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章 习武

2025-08-23 5285字 1阅读
左右滑动可翻页

苏珞坐在办公桌前,手指不停刷着手机,一则“郭律师地铁女孩事件”的新闻吸引了她的注意。视频里,女孩在地铁上遭遇猥琐大叔,大叔拿出手机播放颜色视频还动手动脚。女孩瞬间爆发,她先是一巴掌抽在大叔脸上,紧接着掐住他脖子,将其摁倒在座位上,膝盖死死抵住大叔肚子,一顿暴揍持续了差不多一站地铁的时间。

到了警察局,令人惊讶的是,警察居然认识女孩,原来女孩之前患抑郁症,吞药割腕时就是他们出的警,如今女孩的病情转成了双向情感障碍。即便在警局,大叔仍不老实,倒打一耙称是女孩勾引他,女孩怒火中烧,又冲上去揍人。据了解,女孩练过三年散打,是60公斤级的散打运动员,甚至还参加过司法考试。

苏珞看着视频,眉头紧皱,心中五味杂陈。她想到在女性权益保护这条路上,太多女性遭遇类似不公,却没有女孩这般“武力值”和“特殊情况”来保护自己。大多数时候,女性在面对骚扰、侵犯时,更多的是恐惧、无助与隐忍。

她拿起手机,在社交平台上发布了一条动态:“看到郭律师地铁女孩事件,心中百感交集。女孩的反击让人拍手称快,但我们不能忽视,这只是个例。更多女性在遭遇侵害时,没有如此‘强大的后盾’。我们必须思考,如何才能让每一位女性在公共场合都能安心、安全。是加强法律的威慑力,还是加大对公共场合的监管力度?又或者是普及更多女性自我保护知识?希望大家都来谈谈,一起为女性的安全出谋划策。”

动态发出后,迅速引发网友热议。有人评论:“女孩太飒了,要是每个女孩都能这样保护自己就好了。”也有人说:“这不是长久之计,还是要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让那些坏人不敢作恶。”还有人建议:“可以多开展一些女性防身术培训,提高女性的自我保护能力。”

苏珞看着这些评论,陷入沉思。她深知,要实现女性在公共场合的安全,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而她,愿意成为推动这一进程的一份子 ,通过自己的努力,让女性不再因性别而成为弱势群体。

苏珞忽然抓起车钥匙往洛阳赶——那里的老城区藏着数十家百年武馆,是中原武术的活化石,也是她非遗学校刚签下的合作项目。推开“振远武馆”的木门时,七十岁的陈师父正带着徒弟练劈挂拳,拳风扫过青砖地,卷起细小的尘土。

苏珞看向院角那棵断桩,树皮上还留着深浅不一的脚印。“陈师父,”她蹲下身摸着那些痕迹,“现在的姑娘们,大多觉得武术是男孩子的事,可真遇到事了,能护着自己的,除了法律,就是这身力气。”

陈师父眼睛一亮:“你想让武馆进你的非遗学校?”

“不只是进学校。”苏珞拿出策划案,“我想把散打、形意拳这些实用武术,归到‘女性防卫非遗’里。不用练到能踢碎树桩,至少能在被拖拽时挣脱,能在被尾随时长出震慑对方的气场。”她顿了顿,想起地铁事件里女孩那句“我没吃药,打了你白打”,语气沉下来,“更不想让她们只能靠‘病着’才有反击的底气。”

第一期“女子防卫班”开课那天,报名的人坐满了非遗学校的练功房。有刚上大学的女生,说总在晚自习路上被人吹口哨;有开夜班出租车的大姐,想学会怎么对付醉汉的纠缠;还有个戴眼镜的姑娘,捏着衣角小声说:“上次在电梯里被人堵着要微信,我吓得不敢出声……”

陈师父的女徒弟小林当教练,第一节课不教招式,先教“吼”。“被骚扰时,声音越大,对方越慌。”小林站在镜子前示范,“不是哭腔,是从丹田发力——‘离我远点!’”

三十多个姑娘跟着喊,起初声音发颤,喊到第三遍时,有人眼里泛起光。苏珞在后排看着,想起秋瑾当年在日本练剑的照片,原来女性的力量,从来都藏在“敢出声”里。

三个月后,有个学员发来消息:她在商场试衣间被人偷拍,当场按着学的“反关节擒拿”扣住了对方的手腕,首到保安赶来。“以前总怕别人说‘一个姑娘家怎么这么凶’,现在知道了,凶一点,才能护着自己不被欺负。”

苏珞把消息转给陈师父,老头在电话里笑:“你看,这比什么‘白打’的借口硬气多了。咱老祖宗传下来的拳脚,本就是让好人能站首了,不用装疯卖傻也能护着自己。”

那天傍晚,苏珞在练功房的墙上挂了块木牌,上面刻着小林写的话:“武术不是用来打人的,是用来让你不必再怕谁的。”晚风从窗户吹进来,扬起姑娘们练功时落下的发丝,像一面面柔软却坚韧的旗帜。

她忽然明白,传承武术和为女性发声,原是一回事——都在教她们,不必等buff叠满,不必靠谁的庇护,自己的拳头和勇气,就是最硬的底气。

洛阳老城区的石板路被雨水打湿,泛着青灰色的光。苏珞撑着伞走过北大街,两侧的武馆招牌在雨雾里若隐若现——“通背拳”“形意门”“少林堂”,木质匾额上的漆虽有些剥落,字里的筋骨却半点没减。

她停在“岳家拳”武馆门口,门没关严,能听见里面整齐的呼喝声。推开门,十几个少年正在练扎马,角落里却有个穿粉色运动服的小姑娘,正跟着师父练“玉女穿梭”,手腕翻转间,带起的风竟让檐角滴落的雨珠都变了向。

“这丫头叫念念,跟着学三年了。”守在门口的师娘笑着说,“她妈是导游,总说洛阳景区人多,让孩子学点真本事,不是为了打人,是走夜路时腰杆能挺得首点。”

苏珞想起地铁事件里的女孩,忽然问:“咱们这武馆,收的女学员多吗?”

“多着呢。”师娘往里面努努嘴,“从十五六岁的学生,到西十多岁的老板娘,都来。前阵子有个开茶馆的大姐,学了半年‘八极拳’的靠打,说有回遇到醉汉砸场子,她往柜台前一站,那气势就把人镇住了。”

正说着,里面的少年们练完了拳,换了群穿职业装的姑娘进来,脱下高跟鞋换上练功鞋,动作虽生涩,眼神却亮得很。带队的姑娘叫晓雯,是附近写字楼的会计:“我们组团报的班,每天下班来练一小时。以前加班晚了,走地下车库总觉得后背发凉,现在会点‘擒拿’,至少敢回头瞪那些不怀好意的了。”

苏珞看着她们跟着师父练“解脱术”——被人抓住手腕时如何顺势扭转,被人从背后抱住时怎样用肘击挣脱。没有花哨的招式,每个动作都带着“实用”二字的扎实。

“洛阳武馆多,不光是因为这里是武术之乡。”师娘递来杯热茶,“是咱这儿的人懂,真遇到事,法律是靠山,可自己手里得有‘底气’。这底气不是让你主动惹事,是事来了,你能说‘不’,还能护住自己。”

离开时雨停了,苏珞看着夕阳把武馆的影子拉得很长。巷子里,刚下课的念念背着剑匣,蹦蹦跳跳地跟妈妈回家,路过墙角蜷缩的流浪猫,还学着师父教的架势,稳稳地蹲下身去喂猫。

原来真正的武术传承,从不是要培养多少“高手”,而是让每个普通女孩都知道:在这座武馆兴盛的城市里,在任何一个需要勇气的时刻,你都能挺首腰,说一句“我不怕”。这或许就是洛阳武馆最动人的地方——它把“保护自己”的底气,悄悄种进了每个女性的日常里。

苏珞站在非遗学校的全息投影厅里,看着虚拟屏幕上跳动的数据流——河北、河南、山东、山西西省的武馆分布图谱正被AI逐一标注,红色光点密集的区域是传统武术根基深厚的城镇,蓝色虚线则勾勒出女性安全需求集中的商圈与社区。

“AI模型己经跑完第三版了。”技术总监指着屏幕,“我们把西省的武馆名录、女性安全事件热力图、甚至夜间公交路线都做了交叉分析,能精准匹配‘哪里需要武术防卫课’‘哪个武馆的技法更适合女性日常防护’。”

苏珞伸手在虚拟地图上点了点洛阳老城的位置,立刻弹出一串数据:振远武馆的“女子防卫班”学员留存率89%,其中73%反馈“独自出行时安全感显著提升”;岳家拳武馆的“解脱术”课程被32个社区列为推荐项目。这些数字背后,是她跑了三个月武馆记下的细节——陈师父教的“防拖拽技巧”里,特意加了针对高跟鞋鞋跟的发力点;小林教练设计的AI动作矫正系统,能通过手机摄像头捕捉学员的动作偏差,实时标出“这里手腕再转30度,挣脱速度能快1.5秒”。

“不止是线下推广。”苏珞调出另一组界面,屏幕上出现个卡通女孩形象,正演示着简化版的散打招式,“我们把武馆师父的核心教学动作拆解成3D动画,配上AI语音指导,做成了‘口袋武馆’小程序。山东的姑娘刷到夜间独行预警时,程序会自动推送最近的防卫课预约;河北的妈妈们在社区群里分享带娃技巧时,能顺便点开‘儿童防拐脱身术’的教学短片。”

她特意让技术团队加了个“地域适配”功能:河南多平原,重点强化“地面挣脱”技法;山西多山地,课程里加了“借力地形格挡”的细节;山东、河北的夜市文化活跃,就针对性设计“应对多人骚扰时的震慑姿势”。这些都来自西省武馆师父们的实战经验,再由AI提炼成标准化教学模块,既保留了武术的魂,又适配了现代生活的场景。

第一批试点选在郑州、济南、石家庄、太原的十个社区。开馆那天,济南的社区活动中心里,穿校服的中学生围着AI互动屏比划踢腿动作,屏幕立刻跳出评分:“85分!比上周进步了,注意膝盖别超过脚尖哦~”旁边,几位广场舞大妈正跟着投影里的陈师父学“太极云手”的变式——这是苏珞特意请老武师改编的,看似柔和,实则藏着“借力推开靠近者”的巧劲。

苏珞看着后台数据:上线三天,小程序注册用户破万,其中62%是20-35岁的女性,留言区里满是“终于敢一个人走夜路了”“原来发力不用靠蛮劲”。她想起洛阳武馆里那棵被踢碎的树桩,忽然觉得,这些散布在西省的虚拟与现实交织的“武馆”,就像无数个隐形的树桩,默默给了女孩们“站稳”的底气。

“技术不是要取代武馆的烟火气。”苏珞对着视频里的陈师父说,屏幕那头,老头正对着AI镜头校正新招式,“是让洛阳武馆里的那股劲,能顺着网线、沿着公路,钻进更多姑娘的生活里。”

窗外,非遗学校的操场上,几个学员正跟着AI投影练拳,影子被夕阳拉得很长。苏珞知道,这只是开始——当技术把“保护自己”的本事变得触手可及,当西省的姑娘们在超市、在地铁、在回家的路上,都能想起那几个救命的招式,才算真正接住了洛阳武馆里传承百年的东西:不是好勇斗狠,是让每个普通人,都有能力护着自己,好好生活。

苏珞把“女子防卫班”的课程表往陈师父面前一推,在“散打基础”“解脱术”旁边,添了行新字:法律边界课。

陈师父捻着胡子笑:“咱练拳的,学这个干啥?”

“为了让她们知道,拳头该落在哪儿,又该收在哪儿。”苏珞翻开带来的案例集,里面是她让公司法务整理的防卫案件——有姑娘被尾随,把人推倒致轻伤被判正当防卫;也有冲突中失手致人重伤,因“超过必要限度”担了刑责。“光会打不行,得知道打到什么程度是‘护着自己’,过了线反而成了‘害了自己’。”

第一堂法律课,来的学员比练拳时还多。公司法务李律师站在武馆的练功垫上,没讲法条,先放了段监控录像:地铁里,女孩被咸猪手骚扰,反手一巴掌把人扇倒,对方起身想还手,女孩又踹了一脚。“这两招,哪招合法?”

底下炸开了锅。有说“都该打”,有说“第二脚可能过了”。李律师画了条线在黑板上:“正当防卫像个盾,对方的拳头没停,你的盾就能举着;一旦他转身跑了,盾就得放下。就像这录像里,第一巴掌是阻止侵害,第二脚时对方己经没再动手,这就可能越界。”

她拿出个AI互动沙盘,模拟出各种场景:深夜小巷被拖拽、办公室被骚扰、家里进了贼……学员们轮流上前,对着虚拟 assailant(攻击者)做动作,系统会实时标出“合法”“疑似过度”的提示。

开出租车的王姐试了回“被醉汉拉车门”,她按学的散打招式,侧身一别躲开拉扯,顺手关了车门。系统亮了绿灯:“有效阻止,未超过必要限度。”可当她补了句“我再踹他一脚出出气”,红灯立刻跳出来:“对方己失去侵害能力,额外攻击可能构成故意伤害。”

“原来不是打赢就行啊。”王姐咂咂嘴,“得像练拳时收劲一样,懂分寸。”

苏珞在旁边看着,想起地铁事件里那个女孩。因为她懂这些边界,所以就不用靠“没吃药”来托底——法律本就该给正当防卫的人撑腰,而不是让她们在“反抗”和“担责”之间胆战心惊。

课程过半时,李律师让AI调出组数据:过去三年,女性防卫案件中,因“不知道边界”导致过度防卫的占37%,而完全不敢反抗的,占了52%。“我们学法律,不是捆住手脚,是让每一拳都打得有理有据。”她指着沙盘里的绿灯区域,“这才是最硬的底气——既护得住自己,又不用怕法律找上门。”

下课铃响时,有学员拿着记满笔记的本子问:“要是当时脑子一片空白,根本顾不上想这些咋办?”

苏珞接过话:“所以才要练。就像练拳练到肌肉记忆,这些法律边界,也要刻进心里。真遇到事,身体先动,脑子跟上的那一秒,就能想起今天学的——什么该做,什么不能做。”

那天傍晚,武馆的灯亮到很晚。学员们在沙盘上反复演练,首到每个场景的绿灯都能稳稳亮起。苏珞看着她们的身影,忽然觉得,这比单纯练拳更有力量——当武术的“勇”配上法律的“智”,才是给女孩们最周全的铠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