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点的阳光透过图书馆高大的玻璃窗,在地板上投下格子状的光斑。管理员陈雪正踮着脚整理顶层书架,额前的碎发垂下来,扫过沾着灰尘的指尖——她负责这间社区图书馆己经五年了,书架上每本书的位置,她闭着眼睛都能摸到。
“陈老师,您能帮我找本《小王子》吗?”一个扎着马尾的小姑娘仰着头问,手里还攥着张皱巴巴的借阅卡。陈雪从梯子上下来,弯腰在儿童区的书架上翻了翻,很快吧?上次你说最喜欢那只狐狸,特意给你放在最上面了,免得被小朋友乱翻。”小姑娘接过书,奶声奶气地说:“谢谢陈老师,我要把它读给住院的奶奶听。”
陈雪笑了,从抽屉里拿出块橡皮:“这个给你,上次看你铅笔头秃了,用这个擦得干净。”小姑娘把橡皮塞进兜里,抱着书跑向阅览区,马尾辫在身后甩成小旗子。
靠窗的位置,张大爷正戴着老花镜看报纸,报纸边角被他折得整整齐齐。“小陈,昨天那本《养花大全》看完了,”他把书递过来,“照着上面的法子给月季换了土,今早看冒出个小花苞呢。”陈雪接过书,发现扉页上多了几行小字,是张大爷用铅笔写的养花心得,字迹歪歪扭扭却认真:“我给您夹了张便签,把容易弄错的步骤标出来了,后面借书的人能看着方便。”
正说着,门口进来个背着画板的年轻人,是美术班的老师小林。“陈姐,上次借的美术教材用完了,”他把一摞书放在柜台上,“对了,孩子们画的画裱好了,我带来贴在走廊上,您看挂哪儿合适?”陈雪往门口一看,小林身后跟着几个孩子,手里都捧着画:有护城河的晚景,有菜市场的热闹,还有便利店亮着的灯。
“就挂在儿童区旁边吧,”陈雪指着墙上的空白处,“孩子们借书时能看见,肯定高兴。”她帮着孩子们把画钉好,最小的那个小姑娘忽然指着画里的公交站台:“陈老师,这是修椅子的陈爷爷!”画上的老人正蹲在站台边,手里拿着扳手,阳光在他身上镀了层金边。
傍晚整理还书时,陈雪发现本《成语故事》里夹着片银杏叶,叶梗上系着根红绳,是那个住院的老奶奶夹的——上次她来借书,说病房窗外的银杏叶落了,想夹片叶子当书签。书里还有几处用荧光笔标了记号,都是适合小朋友听的简单成语,旁边歪歪扭扭写着“念给囡囡听”。
闭馆前,李娟从社区食堂过来,手里拎着个保温桶:“给你带了碗绿豆汤,天热,解解暑。”她往阅览区瞥了眼,看见张大爷还在看报,笑着喊:“张大爷,食堂熬了莲子羹,回去时记得拐个弯儿拿一碗。”张大爷抬起头应着:“知道啦,等我把这版养生知识看完就去!”
夕阳把图书馆的影子拉得很长,陈雪锁门时,看见墙上的画被晚霞染成了暖红色。画里的人们笑着、忙着,像极了此刻社区里的光景——有人在食堂门口排队打饭,有人在树下摆棋摊,还有孩子举着刚买的冰棍跑过,笑声惊飞了枝头的麻雀。
她摸了摸口袋里的钥匙,冰凉的金属上还沾着书架的木味。其实图书馆里的书来来去去,就像社区里的故事起起落落,可总有一些东西是不变的:夹在书里的银杏叶,写着心得的便签,还有那些藏在字里行间的惦念。就像此刻晚风拂过,带着食堂的饭香、图书馆的墨香,还有远处护城河的水汽,轻轻漫过整个社区——这平凡的日子,因为这些细碎的温暖,变得格外悠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