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光漫过百叶窗的缝隙,在厨房台面上投下几道细长的光斑。陆时衍系着深灰围裙,指尖捏着煎锅手柄轻轻晃动,培根的油脂在高温下滋滋作响,混着鸡蛋的焦香漫了满室。
他侧耳听着客厅里的动静——先是拖鞋蹭过地板的窸窣声,接着是苏珞带着笑意的嗔怪,最后变成一阵急促的追逐和小狗欢快的呜咽。
等最后一片培根煎得边缘微焦,他用筷子夹进白瓷盘时,果然看见苏珞正蹲在厨房门口跟墨墨较劲。小狗叼着她的拖鞋满屋跑,绒毛沾了层晨起的露水,活像团刚滚过草坪的蒲公英。
“过来。”陆时衍屈指敲了敲食盆,金属声脆生生的。墨墨立刻松了拖鞋,尾巴摇得像个小马达,颠颠地扑向食盆,鼻尖蹭得盆沿当当响。
苏珞揉着被拽皱的拖鞋笑:“就你治得了它。”
“你惯的。”他把热好的牛奶推到她面前,杯壁凝着细珠,“昨天让你别给它喂蛋糕,偏不听,今早闹着要甜的。”
她吐了吐舌,指尖勾过他的袖口往嘴边带——他刚煎完培根,袖口沾了点油星。陆时衍没躲,任由她用纸巾慢慢擦,目光落在她发顶那缕来的碎发上,嘴角悄悄弯了弯。
早餐在露台吃的。藤编桌被阳光晒得暖烘烘,苏珞把脚搭在对面的藤椅上,看着湖面的雾一点点散。远处有渔船划过,马达声闷闷的,像浸在水里的铃铛。
“下午把露台的花换了吧。”她忽然说,“那盆月季枯了,换点向日葵?”
陆时衍正给墨墨顺毛,闻言抬头:“你上次说向日葵太吵。”
“现在觉得热闹点好。”她用叉子戳着盘子里的煎蛋,蛋黄流出来,金灿灿的,“昨天看邻居家院里种了,黄澄澄的,像举着串小太阳。”
他应了声好,指尖在手机备忘录里敲下“买向日葵”。屏幕上还存着前几天的记录:“苏珞说薄荷茶要加冰”“墨墨的驱虫药该换了”,字迹方方正正,像他这个人,妥帖得让人放心。
午后陆时衍去花市,苏珞坐在客厅地毯上拼拼图。是幅湖景图,蓝绿色的水面上漂着艘木船,拼到船帆时,她忽然想起上周陆时衍蹲在码头补帆的样子——他穿着卡其色工装裤,裤脚卷到膝盖,小腿沾了泥点,却把破口缝得整整齐齐,针脚密得像鸟雀啄过的痕迹。
“咔嗒”一声,最后一块拼图嵌进去时,门开了。陆时衍抱着两大束向日葵进来,花瓣还沾着水珠,香得人鼻尖发痒。
“买多了。”他挠挠头,“老板说这个品种花期长。”
苏珞跳起来去接,指尖碰到花瓣上的水,凉丝丝的。墨墨凑过来闻,被向日葵的大花盘挡了脸,急得围着花束打转,尾巴扫得茶几上的玻璃杯叮当响。
他们蹲在露台种花时,风带着湖水的潮气漫过来。陆时衍扶着花盆,苏珞往里面填土,指尖沾了点泥,他伸手替她擦掉,拇指蹭过她的指腹,温温的。
“你看墨墨。”她忽然笑出声。小狗正趴在新栽的向日葵旁边,把脸埋进花瓣里,尾巴在草坪上扫出条浅沟,活像只偷藏进花堆的小狐狸。
陆时衍顺着她的目光看去,阳光落在她发梢,镀了层金边。他忽然伸手,把她颊边的碎发别到耳后,轻声说:“这样挺好。”
苏珞没问什么挺好。风掠过湖面,带着向日葵的香,墨墨在脚边打了个滚,露台上的藤椅还留着早餐时的温度。她望着远处渐沉的夕阳,忽然觉得,日子就该是这样——有花,有狗,有身边人温热的指尖,不必刻意想起什么,也不必刻意忘记什么,光是此刻的风,就够暖了。
深秋的周末,苏珞跟着陆时衍去社区服务中心做义工。她穿了件简单的米白色风衣,头发松松挽在脑后,少了些在算法发布会后台的凌厉,多了几分松弛。
陆时衍在帮老人调试健康监测APP,她坐在旁边翻平板,屏幕上是公司新季度的“工业AI自动化系统”迭代方案——模型预测显示,这套系统能让汽车装配线的人工成本再降40%。正划到“替代岗位清单”时,身后传来压抑的争执声。
“我在轴承厂装了二十年滚子,闭着眼都能摸出哪颗尺寸差0.1毫米,现在机器比我快,AI比我准……你们这培训课教的都是编程,我连键盘都敲不利索,学那玩意儿有啥用?”穿深蓝色工装的张师傅红着眼圈,手里攥着块磨得发亮的量规,指节泛白。
苏珞的指尖顿在屏幕上。公司战略会上,数据模型冷静地算出“AI将替代28%重复性劳动”,可此刻张师傅额角的汗、量规上深浅不一的刻痕,比任何数据都更扎心。
“张师傅,”她走过去,目光落在量规上,“这上面的刻度是您自己画的吧?歪歪扭扭的,但比标准尺好用。”
张师傅愣了下,梗着脖子:“机器不认这个,它只认数字。”
“可数字认人啊。”苏珞拿起他的量规,对着手机摄像头扫了扫,“您二十年摸过的30万颗滚子,每颗的误差、手感、装配时的松紧度,这些藏在经验里的‘隐性数据’,AI学不会——但我们可以教它学。”
回去的路上,车窗外的梧桐叶落得簌簌响。陆时衍看她盯着手机备忘录出神,轻声问:“在想怎么让AI学‘手感’?”
苏珞抬眼笑了笑:“不止。AI能替代重复劳动,更该能放大‘人的经验’。”陆时衍没多问,只是在等红灯时,从储物格里翻出颗黑巧递过去——是她改算法时习惯吃的那种,微苦,却能让人沉下心。
周一高管会上,苏珞推出来的方案不是“工业AI升级计划”,而是“匠人经验数字化工程”。
“我们的深度学习模型,不止能做质量检测,”她点开投影仪,屏幕上跳出张师傅量规的3D建模,“可以给老工人配‘智能记录手环’,记录他们握工具的力度、装配的节奏、甚至听声音辨误差的习惯——这些数据喂给AI,就能生成‘个性化经验模型’。新工人不用从零学,AI系统会实时提示:‘张师傅装这种滚子时,习惯先向左拧半圈’‘遇到这种异响,他通常会检查第三颗轴承’。”
技术总监皱眉:“收集隐性数据的成本太高,而且……市场不认‘经验’,只认效率。”
“效率的尽头是人性。”苏珞敲了敲屏幕,“当所有工厂都在用AI替代人工时,只有我们能证明:AI不是来淘汰人的,是来让二十年的经验不被浪费,让老手艺能跟着技术走得更远。这才是AI产业该有的壁垒。”
散会后,陆时衍发来张照片:张师傅正坐在社区活动室的桌前,手里拿着陆时衍给的旧量规,给几个年轻人比划“怎么摸出滚子的细微变形”,眼里的光比那天亮多了。消息里说:“他说,要是真能把他的‘手感’存进机器里,也算没白熬这二十年夜班。”
苏珞盯着照片笑了,刚要回消息,助理发来“匠人模型”的首批测试数据:张师傅的经验数据输入后,新工人的装配合格率提升了27%。她起身走到落地窗前,楼下的科创园区里,她公司的AI实验室正亮着灯,像在说“我们不止在算数据,更在算人的价值”。
晚上陆时衍回来时,看见苏珞趴在沙发上,对着电脑屏幕调试模型参数。屏幕上是张师傅的动作捕捉影像:握量规的角度、发力的轻重,被拆成无数个数据点,正被AI一点点“消化”。
“在调什么?”他走过去,发现模型备注里写着“张师傅习惯用左手扶工件,需增加左利手适配算法”。
“得让AI记住他的小习惯,”苏珞摘下眼镜揉了揉眼,“就像他说的,‘机器得懂人,才好用’。”
陆时衍蹲下来,替她把散落的发丝别到耳后:“饿不饿?汤在厨房温着。”
“不饿,”苏珞仰头看他,眼睛亮得很,“你看,这样一来,他的手艺没丢,我的AI也更‘懂人’了。”
陆时衍笑了,伸手把她拉起来:“不止懂人。你让冰冷的算法里,多了些烟火气的重量。”
窗外的夜色渐深,客厅的灯光暖融融的。苏珞靠在他肩上,电脑屏幕还亮着——“匠人经验库”的进度条走到了78%,旁边跳出条新提示:“检测到张师傅独特的‘听声辨误差’模式,是否启动音频学习模块?”
她的事业线从未停下向前的脚步,只是这一次,数据流里多了些带着体温的刻度。
在高管会上,她补充方案时特意强调:“张师傅的‘手感’是制造业的隐性经验,那服务业呢?教培行业呢?甚至家庭护理?AI要学的不止是拧螺丝的力度,还有更复杂的‘人的智慧’。”
她让团队拆出三个子模块:
- 蓝领转型库:除了制造业老工人的操作经验,再纳入物流分拣员的“路线首觉”(比如某个老分拣员总能避开拥堵路线)、汽修工的“听声辨故障”,用AI把这些“只可意会”的技能拆解成可复制的算法模型,新员工戴上智能手环实操时,AI会实时提示“现在的力度和李师傅最擅长的手法差30%”。
- 白领适配系统:针对被AI替代的基础文案、数据录入员,开发“技能迁移算法”——通过分析他们过往的工作数据,自动匹配“内容审核+AI辅助创作”“数据可视化设计”等新岗位,甚至生成个性化学习路径:“你擅长抓关键词,建议先学AI文案纠错工具,再进阶到选题策划。”
- 银发再就业模块:她发现社区里很多退休教师、医生有闲置技能,就让AI开发“轻量型知识输出”岗位——比如退休教师可以用语音录入教学经验,AI自动转换成“中小学AI答疑库”,他们在家就能通过审核答疑获得报酬;退休护士的“护理手感”(比如给老人翻身的力度)被录入系统后,能帮家政新人快速上手。
有次陆时衍陪她去调研,在社区老年活动室看到个场景:退休语文老师周阿姨正对着智能麦克风念课文,旁边的屏幕上,AI实时把她的语调、停顿标记成“情感教学节点”,备注写着“这处重读能让学生更快理解思乡情绪”。周阿姨笑着说:“以前觉得退了休就没用了,现在AI把我这点教书的老法子存起来,全国的孩子都能听,比在学校时影响还大呢。”
回去的路上,陆时衍问她:“覆盖这么多领域,不怕研发成本太高?”
苏珞指着车窗外掠过的产业园:“你看那些AI公司都在抢‘替代人力’的赛道,可没人做‘托举人力’的基建。等这个中台跑通了,每个被技术迭代甩下来的人,都能在AI里找到新的落脚点——这才是能让整个行业往前走的生态,比单纯卖几套自动化系统值钱多了。”
后来有次行业峰会,对手嘲讽她“不务正业,放着大钱不赚去搞公益”,她首接现场演示了一组数据:接入系统的蓝领新员工培训周期缩短60%,银发群体再就业率提升42%,甚至有三家企业因为用了她的“技能迁移系统”,裁员率降了一半。
“AI不是一把刀,”她站在台上,身后的大屏幕上滚动着不同职业的人通过系统转型的案例,“是一座桥——左边是被淘汰的旧岗位,右边是带有人的温度的新可能。”
台下掌声里,陆时衍坐在第一排,看着她眼里的光,突然想起她某天熬夜改方案时说的话:“真正的强,不是让技术跑得有多快,是让跟着技术跑的人,一个都不掉队。”
这样一来,张师傅就成了“第一个受益者”,而苏珞的方案则像一张网,把各行各业被技术冲击的人都兜住了——既体现了AI技术的延展性,又让她的事业格局从“解决单个问题”升级成“构建行业生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