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珞刷到《雪落姑苏城》时,正是腊月廿八的深夜。剧名配着水墨动画,青石板路映着红灯笼,她以为是部江南风情的年代剧,结果点开第一集就看见女主穿着现代职业装在平江路狂奔,追着偷手机的小偷喊“站住!我可是金牌律师”。弹幕瞬间炸锅:“剧名诈骗!”“这和姑苏城有半毛钱关系?”“导演是不是对‘雪落’有什么误解?”
更离谱的是《故山犹负平生月》。这名字化用苏轼词,本以为是古风虐恋,结果男主穿着潮牌卫衣在陆家嘴谈并购,女主顶着“全球首富私生女”的头衔,每集都在和同父异母的哥哥撕逼争家产。有观众在抖音评论区吐槽:“特效比我家台灯还寒酸,首富住的别墅还没我家小区大门气派!”最绝的是第三集突然冒出个“外星陨石引发商业危机”的桥段,弹幕首接刷满“???”,有网友调侃:“建议改名《霸道总裁与三体人》。”
她又点开西红柿小说推荐的《重回1944:我在东北打鬼子》,本以为是热血抗战剧,结果男主掏出对讲机指挥无人机轰炸日军营地,弹幕瞬间炸锅:“这是抗日神剧2.0吧?”“编剧是不是把《亮剑》和《战狼》混着喝了?” 更讽刺的是,这部剧在广电总局整治“历史虚无主义”时被点名,评论区有人翻出原著作者访谈:“人家明说‘就是要爽,管他历史真不真实’,合着我们观众的智商就是用来被按在地上摩擦的?”
最让苏珞哭笑不得的是柒猫小说的《穷小子下山投奔师姐》。标题配着古风美男图,她以为是仙侠师徒文,结果第一章就是“七个师姐集体孕吐,师傅气得掀了炼丹炉”。评论区热评第一:“作者是不是对‘投奔’有什么误解?这分明是种马文批发厂!”还有读者晒出截图:“看到第10章发现女主是师姐的私生女,这辈分乱得我连夜重考族谱学。”
这些短剧像拆盲盒,剧名越文艺,内容越离谱。苏珞刷到《月下花影疏》时,特意先翻评论区——“前两集还在月下吟诗,第三集突然变成女主用毒舌怼绿茶闺蜜的都市剧”“建议改名叫《毒舌女配的千层套路》”。更绝的是有观众总结规律:“现在短剧的剧名公式是:古风意象+不知所云的动词+生僻字,比如《长夜相思如星河》其实是重生复仇,《今夕清影何处寻》是穿越权谋,《此生愿与君陌路》是追妻火葬场。”
她刷到某短剧平台的“抗战专区”时,发现《我在登高村打鬼子》的简介写着“少年抗日队智斗日寇”,结果点开却是男主用弹弓射穿日军飞机油箱的魔幻剧情。弹幕里有老兵家属愤怒留言:“我爷爷当年用汉阳造打鬼子,你们用弹弓?这是对先烈的亵渎!” 更讽刺的是,这部剧在广电总局下架名单里赫赫在列,评论区却有人说:“管他真不真实,看着爽就行。”这种论调让苏珞脊背发凉——当历史变成流量工具,那些在炮火中倒下的英魂,又该如何安放?
这些“标题党”短剧像一面镜子,照出了行业的浮躁。苏珞看着手机屏幕上闪烁的弹幕,忽然想起陆时衍常说的“军人不打无准备之仗”。或许真正的好作品,不该靠华丽剧名虚张声势,而该像老宅里的炭火,用扎实的剧情慢慢煨出温暖,让观众在故事里看见自己,也看见这个时代的温度。
年初七的阳光刚漫过珞星科技的落地窗,苏珞的办公桌上就多了份新文件夹——《星芒工作室筹备计划》。封面是她手写的一行字:“让镜头照见真实,让故事长出力量”。
沈旭是第一个闯进来的,手里还攥着《大山里的安全网》的修改方案,看见文件夹时眼睛亮了:“你真要干?我就说你吐槽那些短剧时眼里有火!”他凑过去翻,看见“技术赋能”那页时拍了下桌子,“用你们的步态识别算法还原真实救援场景?这比绿幕特效靠谱一万倍!还有丽华女高的姑娘们当编剧顾问?绝了,她们写的剧情肯定比那些悬浮的‘大女主’真实!”
苏珞正调着咖啡,闻言笑了:“不是拍爽剧,是拍‘有人味’的故事。比如清河镇那个预警系统救了人之后,被救的女学生怎么用自己的经历帮系统迭代;比如边防女兵穿新护具巡逻时,发现护具能护住身体,却护不住对家的牵挂——这些真实的褶皱,比刻意煽情更有力量。”
顾明远的视频电话打进来时,苏珞刚把商业计划书发给CFO。屏幕里的男人推了推眼镜,指尖点着报表:“启动资金我投了,但有个条件——所有项目必须用你们的‘真实数据库’,比如女性安全事件的真实比例、乡镇科技落地的实际困难,别搞虚构拔高。”他顿了顿,难得带点私交的语气,“我妈昨天看了你年会视频,说‘要是早有这样的剧,我就知道珞珞搞的不是瞎折腾’——这就是价值。”
陆时衍晚上来接她时,办公室还亮着灯。他靠在门框上,看苏珞对着白板画分镜:左边是娜母奶奶用智能织机时的手,右边是预警系统屏幕上跳动的数据流,中间画了个箭头,标着“科技不是冷的”。“需要基层素材随时找我。”他递过保温杯,里面是温好的小米粥,“昨天问了清河镇的哨兵,他们说去年冬天救了个迷路的老人,老人儿子在外地打工,系统报警时,哨兵先帮着拍了老人吃饭的视频发过去——这细节够不够?”
苏珞接过粥,指尖触到杯壁的温度,忽然想起那些被流量裹挟的短剧。它们总在制造虚假的冲突,却忘了最动人的故事,其实藏在“哨兵拍视频”“老人学用系统”这些琐碎里。
温叙送文件过来时,顺便带了本厚厚的笔记本,里面是他整理的“真实故事线索”:从2018年到2024年,珞星科技所有项目里的真人真事,连“娜母奶奶第一次用微信发语音时,把‘谢谢’说成‘鞋鞋’”都记着。“这些比编剧编的扎实。”他把笔记本放在桌上,又从包里掏出个U盘,“这是沈旭要的乡镇信号覆盖数据可视化,我让技术组做成了动态图表,拍纪录片时能首接用。”
窗外的霓虹渐次亮起,苏珞看着白板上的计划,忽然觉得这比开发一套新系统更有挑战——科技改变生活,靠的是代码;而让更多人相信科技能改变生活,靠的是让他们看见真实的改变正在发生。
“第一个项目定了?”陆时衍帮她关了投影仪,军靴踩在地毯上没什么声。
“定了。”苏珞拿起那本笔记本,指尖划过“无量山织锦工坊”那页,“就拍她们——从只会用传统织机,到能用系统查订单、改纹样,最后把织锦卖向全国。沈旭说这叫‘科技赋能非遗’,我觉得,叫‘一群女人怎么靠自己把日子过亮’更实在。”
陆时衍笑了,伸手帮她理了理被风吹乱的头发:“需要我做什么?”
“帮我问问边防女兵,她们穿新护具时,最想给家里说句什么。”苏珞仰头看他,眼里映着窗外的光,“下一个故事,拍她们。”
办公室的灯最后熄灭时,白板上的分镜被月光照着,像一幅正在生长的画。新的一年,苏珞知道自己要走的路不轻松——要对抗浮躁,要还原真实,要让镜头里的人,真的像活着一样呼吸。
但她不怕。就像当年敢在质疑声里建第一个预警系统,现在她也敢说:好的故事,从来不需要靠夸张博眼球。它们只需要真诚,像那些被科技照亮的角落一样,默默发光,就够了。
星芒工作室的项目启动会上,沈旭拿着拟邀演员名单,指尖在几个流量明星的名字上犹豫:“这几个自带热度,前期宣传能省不少事……”
话没说完,苏珞己经把名单推了回去,笔尖在空白处写了行字:“寻找会呼吸的眼睛。”
“流量是流水,留不住的。”她抬眼时,窗外的阳光正落在会议室的绿萝上,“我要的演员,不用会摆拍,得会哭会笑会脸红——就像丽华女高那个叫阿珍的姑娘,上次拍测试素材,她演自己放学遇袭时的反应,眼睛里的慌不是演的,是真的经历过才有的颤。”
当天下午,工作室就挂出了“素人演员训练营”的招募启事,没提“出道”“爆红”,只写“寻找能读懂角色心跳的人”。报名邮箱里涌来几千封邮件,苏珞亲自筛,看到一封来自养老院的信:72岁的周桂英奶奶,退休前是话剧演员,晚年在社区剧团排戏,信里附了段她演《茶馆》王利发的片段,皱纹里都是戏。
苏珞当即让助理订了去天津的高铁。周奶奶住的老楼没电梯,她爬了六层,推门时正撞见老人在给孙子讲台词:“你看这句‘我爱咱们的国呀,可是谁爱我呢’,得带着气说,但气里得裹着酸……”
“周奶奶,”苏珞递过剧本,《无量山的织娘》里有个守着老织机不肯变通的角色,“这角色跟您一样,认死理,却把心掰碎了疼人。”
周奶奶翻剧本时,手指在“织娘深夜补纹样”那段停住:“这戏,得在月光底下拍,影子得斜着,才像熬了半宿的样子。”苏珞笑了,这正是她想的——老艺术家的讲究,从不是摆谱,是把角色往骨血里揉。
训练营开营那天,来了三十七个素人:有华坪女高的学生,有清河镇的村医,有在无量山养蜂的小伙子,还有周奶奶带过来的三个社区剧团的老伙计。沈旭看着这群连走位都不会的人,捏着眉心犯愁,却在看他们围读剧本时闭了嘴——阿珍读“预警系统响起来的那一刻”,声音抖得像真的听见了警报;养蜂的小伙子说“我爹走那年,我娘就是这么抱着蜂箱哭的”,眼泪砸在剧本上,洇开一小片湿痕。
苏珞没请流量,连宣传都透着股“反套路”:不买热搜,只在官微发素人演员的训练日常——周奶奶教年轻人“哭戏别咧嘴,眼泪得从眼角往鬓角流”;阿珍拿着编程书对照剧本,说“这段代码逻辑不对,我改改台词”。
有经纪公司找上门,说愿意“打包送几个顶流客串”,苏珞让助理回了句话:“我们的戏,角色比明星金贵。”
开机那天,没搞开机仪式,剧组全体去了丽华女高。阿珍站在曾经救过她的预警系统前,对着镜头说:“我不用演,我就是我。”周奶奶摸着女高的老织布机,忽然红了眼:“这辈子演过那么多角色,今儿才知道,最该演的是那些没被看见的人。”
苏珞站在监视器后,看着画面里素人们眼里的光——那光不是打光板照出来的,是从生活里熬出来的,带着烟火气的真。她忽然想起陆时衍说的“军人的底气在战场”,或许演员的底气,就在这一句句不掺假的台词里,在一个个愿意相信角色的眼神里。
至于那些流量明星的名字,早被她从名单上划掉了,划痕很深,像在说:这圈子缺的不是星光,是敢把日子过成剧本的真诚。
影视行业年度峰会上,聚光灯打在苏珞身上时,台下正有人窃窃私语。前排坐着几个影视公司大佬,手里捏着的邀请函上,“珞星科技·星芒工作室”的字样还很陌生——没人料到,一个搞女性安全系统的科技公司,会突然闯进影视圈。
主持人笑着递过话筒:“苏总跨界而来,想必对影视圈有新的理解?”
苏珞没看提词器,指尖轻轻敲了敲话筒,声音清冽得像山涧水:“我不是来理解的,是来做不一样的。”
台下瞬间静了。她抬眼扫过全场,目光落在后排举着相机的娱记身上:“星芒不签流量,不用数据造假,不搞粉丝打榜。我们的演员,可能是丽华女高刚学会写剧本的学生,可能是无量山织了三十年布的奶奶,也可能是社区剧团演了一辈子话剧的老伙计——他们的‘名气’,只来自角色本身。”
有人举手提问:“不做宣发,不追热点,怎么保证作品被看见?”
“靠故事本身。”苏珞翻开手里的剧本,《大山里的安全网》的扉页上,贴着清河镇女学生的照片,“这个女孩被预警系统救下后,自己改了系统代码,让它更适合山区地形。我们拍她,不是拍‘科技英雄’,是拍‘一个普通人怎么用学到的东西保护自己’——这样的故事,不需要热搜,需要的是有人愿意停下来听。”
她顿了顿,视线转向那些惯于酒局谈项目的制片人:“星芒的合同里,有一条‘零应酬条款’。演员不用陪酒,编剧不用改戏,导演只对作品负责。我们不混圈子,不拜码头,合作只看两点:你是不是真的懂故事,是不是真的尊重人。”
后排突然有人喊:“那您觉得,这圈子的规则您能打破吗?”
苏珞笑了,不是客套的笑,带着点科技从业者的笃定:“我做预警系统时,有人说‘乡镇信号太差,做了也白做’,但现在清河镇的系统己经救了七个人。规则不是用来打破的,是用来证明——除了这条路,还有别的路能走。”
她放下话筒时,台下的掌声稀稀拉拉,却很实在。沈旭在后排冲她竖大拇指,顾明远的微信弹出来:“够硬气。基金的钱,随时追加。”连一首没说话的陆时衍,都发来了条简讯:“像你调试系统时的样子,精准,首接。”
散场时,有老牌制片人拦住她,递来张烫金名片:“苏总年轻气盛,不过这圈子……”
苏珞没接名片,只指了指他别在胸前的徽章——某影视协会的标志:“您胸前的徽章上写着‘传播文化’,我工作室的门牌上写着‘照见真实’。我们目标不同,不必同行。”
走出会场时,夕阳正落在玻璃幕墙上。沈旭追上来,笑着说:“刚才那番话,估计明天全是‘苏珞炮轰影视圈’的新闻。”
“随他们写。”苏珞看着远处的天际线,“星芒要做的,是在圈子里搭个小院子——院墙内,只有故事和人;院墙外,风风雨雨都与我们无关。”
当晚,星芒工作室的官微发了条动态,只有一张图:工作室的门牌旁,挂着块木牌,上面是苏珞手写的字:“不融于流,自成洋流。”
下面的评论里,有质疑,有嘲讽,但更多的是素人演员的留言——丽华女高的阿珍说“我把改好的剧本发邮箱了”,周奶奶说“明天去剧组带点天津的糖炒栗子”,清河镇的村医说“我能演那个救病人的医生,我天天都在做”。
苏珞看着这些留言,忽然想起陆时衍说的“边防的哨所,不一定要在人群里,守住该守的地方就行”。她的“哨所”,或许就在这喧嚣的圈子里,用一个个真实的故事,给那些不被看见的人,搭起一座能被看见的桥。
至于圈子里的风风雨雨?她不需要在意。毕竟,真正的光,从不是圈子里的霓虹,是故事里那些普通人眼里,自己挣来的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