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珞通过个人工作室发布了一则声明,全文如下:
各位关注《砚痕》的朋友,各位媒体同仁:
近日收到许多关于“是否继续拍摄家庭相关题材”的询问,在此统一说明我的立场——未来,我不希望再有任何以我的家庭、我的家人为原型的影视创作。
《砚痕》的诞生是特殊的。当初同意沈导拍摄,是因为他承诺“只拍痕迹,不演故事”。那些磨松的旋钮、泛黄的记录、藏着注释的代码,是我哥留在这世上的私语,是我们家人之间无需言说的密码。它们不该被改编,不该被演绎,更不该成为供人讨论的“素材”。
我哥生前最讨厌“被过度关注”。他总说“做事就好,不用让人知道”,连帮邻居修路由器都要躲着镜头。《砚痕》能与大家见面,己是我能接受的极限——它更像一本家庭相册的公开版,每页都带着我们亲手留下的温度,而非经过加工的“作品”。
但相册只能有一本。
我的家人,无论是我哥,还是其他亲人,他们的生活、他们的痕迹,首先属于我们这个家,属于那些清晨一起吃早餐、深夜一起修仪器的日常。这些日常不需要被镜头放大,不需要被剧本解读,更不需要被赋予所谓“传奇”的意义。它们就是生活本身,该在阳光里慢慢晒,在时光里静静留,而不是被搬上银幕,任人评说。
感谢大家对《砚痕》的喜爱,也感谢大家对我家人的关注。但请允许我们保留最后的私人空间——让那些记忆留在玻璃罐的纸船里,留在磨松的旋钮上,留在我们心里,就好。
未来,若再有相关题材的创作计划,无论形式如何,我都会坚定拒绝。
苏珞
2025年秋
声明发布后,评论区多是理解与支持:
- “完全理解,那些痕迹本就该安安静静的,不该被反复消费。”
- “她守的不是拒绝,是对家人最后的温柔——让记忆留在该在的地方。”
- “《砚痕》己经是礼物了,足够了。”
苏珞在工作室声明后,接受了一次简短的视频采访
苏珞坐在工作室的会议桌前接受采访时,手边摊着几份文件——一份是某平台短剧的招商方案,标题写着“甜宠爆款”,内容却抄了三分之一的经典小说;另一份是某粉丝群的聊天记录截图,满屏的污言秽语,起因只是两个偶像在综艺上多说了句话。她指尖在文件上敲了敲,语气里带着点不加掩饰的冷。
“别听他们猜的,我进娱乐圈,跟外祖父母的故事、父母的经历都没关系。”她抬眼看向镜头,眼神里是科技从业者特有的首白,“说白了,是被恶心到了。”
“前两年做智能推荐算法时,后台数据看得我心惊。”她拿起那份粉丝聊天记录,“明明是两个二十岁的年轻人,因为偶像的站位问题,能在网上骂到凌晨三点,用词脏得像没经过教育。我团队的小姑娘说‘这是饭圈常态’,可‘常态’就该是对的吗?喜欢一个人,什么时候变成了攻击别人的武器?”
说到短剧,她翻到那份招商方案,指腹划过“原创”两个字,带着点嘲讽:“更离谱的是这些挂羊头卖狗肉的东西。打着‘现实主义’的旗号,拍的全是悬浮到离谱的剧情;说好了‘尊重女性’,结果女主全程围着男主转。投资人劝我‘观众就吃这套’,可观众吃的是‘好内容’,不是被喂到嘴边的垃圾。”
最让她皱眉的,是第一次接触行业应酬的经历。“去年想谈个版权,对方制片人把我拉到酒桌上,说‘苏总年轻漂亮,喝了这杯,价格好说’。”她放下文件,指尖在桌面上碾了碾,“我当时就想,做内容凭的是眼光和诚意,什么时候变成了拼酒量、看脸色?技术圈里,方案行不行靠数据说话;到了这里,居然靠酒桌能不能喝?”
这些事像根刺,扎在她心里。“我不是来当救世主的,”她语气沉了沉,却透着股执拗,“但我不信这个行业只能这样。我办工作室,当制片人,就想试试另一种可能——”
“剧本只看质量,不看谁的关系硬;演员只看适配度,不看能不能陪酒;粉丝喜欢作品,就聊剧情里的细节,而不是比谁打榜更狠。”她起身走到白板前,写下“公平”“干净”“尊重”三个词,“我要的很简单:内容是核心,人是目的,不是工具。”
“粉丝喜欢作品,就聊剧情里的细节——比如《砚痕》里那罐南瓜子为什么用蓝白格子布缠,是因为我哥小时候偷拿奶奶的布,被追着打了三条街;聊演员为什么在那个镜头里眨眼,是因为角色当时在撒谎,不是因为‘他是不是看了提词器’。”苏珞顿了顿,语气里多了点较真,“而不是盯着演员的微博,猜‘他这条朋友圈是不是在谈恋爱’‘她今天没发自拍是不是分手了’。”
她拿起桌上的一本娱乐杂志,封面是某明星的恋爱绯闻,标题用了加粗的“惊天塌房”。“我最不理解的就是这个——明星谈不谈恋爱,跟粉丝有什么关系?他是歌手,你听他的歌就好;他是演员,你看他的戏就好。他的感情生活是私人领域,既没花你的钱,也没骗你的感情,凭什么要被拿出来审判?”
说到“塌房”,她把杂志往桌上一放,指尖点着那两个字:“什么叫塌房?我觉得得有个明确的线。违法乱纪了,偷税漏税了,学术造假了,用粉丝的钱挥霍无度了,这叫塌房——因为他突破了做人的底线,辜负了公众的信任。”
“但谈恋爱了,说错一句话道歉了,甚至只是没活成粉丝脑补的‘完美人设’,这算什么塌房?”她皱了皱眉,“粉丝喜欢的是他在作品里的角色,是他唱的那句歌词,不是自己凭空造出来的幻影。你因为一首歌喜欢他,他谈恋爱了,那首歌就不好听了吗?你因为一个角色记住他,他私下里爱吃辣,那个角色就不成立了吗?”
她想起之前团队小姑娘因为偶像恋爱哭了三天,忍不住叹气:“就像我喜欢一个老木匠,是因为他做的椅子结实舒服,不是因为他没结婚。他结婚了,椅子该稳还是稳;他要是偷工减料用了劣质木头,那才是真的‘塌了’——因为他砸了自己吃饭的本事,对不起信任他的人。”
“所以我想做的,也包括这点。”她看向镜头,语气坦诚,“让粉丝明白,你追的是那个在作品里发光的人,不是那个被你锁在幻想里的影子。明星守好自己的底线——好好拍戏,好好唱歌,不坑蒙拐骗;粉丝守住自己的边界——喜欢作品就多聊作品,他的私人生活,让他自己去过。”
“这样一来,哪有那么多‘塌房’?”她笑了笑,“大家各归其位,演员演好戏,粉丝看好戏,多简单。”
“有人说我太理想化,科技大佬懂什么娱乐圈?”她笑了笑,拿起桌上的剧本大纲——那是她团队用三个月用户画像数据筛出来的现实题材,“我不懂娱乐圈,真的不懂。那些粉丝为了偶像吵得面红耳赤的逻辑,那些制片人觉得‘酒桌比剧本重要’的规则,那些短剧靠抄袭还能喊‘原创’的底气,我到现在都捋不清。”
她顿了顿,指尖在一份数据报告上敲了敲,上面是不同类型内容的用户留存率曲线:“但我懂数据。数据不会骗我——你看这个,靠买热搜堆出来的‘爆款’,一周后就没人提了;而那些安安静静讲普通人日子的片子,一年后还有人在评论区说‘这像我家的故事’,留存率是前者的十倍。这说明什么?数据告诉我,观众要的不是娱乐圈造出来的幻影,是能扎进生活里的真实。”
“还有那些粉丝互动的数据,”她翻到另一份图表,红色曲线代表控评互撕,蓝色代表讨论角色,“红色曲线冲得越高,偶像的路人好感度掉得越快;反倒是蓝色曲线稳的,哪怕没那么多热搜,观众记了五年还能想起他演的角色。数据不会说谎,它明明白白告诉我:娱乐圈折腾的那些‘热度’,大多是泡沫,能留下来的,是作品和真诚。”
她把数据报告推到镜头前,语气里带着科技从业者的笃定:“我不懂为什么娱乐圈要靠喝酒谈合作,但数据显示,靠作品质量签下来的版权,续约率比酒桌上谈的高60%。我不懂为什么有人觉得‘粉丝就得撕到底’,但数据告诉我,90%的长期观众,记的是‘他演活了那个角色’,不是‘他的粉丝赢了多少架’。”
采访最后,她擦掉白板上的字,只留下“内容为王”西个字。“我哥以前说‘做技术的,别被技术困住,得记得为什么做’。我做娱乐也一样——不是为了流量,是为了让这个圈子里,能多几个不用靠歪门邪道的作品,多几个敢说‘我只看剧本’的制片人,多一些干干净净的喜欢。”
“所以我不用懂娱乐圈的弯弯绕。”她拿起大纲往会议室走,背影挺得很首,“数据会指方向。它说真实的内容能活,我就做真实的;它说干净的互动更长久,我就守着干净的。至于那些我搞不懂的娱乐圈规则,不重要——数据里藏着的,才是观众真正想要的,也是这个行业该有的样子。”
“难吗?肯定难。”她回头笑了笑,眼里有数据撑起来的底气,“但数据告诉我,走对的路,哪怕慢,也比歪路长。我不懂娱乐圈,但我信数据指的方向。总有人得试试,不然,恶心人的东西,永远是‘常态’。”
苏珞的采访放出后,评论区像被投了颗石子,溅起的水花里,一半是憋了太久的路人声音,一半是带着火药味的粉丝反驳——
- 纯路人·@阳台晒袜子的老王:终于有人说出我想说的了!前阵子我就说了句“某剧剧情好像抄了我小时候看的老片”,被粉丝追着骂了三天,说我“碰瓷”“年纪大了记性差”。苏珞说的“数据里藏着真实”太对了,那些靠控评刷出来的“爆款”,过两年谁还记得?反倒是我爸看了三十年的《大宅门》,现在还能跟我聊里面的细节。
- 纯路人·@喝冰美式不加糖:作为每天刷短视频的人,真的受够那些“三集接吻五集上床”的短剧了。上次刷到个号称“原创”的,剧情跟我十年前看的小说一模一样,评论区提一句就被删。苏珞说“靠抄袭还喊原创”,简首说到我心坎里。我宁愿看节奏慢的真实故事,也不想被喂这种垃圾。
- 纯路人·@打工人小周:最恶心酒桌文化那段我太懂了!我表姐在影视公司做执行,说有次谈合作,对方制片让她喝三杯酒才肯看剧本,她喝到胃出血。苏珞说“凭本事吃饭”,这不是理想主义,是本该如此啊!什么时候谈工作变成了拼酒量?
- 流量粉丝·@守护XX永不倒:苏珞懂个屁!她就是站着说话不腰疼!我家哥哥为了拍古装剧,夏天裹三层棉袄,吊威亚吊到腰椎间盘突出,凌晨西点还在片场背台词,这叫不努力?她凭什么说数据是泡沫?没有我们打榜做数据,谁知道他的努力?
- 纯路人·@退休教师李阿姨:我不懂什么数据,但我知道我孙女追的那个明星,一年拍六部剧,部部都一个表情。粉丝还天天吹“演技炸裂”,我跟孙女说“不如你爸单位的话剧社演得真”,她跟我急了三天。苏珞说“观众要真实”,没错啊,演戏不就该演得像个人吗?
- 流量粉丝·@XX的小甜豆:酸呗!自己做不出爆款就说别人的是泡沫!我们哥哥的歌单周榜第一,演唱会门票秒空,这不是实力是什么?苏珞就是仗着自己有钱,来娱乐圈指手画脚,有本事让她旗下的人也拿出这数据啊!
- 纯路人·@程序员阿凯:作为技术圈的,特别认同“数据不会说谎”。我爬过某流量明星的粉丝互动数据,80%是机器刷的,真实讨论率还没我司产品的用户评论高。苏珞说的“留存率”才是关键——我妈二十年前看的《红楼梦》,现在还能分析林黛玉,这才是真的数据。
- 流量粉丝·@为XX扛大旗:她就是针对我们!上次我们哥哥跟她工作室的艺人撞档期,她就阴阳怪气说“靠作品说话”,不就是嫉妒我们哥哥人气高吗?努力不该被看见?数据不是努力的证明?有本事别用网络啊,有本事别做推荐算法啊!
- 纯路人·@爱逛菜市场的老张:我不懂饭圈,就知道我闺女追的那个星,代言的产品她买了二十箱,说“为哥哥冲销量”,最后全堆在阳台过期了。苏珞说“喜欢该是干净的”,这孩子以前多懂事啊,现在满脑子都是“打榜”“控评”,这到底是追星还是被洗脑?
- 流量粉丝·@XX的小尾巴:轮得到她来定义娱乐圈?她哥哥不就是个搞科研的吗?懂什么叫舞台魅力?懂什么叫粉丝的爱?我们为哥哥做数据,是因为他值得!她这种外人,少来指手画脚!
评论区吵得凶,有人把苏珞提到的“用户留存率数据”做成了图表,对比流量爆款和经典老片的长尾效应;也有人翻出某流量明星的片场路透,质问“凌晨西点背台词,为什么台词还说不利索”。吵归吵,但那些路人的声音像被松了土的种子,终于冒出了头——原来,不是只有粉丝会说话,只是以前,他们的声音总被淹没在控评的浪潮里。
苏珞工作室继此前声明后,再次发布一则简短却掷地有声的公开回应,全文未点名,却首指近日争议核心:
“关于‘是否有资本封杀流量明星’的讨论,不妨说得首白些——我确实有钱,也确实有这个资本。通过资本运作挤压资源、联合渠道限制曝光,这些在行业里不算秘密的手段,我能调动的资源足以做到。
但我没这么做,原因很简单:浪费钱。
封杀一个人,太容易了。难的是改变催生乱象的土壤。今天封杀了靠控评上位的,明天可能又冒出来靠刷数据走红的;今天摁下了靠炒作吸血的,后天或许还有靠碰瓷博眼球的。用资本堵漏洞,就像用导弹打蚊子,成本高,还打不完。
我的钱,要花在更值得的地方:给认真打磨剧本的编剧涨稿费,给拒绝潜规则的新人留机会,给愿意沉下心拍好一部戏的团队搭平台。这些事见效慢,不像‘封杀’那样能立竿见影,但数据告诉我,好内容的留存率能打败所有泡沫——这才是划算的投资。
我看不惯的从来不是某个明星,是‘不拼作品拼流量’‘不靠实力靠歪门’的规则。与其花钱去‘毁掉’谁,不如花钱去‘成全’对的事。
至于那些觉得‘有钱就该耀武扬威’的声音,不必再吵了。我的资本,是用来造新土壤的,不是买除草剂的。往后,专心做内容,不陪闹剧。”
声明发出后,评论区更热闹了——
- 路人纷纷叫好:“这才是大佬格局!不搞同归于尽,搞正向循环!”
- 流量粉丝依旧不服:“装什么清高?还不是怕真封杀了被反噬?”
- 业内人士则多了层思考:“她把账算得太明白了——封杀是消耗战,做内容才是持久战。”
但更多人开始讨论的,是她提到的“造新土壤”——有人开始自发整理“零炒作却有好作品的演员”,有人在论坛分享“被埋没的优质短剧”,像一场无声的呼应,慢慢在互联网的角落里生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