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章 竞标

2025-08-23 5525字 1阅读
左右滑动可翻页

纪砚深看着苏珞的车汇入车流,指尖在手机屏幕上敲了敲,给陈舟发去消息:“把科瑞迪亚项目的最终竞标方案发我,重点标注智能电网的核心参数对比。”

沈旭在旁边啧了声:“刚回来就琢磨这个?我还以为你要先问问那姓陆的来头。”

“问他干什么。”纪砚深收起手机,拉开车门,“苏家的世交多了去了,轮不到我们置喙。”他坐进车里,目光扫过副驾上那份标注着“绝密”的技术分析报告——是技术部连夜比对苏珞团队方案做的拆解,红色批注密密麻麻,却没一句贬低,全是“此处优化值得借鉴”“该算法效率高于纪氏现行版本”。

顾明远翻着报告,语气复杂:“她这几年在海外没白待,这套智能调度系统,把我们去年卡壳的瓶颈给破了。”

“所以才要好好准备竞标。”纪砚深系上安全带,语气里带了点久违的锐气,“她既然敢把方案亮出来,就不怕我们正面较量。”

陆泽在后座笑了:“纪总这是……找到当年竞赛的感觉了?”

“差不多。”纪砚深发动车子,“当年物理实验赛,她靠接线细节赢我0.5分,现在轮到她亮底牌,我没道理怯场。”

车刚上高速,陈舟的电话就打了进来,语气兴奋:“纪总,查到陆时衍的背景了,总参的,跟苏家是祖辈战友关系,但他本人和苏总好像没什么私交,这次在科瑞迪亚是职责所在。”

“知道了。”纪砚深挂了电话,对沈旭说,“让市场部把东南亚供应链的冗余数据调出来,科瑞迪亚的基建水平有限,光靠技术先进没用,得拼落地能力。”

“明白。”沈旭立刻拨通电话,“就跟苏珞比谁的方案更能啃硬骨头。”

顾明远看着纪砚深专注的侧脸,忽然觉得这样的他才对劲——不是离婚后那副若有所失的样子,是重新找回赛场的笃定。当年在竞赛场,纪砚深最兴奋的从来不是赢,是遇到能让他全力以赴的对手。

车驶入纪氏大厦地下车库时,纪砚深忽然说:“把技术部那几个刚从海外挖来的算法工程师叫到会议室,下午开专项会。”他顿了顿,补充道,“告诉他们,对手是苏氏科技,拿出真本事来。”

电梯里,沈旭忍不住问:“真不考虑放点水?毕竟她刚从战乱区回来……”

“放水才是看不起她。”纪砚深按下顶层按钮,镜面映出他眼底的锋芒,“苏珞最恨的就是别人让着她。当年数学奥赛,我故意错一道选择题想让她拿第一,结果她当场把卷子拍我桌上,说‘要赢就光明正大’。”

几人都笑了。顾明远感慨:“说起来,还是这种较量着舒服,比之前联姻那套虚的强多了。”

推开会议室门时,技术部的人己经在等了。纪砚深把苏珞团队的方案投影在幕布上,指着其中一段代码:“这里的动态负载平衡算法,我们的版本响应速度慢了0.3秒,三天内必须优化出来。”

“纪总,这几乎是重构逻辑……”有人犹豫。

“她能做到,我们没理由做不到。”纪砚深的目光扫过全场,“别忘了,纪氏的工程师,不是只会跟在别人后面跑的。”

会议室里的气氛瞬间燃了起来。键盘敲击声、讨论声此起彼伏,像回到了多年前的竞赛备赛室,每个人眼里都闪着“必须赢”的光。

傍晚休息时,纪砚深站在落地窗前,看着远处苏氏科技大厦的轮廓。手机里弹出条财经新闻,标题是“苏氏科技宣布参与科瑞迪亚援建竞标,核心技术获国际认可”,配图里的苏珞穿着干练的西装,正在接受采访,眼神明亮,像极了当年站在领奖台上的样子。

他忽然笑了笑,给陈舟发了条消息:“把当年物理竞赛的奖杯找出来,放我办公室。”

有些关系,只有放在赛场上才最体面。他和苏珞之间,不需要施舍,不需要回避,只需要像当年那样——在图纸上较量,在数据里见真章,赢的磊落,输的服气。

至于谁会最终拿下项目,或许没那么重要了。重要的是,他们终于回到了最该在的位置,像两颗并行的星,各自发光,却在同一片天空里,照亮彼此的赛道。

技术部的优化方案凌晨才定稿,纪砚深逐页核对着参数,红笔在“抗干扰模块”那栏画了个圈。这个模块是纪氏的核心专利,当年为了突破国外技术封锁,他带着团队熬了三个月,现在却在方案里写得明明白白——“可与苏氏共享底层代码,用于援建项目”。

“纪总,这可是我们的护城河……”技术总监急得首冒汗。

“护城河是用来防豺狼的,不是用来卡自己人的。”纪砚深放下笔,“苏珞的方案里,那个军民两用加密芯片,用的是她哥哥苏砚当年未完成的研究,她都敢拿出来,我们这点专利算什么。”

会议室里静了片刻,有人忽然说:“听说苏氏这次把利润压到了成本线,就为了让科瑞迪亚用得起。”

“那我们就把利润再降三个点。”纪砚深合上方案,“但有个条件——项目落地后,核心机房的管理权,必须由中科双方共同执掌。”

沈旭眼睛一亮:“这招绝了,既显了诚意,又守住了主动权。”

纪砚深没接话,只是看向窗外。苏氏大厦的玻璃幕墙反射着晨光,像块通透的棱镜,把阳光拆成了七色光带。他忽然想起十七岁那年,苏珞拿着竞赛成绩单堵他,阳光落在她发梢,也是这样亮得晃眼。

“纪砚深,你看,这次我总分比你高0.5。”她把成绩单拍在他桌上,眼里的骄傲藏不住,“下次,我要高五分。”

那时他只觉得这姑娘锐气太盛,现在才明白,那股子“非要做到”的劲,从来不是为了压过谁,是为了心里那个“该做到”的标准。

竞标会那天,纪砚深和苏珞在会场门口撞见。她穿着一身利落的白色西装,手里捏着平板,温叙跟在身后,两人正低声讨论着什么。

“纪总。”苏珞抬眼,目光平静无波,像在看一个普通对手。

“苏总。”纪砚深颔首,视线落在她平板上的电路图,“抗干扰方案改了?”

“嗯,借鉴了纪氏前两年发表的论文。”苏珞坦然承认,“效果不错。”

“彼此彼此。”纪砚深笑了笑,“你们那个动态负载算法,我们的工程师研究了三天。”

两人相视一笑,没有剑拔弩张,倒有种“英雄惜英雄”的默契。走进会场时,沈旭捅了捅顾明远:“你看他俩这状态,哪像刚离婚的?”

“像……回到了竞赛场。”顾明远感慨,“这样挺好。”

竞标陈述环节,纪砚深和苏珞的方案各有侧重——纪氏胜在供应链成熟,苏氏强在技术创新。评委席上,中科双方代表讨论得热烈,最终宣布:“由纪氏与苏氏组成联合团队,共同承接项目!”

掌声响起时,苏珞转头看向纪砚深,伸出手:“合作愉快,纪总。”

“合作愉快。”纪砚深握住她的手,指尖相触的瞬间,两人都想起了多年前那个颁奖台——也是这样握手,只是当时说的是“下次再比”。

散场后,纪砚深看着苏珞被温叙和几个工程师围住,讨论着下一步的分工,忽然觉得心里那块空落的地方被填满了。陈舟递来瓶水:“纪总,现在这样,是不是比较劲舒服?”

“嗯。”纪砚深望着苏珞的背影,她正低头在平板上写着什么,阳光落在她肩上,像镀了层金边,“当年总想着赢她,现在才明白,能跟她一起把事做成,比赢了更痛快。”

远处,苏珞似乎察觉到他的目光,回头看了一眼,微微颔首,随即转身继续和团队讨论。没有多余的情绪,只有对下一段征程的笃定。

纪砚深笑了笑,转身走向自己的团队。沈旭正兴奋地打电话:“东南亚的工厂准备启动三班倒!”顾明远在整理合作细节,陆泽在联系科瑞迪亚的联络人。

阳光穿过会场的玻璃窗,在地上投下交错的光影,像极了他和苏珞这些年的轨迹——有过并行,有过交错,最终在更广阔的赛场上,找到了并肩的方向。

或许这才是最好的结局。不是谁赢了谁,是当年那个说“下次必赢”的姑娘,和那个说“随时奉陪”的少年,终于在多年后,用另一种方式,完成了那场未完的约定。

联合团队第一次碰头会定在苏氏科技的会议室。苏珞刚在白板上画完科瑞迪亚电网的拓扑图,温叙就推门进来:“珞总,纪总和陆少校来了。”

纪砚深身后跟着的陆时衍穿着常服,手里拿着个文件夹,肩章在日光灯下闪着低调的光。他刚从部队赶来,军靴在地板上踩出沉稳的声响,目光扫过会议室,最终落在苏珞身上,点了点头:“刚接到命令,部队会协助项目的安全保障,我是军方联络员。”

苏珞有些意外,随即反应过来:“辛苦陆少校。”

“职责所在。”陆时衍将文件夹放在桌上,打开后露出科瑞迪亚安全区的布防图,“这是最新的维和部队部署,红色区域暂时不建议进入,设备运输可以走绿色通道,由我们的装甲车护送。”

纪砚深凑过去看了眼,指尖点在图上某点:“这里是港口到总部的必经之路,之前的交火就发生在附近。”

“我们会在沿途增设三个哨卡。”陆时衍补充道,“每天早上六点到下午西点通行,避开夜间交火高峰。”他的语气平淡,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可靠,“技术团队如果需要进入高危区调试,提前24小时报备,我安排护卫。”

苏珞在笔记本上快速记录,忽然抬头:“陆少校对当地情况很熟?”

“在科瑞迪亚维和过一年。”陆时衍的目光落在她写满参数的笔记本上,“你们的智能电网方案,抗干扰模块需要防电磁脉冲吗?当地有些区域有遗留的电子战设备。”

纪砚深愣了下——这点他们的技术部没考虑到。

苏珞却立刻点头:“确实需要,我们正在优化防护算法。”她看向陆时衍,“陆少校有具体参数吗?”

“有。”陆时衍从文件夹里抽出一页纸,上面是部队实测的电磁环境数据,“这是去年的监测结果,参考值应该有效。”

苏珞接过纸,指尖触到他递来的边缘,忽然想起在军舰上他递来平安扣的触感。纪砚深在旁边看得清楚,不动声色地清了清嗓子:“电磁防护可以和纪氏的抗干扰专利结合,我们的屏蔽材料在军工领域用过。”

“我让技术部对接。”苏珞将数据纸递给温叙,“三天内出优化方案。”

讨论进入正轨后,气氛渐渐热络起来。纪砚深谈供应链时,陆时衍偶尔会插一句“某区域的桥梁承重有限,卡车不能超过10吨”;苏珞说到设备安装周期,他会补充“雨季前只有45天窗口期,要避开每月的武装冲突高发期”。

这些来自一线的信息精准又关键,纪砚深的团队几次露出惊讶的神色——他们做了三个月调研,竟不如这位军方联络员了解得细致。

中场休息时,纪砚深看着陆时衍和苏珞站在窗边讨论布防图,陆时衍指着图上某点低声说着什么,苏珞偶尔点头,侧脸在阳光下显得很柔和。他忽然想起陈舟说的“陆少校在科瑞迪亚救过苏总”,此刻看着两人默契的样子,心里那点较劲忽然淡了。

“陆少校对当地武装派系很熟?”纪砚深走过去,语气平和。

“打过交道。”陆时衍言简意赅,“他们佩服有实力的人,项目做好了,比任何谈判都管用。”他看向苏珞,“你们的智能电网能让医院和学校优先供电,这是最好的‘名片’。”

苏珞笑了:“这倒是,马哈茂德说当地人最在意孩子能不能在灯下写作业。”

“那我们就把学校的线路排在最前面。”纪砚深接过话头,语气里带了点锐气,“纪氏的光伏组件能抗风沙,保证至少五年稳定供电。”

“部队可以帮忙安装。”陆时衍立刻接道,“维和部队有工程连,都是熟练工。”

三个人的目光在地图上交汇,忽然有种奇妙的默契——纪砚深的商业落地能力,苏珞的技术创新,陆时衍的安全保障,像三块严丝合缝的拼图,恰好能补上科瑞迪亚项目的所有缺口。

温叙端咖啡进来时,看见的就是这样一幅画面:苏珞在白板上标注着技术节点,纪砚深在旁边补充供应链周期,陆时衍则在另一侧标注安全窗口期,阳光透过百叶窗落在三人身上,把影子投在地图上,竟像是重叠在一起的。

“看来不用我担心了。”温叙笑着放下咖啡,心里忽然想起苏砚生前常说的“做事嘛,最重要是凑齐对的人”。

会议结束时,陆时衍收起布防图:“明天我带你们去见维和部队的工程指挥官,对接设备运输的细节。”他看向苏珞,“你的团队如果需要提前熟悉当地环境,我可以安排VR沙盘演示。”

“好。”苏珞点头,忽然想起什么,“对了,上次在军舰上的平安扣,谢谢。”

陆时衍的耳尖微不可察地红了:“温奶奶让带的。”

纪砚深在旁边收拾文件,闻言抬了抬眉,没说话。

走到电梯口时,纪砚深忽然说:“陆少校,部队的工程连如果需要技术指导,纪氏可以派工程师培训。”

“多谢。”陆时衍颔首,“我让参谋联系陈助理。”

电梯门打开,陆时衍先进去,转身时对苏珞说:“明天九点,我来接你。”

“嗯。”苏珞应下。

电梯门合上的瞬间,纪砚深看着苏珞,忽然笑了:“这位陆少校,倒是比你我都懂‘落地’。”

苏珞挑眉:“纪总这是在夸人?”

“实事求是。”纪砚深按下自己楼层的按钮,“不过技术上,我们可不会输。”

“随时奉陪。”苏珞的眼里闪过熟悉的锐气,却比从前多了点温度。

电梯门再次打开时,纪砚深走出去,回头看了一眼:“明天见,苏总。”

“明天见,纪总。”

走廊里的灯光柔和,苏珞站在原地,忽然觉得这场跨越了十年的“较量”,终于有了最像样的舞台——不是狭窄的婚姻,不是单一的输赢,是在更广阔的天地里,和值得的对手并肩,还有……一个总能稳稳托住她后背的存在。

手机震动了一下,是陆时衍发来的消息:“明天的路线发你了,避开早高峰。”

苏珞笑着回了个“好”,指尖划过屏幕,忽然觉得,科瑞迪亚的电网接通那天,一定会很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