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妖魔?”张大嘴的眼睛瞬间亮了,周围几桌的人也竖起了耳朵。
“老汉我……我有个远房侄子在宫里当差,虽只是个倒夜香的……可也听到些风言风语……”玄乙的声音带着恐惧的哭腔,演技炉火纯青。
“他说……昭华公主她……她是专门吃人心的妖怪变的!宫里这些年好些个宫女太监……
莫名其妙就没了,生不见人,死不见尸!都……都进了她的肚子了!”
茶肆里瞬间安静下来,只剩下粗重的呼吸声。
恐惧如同冰冷的毒蛇,悄然爬上每个人的脊背。
“昨……昨晚……她剜了太子的心……不是……不是示众……”玄乙的声音更低,充满了神秘和恐怖,“是……是当场就……就生吃了!”
“呕……”有人忍不住干呕起来。
“我的天爷啊!”一个妇人脸色惨白,紧紧捂住身边孩子的耳朵。
张大嘴也吓得一哆嗦,但更多的是兴奋,这种耸人听闻的秘闻正是他的最爱,“真……真的?生吃人心?”
“千真万确!”玄乙用力点头,眼中是深深的恐惧,“我那侄子吓破了胆,今早就托病告假了!
他还说……御史台的王青天老爷,今天就准备在朝堂上弹劾了!”
“说公主是‘祸国妖女’!谁沾上她谁倒霉,她剜太子的心,就是为了修炼邪功,吸食龙气!她……她是想夺大昭的江山气运啊!”
“祸国妖女”这西个字,如同魔咒,瞬间在众人心中扎根。
“怪不得……怪不得太子殿下会被废,原来是被妖女害了!”
“天啊!这种妖孽在京城,我们老百姓还有活路吗?”
“快!快回家!把门锁好!求神拜佛,千万别让妖女盯上!”
恐慌如同瘟疫,以“老孙头茶肆”为原点,迅速向整个泥鳅巷,继而向更广阔的南市、北市蔓延。
玄乙满意地看着自己的杰作,悄无声息地离开茶肆。
他知道,用不了多久,“祸国妖女”的流言就会席卷整个京城。
昭华公主将不得不花费大量精力去平息民间的恐慌。
而他,就可以趁乱逃离京城,找个无人知晓的地方藏起来,等待东山再起的时机。
只要他还活着,就总有翻盘的可能。
……
公主府书房内,气氛凝重。
青鸾将收集到的民间流言一一禀报,脸上带着压抑的愤怒,“殿下,流言愈演愈烈,尤其是‘食心妖女’一说,
传得有鼻子有眼,百姓恐慌,恐对殿下声誉不利。”
百里珺听完,脸上没有任何意外的表情,反而露出一丝冰冷的嘲讽。
她指尖无意识地着袖中那块冰冷的龙纹玉佩。
心口的纹案传来细微的灼热感,仿佛在呼应着什么。
“妖言惑众,其心可诛。”她转过身,眼神锐利如冰,“既然他们想用‘天命’来污我,那我们就用‘天命’来破局。”
百里珺走到书案前,铺开一张素笺,提笔蘸墨,字迹印透纸背,“青鸾,你亲自去办,找几个信得过的、口齿伶俐的‘说书人’和‘走方道士’,
让他们在茶楼酒肆、市井街头,讲一个新的故事。”
“什么故事?”青鸾好奇地问道。
“一个关于‘天命之女’的故事。”百里珺的唇角勾起一丝冷冽的弧度。
“告诉他们,昭华公主出生那日,凤仪宫上空霞光万道,有凤凰神鸟虚影盘旋不去,百鸟齐鸣,经久不息。”
“国师当年言此乃‘天降贵女,护佑国祚’之兆,只因皇上与先皇后不欲张扬,故秘而不宣。”
她顿了顿,加重语气:“再告诉他们,先太子百里璋,并非死于公主之手,而是死于‘天谴’!”
“他为何被剜心?因为他丧心病狂,竟妄想谋害身负天命,护佑大昭国运的‘天命之女’!”
“此乃逆天而行,触怒上苍!故天降神罚,借公主之手,剜其心,断其运,以示惩戒!”
“他遭天诛而死,咎由自取!公主乃代天行罚,非但无过,反而有功!”
青鸾眼睛发亮,迅速记下要点,“殿下高明!属下立刻去办,定让这‘天命之女’的故事,盖过那‘祸国妖女’的谣言!”
她立刻领命而去。
公主出生时的异象并非完全杜撰,只是当年被皇上低调压下,细节被模糊了。
如今稍加润色,再结合先太子“逆天”的行为,足以形成强大的舆论反击。
天命之女与祸国妖女,孰真孰假,百姓心中自有偏向。
……
翌日清晨。
金銮殿上,气氛比往日更加凝重压抑。
永明帝强撑着坐在龙椅上,蜡黄的脸上透着灰败,眼下的乌青浓重,咳嗽声压抑而频繁。
先太子被截走的消息尚未消化,昨日又闻京城妖言西起,首指他最忌惮的女儿。
这让他本就沉重的病体雪上加霜,太阳穴突突地跳着。
朝臣们更是心思各异,三五成群低声议论,声音虽低,却充满了不安和惊疑。
都察院右都御史王仕安脸色铁青,手中紧紧攥着一份连夜写的弹劾奏章,上面密密麻麻写满了对昭华公主的弹劾。
昨夜,他府上突然收到一封匿名信,详述了公主剜心太子的“暴行”,并附上“目击者”的供词。
他本不信,可昨日市井流言己沸沸扬扬,由不得他不疑。
“王大人,今日真要弹劾昭华公主?”身旁的同僚低声问道。
王仕安深吸一口气,沉声道:“若传言属实,昭华公主残杀手足,行此灭绝人伦之举,岂能容她继续猖狂?”
“陛下!”王仕安大步出列,声音带着沉痛和激愤,“京城一夜之间谣言西起,皆言昭华公主残杀手足,剜心示众,
更有甚者,污蔑公主乃……乃是食人心肝的‘祸国妖女’!”
“此等骇人听闻之言,虽系流言,然空穴来风,未必无因!
且太子殿下下落不明,生死未卜,公主难脱干系!”
“臣恳请陛下,即刻宣召昭华公主上殿,当廷对质,若流言属实,
此等灭绝人伦、祸乱朝纲之举,断不可轻饶!请陛下圣裁,以正视听,以安民心!”
“臣附议!”
“陛下,流言汹汹,若不彻查,恐民心不稳,社稷动摇啊!”
“请陛下宣召昭华公主!”
先太子党羽和三皇子派系的官员纷纷出言附和,要求皇帝召见昭华公主的声浪越来越高。
殿内气氛瞬间紧绷到了极点。
永明帝只觉得头痛欲裂,心口那股熟悉的闷痛再次袭来。
他厌恶这些流言,更忌惮流言背后指向的“龙脉气运”之说被大肆宣扬。
他烦躁地挥了挥手,正要开口下令宣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