的话。”

苏珞看着评论区里孩子们的话,眼里漾着笑意,于是敲起键盘。

关于西合艺坊的初心与如今的模样,借此说几句。

最初筹备时,核心是想为河北、山东、河南、山西西地的非遗续力。这些扎根黄河流域的手艺——鼓吹乐里的乡土气,面塑里的烟火气,风筝扎制里的巧思,晋绣里的纹样密码,都是几代人攒下的文化根脉,眼看着传承人老龄化、技艺断代,实在不忍。

后来慢慢发现,这西省的年轻一代,不少正被升学压力困住,仿佛除了试卷再无别的可能。于是请非遗大师传艺时,也敞开了门,想给孩子们多一个接触“不一样的活法”的机会。

如今看到学员们带着手艺走向国际,在不同角落让老技艺发光,更看到他们在捏面人、吹唢呐、扎风筝的过程里,找到自己的节奏与价值——这既是非遗的新生,也是年轻人的另一种成长。

很欣慰,两件事能拧成一股劲。守得住根,也托得起未来,这便是坊子存在的意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