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4章 锦旗

2025-08-17 3661字 6阅读
左右滑动可翻页

李萍带着参观团来到了一面墙前,墙上挂着密密麻麻的锦旗。

“这些锦旗都是群众自发送来的。”李萍指着其中一面,“您看这面锦旗,上面写着'为民办事,心系百姓'。送锦旗的是一位八十多岁的老奶奶,她的退休手续办了三年都没办成,到我们这里两个小时就解决了。”

“老奶奶当时抱着工作人员的手,眼泪都下来了。”李萍的声音有些动容,“她说,终于遇到了真正为老百姓办事的人。”

参观团里有几个人的眼圈都红了。

“李部长,这些故事很感人。”一个年轻的女干部说道,“但是,我们在实际工作中,经常遇到一些钻牛角尖的群众,态度很难保持。”

李萍笑了:“您说得很实在。我以前也有这样的想法。”

她走到一个空的咨询台前:“我给大家讲个故事。前段时间,来了一个中年男子,要办理房产过户手续。材料不全,按规定不能办理。但他情绪很激动,说是要给生病的孩子筹医药费,急着卖房子。”

“工作人员告诉他需要补充材料,他就开始骂人,说我们故意刁难,不为老百姓着想。”

参观团里有人点头,显然都遇到过类似的情况。

“这种情况,以前我们的做法是严格按规定办事,不合规就是不合规。”李萍说道,“但现在不一样了。”

“工作人员没有和他争吵,而是耐心地问清楚他的具体情况,主动帮他联系相关部门,协调特事特办。虽然多花了一些时间,但最终帮他解决了问题。”

“结果呢?”有人问道。

“这个男子后来专门送了一面锦旗,上面写着'急民之所急,想民之所想'。”李萍指着墙上的一面锦旗,“他还对工作人员说,以前对政府有误解,现在才知道真的有为民服务的好干部。”

“换位思考。”一个头发花白的老干部总结道,“站在群众的角度看问题。”

“对!”李萍点点头,“这就是服务理念的改变。我们不是高高在上的管理者,而是为民服务的公仆。”

参观团继续往前走,来到了业务办理区。这里的场景让大家印象深刻:工作人员起身迎接每一个前来办事的群众,主动询问需要办理什么业务,耐心解释办理流程。

“请问这些工作人员都是经过特殊培训的吗?”一个参观者问道。

“当然。”李萍说道,“但培训的重点不是技能,而是心态。”

“我们请了一些老师,专门给工作人员上课,题目叫'假如我是办事群众'。”

“每个工作人员都要换位体验,从排队取号开始,走完整个办事流程。”李萍继续介绍,“你知道吗?很多工作人员体验完之后都说,原来办事这么不容易。”

“还有一个环节,叫'群众故事分享'。”李萍指着墙上的一个展板,“我们定期邀请一些办事群众来分享他们的经历和感受。听了这些真实的故事,工作人员的服务态度自然就变了。”

一个年轻的干部举手:“李部长,这种方法听起来很好,但会不会增加很多成本?”

李萍想了想:“成本确实有,但收益更大。”

“您看这个数据。”她拿出一份材料,“我们的投诉率比去年下降了80%,办事效率提升了60%。更重要的是,群众对政府的信任度明显提高了。”

“信任度怎么衡量?”有人问道。

“很简单。”李萍指着不远处的一个意见箱,“以前这个意见箱里全是投诉信,现在80%都是表扬信和建议信。群众愿意给我们提建议,说明他们把我们当成了自己人。”

参观团里发出了赞叹声。

“而且,工作人员的积极性也提高了。”李萍补充道,“以前上班就是为了混时间,现在大家都有成就感,都想把工作做得更好。”

正说着,一个工作人员小跑过来。

“李部长,有个情况需要汇报。”

“什么情况?”李萍问道。

“刚才那个办房产证的老太太,非要给小王送红包,被小王拒绝了。老太太现在在门口等着,说一定要表示表示心意。”

李萍笑了:“这种情况经常遇到。走,我们去看看。”

参观团跟着李萍来到大厅门口,看到一个七十多岁的老太太正拉着一个年轻工作人员的手。

“小伙子,你帮了我这么大忙,我不表示表示心意,心里过不去啊。”

“大娘,这是我应该做的,您千万别这样。”工作人员小王有些为难。

李萍走过去:“大娘,您有什么事情吗?”

“哎呀,您是领导吧?”老太太看到李萍,“您手下这个小伙子真是好人啊!我的房产证丢了,跑了好几个部门都说要这个材料那个证明,这个小伙子帮我联系各个部门,一上午就给我办好了。”

“这是我们应该做的。”李萍笑着说,“您的心意我们心领了,但红包真的不能收。”

“那我怎么表达感谢啊?”老太太很坚持。

李萍想了想:“这样吧,如果您真想表达感谢,就给我们写一封表扬信,我们会把它贴在荣誉墙上。”

“好!我这就回家写去!”老太太高兴地离开了。

看着这一幕,参观团里的人都很感动。

“这种氛围很好。”一个参观者感慨道,“群众和工作人员之间的关系很和谐。”

“这就是我想让大家看到的。”李萍说道,“真正的政务服务改革,不只是技术上的革新,更重要的是人心的改变。”

参观结束后,大家来到了会议室。

“各位同志,刚才的参观有什么感想?”省宣传部的领导主持会议。

“很震撼。”张主任首先发言,“以前我们总想着引进什么先进系统,花多少钱买设备。但今天看到,最重要的还是人的因素。”

“对。”另一个参观者附和道,“同样的系统,不同的人操作,效果完全不一样。”

“我想问李部长一个问题。”一个年轻的女干部举手,“这种服务理念的改变,是怎么推动的?靠开会?靠培训?”

李萍摇摇头:“都不是。”

“那是什么?”

“靠感化。”李萍的回答让大家有些意外,“靠真实的故事去感化人心。”

“能具体说说吗?”

李萍站起身:“我给大家讲讲我自己的变化。”

会议室里安静了下来。

“一个月前,我还和在座的各位一样,觉得宣传工作就是包装美化,就是展示成就,就是讲数据说政绩。”

“我们接待外国记者,总是带他们去高楼大厦,去工业园区,去现代化的设施参观。结果呢?人家对我们的印象越来越差,说我们缺乏人文深度,说我们只会炫富。”

“后来,周市长亲自接待了一批国际媒体。他没有带他们去看高楼大厦,而是带他们去了老街,去了渔人码头,去了年轻人的创业工作室。”

“结果,这些外国记者对临海市的看法完全改变了,写了很多正面报道。”

参观团里发出了惊叹声。

“我当时很不理解,觉得那些老旧的地方上不了台面。”李萍继续说,“首到周市长问了我几个问题,我才意识到,我对自己工作了十多年的城市,竟然一无所知。”

“什么问题?”有人好奇地问。

“他问我,临海市有什么文化底蕴?老街有多少年历史?渔民的生活状态如何?年轻人在创业做什么?”李萍苦笑着,“这些问题,我一个都答不上来。”

“我只知道GDP增长了多少,投资了多少项目,建了多少高楼。但我不知道这座城市的灵魂在哪里。”

会议室里一片沉默。很多人都在反思,自己是不是也有同样的问题。

“那您后来是怎么改变的?”年轻的女干部问道。

“我花了一个月时间,深入到各个社区、各个行业去体验生活。”李萍说道,“我去老街的茶馆坐了一下午,听老板讲那些古建筑的历史。我去渔人码头和渔民聊天,了解他们的生活变化。我去创业园区和年轻人交流,看他们怎么传承传统文化。”

“这一个月,我对临海市的了解,比过去十年都要深刻。”

“这种深刻的了解,对您的工作有什么帮助?”省里的领导问道。

“帮助很大。”李萍毫不犹豫地回答,“以前我做宣传,总是感觉很空洞,很虚假。现在不一样了,我知道每一个宣传点背后都有真实的故事,都有鲜活的人物。”

“我现在写宣传稿,不再是堆砌数据和华丽词汇,而是讲述真实的故事。效果比以前好多了。”

“那您觉得,其他地方的同志应该怎么借鉴您的经验?”省里的领导继续问道。

李萍想了想:“我觉得不能简单地复制我们的做法,因为每个地方的情况不同。”

“但有几点是共通的:第一,要真正了解自己的城市;第二,要真诚地对待工作对象;第三,要有文化自信。”

“文化自信?”有人不理解。

“对。”李萍点点头,“不要觉得自己的地方土气,不要觉得传统的东西上不了台面。真正有价值的东西,不需要包装,它本身就会发光。”

会议持续了一个下午。大家讨论得很热烈,提出了很多问题,也分享了很多经验。

会议结束时,张主任走到李萍面前:“李部长,您今天的分享让我很受启发。我想请问,您愿意到我们那里去指导一下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