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1章 爱心的传递·秋实

2025-08-16 1751字 9阅读
左右滑动可翻页

梧桐叶刚在院墙上铺了层金毯,孤儿院的晒谷场上就堆起了金黄的玉米。杜雨欣抱着捆晒干的野菊花进门时,正撞见李婶用竹竿拍打玉米串,玉米粒“噼里啪啦”落在竹筐里,像串跳着舞的金珠子。

“雨欣姐姐!”阿木举着个红透的柿子跑过来,柿子蒂上还沾着绒毛,“后山摘的,甜得很!给爷爷奶奶留了一篮。”他身后跟着小远,怀里抱着个布口袋,里面装着晒干的山楂片,是两人昨天蹲在院里翻晒了一下午的。

活动室里飘着淡淡的桂花香,丫丫正把桂花往小布包里塞,念念坐在旁边帮她系绳结,布娃娃的红裙子上落了好些金黄的花瓣。“这个给王奶奶,”丫丫举起个鼓鼓的布包,“她说放在枕头边睡得香。”念念也举起手里的小包,声音细细的:“周奶奶也有。”

李婶端着盘蒸南瓜从厨房出来,南瓜的甜香混着玉米的气息漫了满屋:“这是院里种的南瓜,面得很,带去给老人家们当点心。”她往雨欣手里塞了双棉布鞋,“给李爷爷做的,秋凉了,脚底下得暖和些。”

往养老院走的路上,风卷着落叶打着旋儿。孩子们提着篮子走得轻快,小胖墩把柿子顶在头上玩,被丫丫一把抢过来:“小心摔了!李爷爷最爱吃带霜的柿子。”小远的布口袋晃呀晃,山楂片的酸香顺着风飘过来,引得路过的小狗跟着跑了好远。

养老院的红木门上挂着串玉米,门内的晒场上晒着花生,王奶奶正蹲在那里翻晒,银白的头发被风吹得飘起来。“哎哟,带了这么多好东西!”她首起身拍了拍手上的土,看见阿木手里的柿子,眼睛笑成了月牙,“去年的柿子饼还剩了点,回头给孩子们泡水喝。”

活动室里,李爷爷正坐在窗边擦他的军功章,阳光照在铜质的章面上,亮得晃眼。见孩子们进来,他把章往桌上一放:“小远来,上次教你的残局,今天再杀一盘?”小远放下布口袋,手在衣角蹭了蹭,嘴角却悄悄往上扬了扬。

周奶奶坐在藤椅上,怀里抱着个针线笸箩,正把碎布头拼在一起。念念凑过去,把野菊花放在她手边:“奶奶,这个香。”周奶奶摸了摸她的头,拿起块红布头:“给囡囡做个小荷包,装这个花正好。”她的手指不太灵活,却一针一线缝得认真,布头在她膝头慢慢拼出朵花的模样。

雨欣帮王奶奶把南瓜切成小块,蒸在锅里时,满屋都是甜丝丝的香。王奶奶坐在旁边纳鞋底,说起年轻时收秋的光景:“那时候天不亮就下地,割稻子割得手起泡,可看见谷仓堆得满满的,心里就踏实。”她抬头看了看窗外的孩子们,“就像现在看见你们,比收了满仓粮食还高兴。”

午后的阳光斜斜地照在棋盘上,李爷爷和小远正杀得难分难解,小胖墩蹲在旁边支招,急得首拍大腿;丫丫帮周奶奶穿针线,线头总穿不进针眼,两人对着笑个不停;阿木把山楂片分给大家,酸得每个人都眯起了眼睛,屋里顿时满是“嘶嘶”的吸气声。

临走时,王奶奶往孩子们包里塞了袋炒花生,壳上还带着焦香;李爷爷把军功章递给小远:“拿着玩几天,记住,做事要像下棋,一步一步走踏实。”周奶奶把缝好的荷包挂在念念脖子上,红布头拼的花晃呀晃,里面的野菊花香顺着风飘。

往回走的路上,夕阳把天空染成了橘红色。孩子们嘴里嚼着花生,丫丫的布包沾了好些桂花,小远把军功章小心翼翼地放进布口袋,阿木说要把山楂核种在后山,明年长出小树来。

杜雨欣走在后面,手里提着王奶奶给的柿子饼,忽然觉得这秋天的暖,带着沉甸甸的实感。就像晒场上的玉米、筐里的南瓜、口袋里的山楂,都是看得见摸得着的心意。老人们把岁月里的经验缝进鞋底、藏进棋局,孩子们把山野里的甜意摘进篮子、晒进布包,这些实实在在的牵挂,不像春风那样轻,不像夏雨那样急,却像这满地的落叶,厚厚实实地铺在时光里,踩上去都是踏实的声响。

路过孤儿院的菜园时,李婶种的萝卜露出了红头,孩子们说要拔几个送给爷爷奶奶。暮色里,晒谷场的玉米堆像座小金山,槐树上的叶子还在往下落,却让人不觉得萧瑟——因为知道,这些落下的叶,会变成明年的肥,就像这些传递的暖,会在心里发了芽,结出更多的甜。

雨欣摸了摸口袋里的柿子饼,甜香混着野菊花的气息钻进心里。明天要教孩子们腌咸菜,用院里种的萝卜,还要告诉他们,这世上最好的滋味,从来不是现成的甜,是你为别人晒的太阳、摘的果、缝的暖,就像这秋天的果实,要经过风风雨雨,才能甜得扎实,暖得长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