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6章 镜头外的余温

2025-08-16 1672字 7阅读
左右滑动可翻页

清晨的院子里,空气里还飘着淡淡的油漆味。淡绿色的栅栏在晨光里泛着柔和的光,豆豆正踮脚数着新挂的纸鹤,忽然听见院外传来熟悉的说话声——是昨天来采访的电视台记者。

“抱歉打扰早了,”女记者手里拎着个纸袋,脸上带着歉意,“昨天拍的时候太匆忙,摄像师傅说落了个麦克风在这里,顺便给孩子们带了点小零食。”

李虹梅正把热好的牛奶分给孩子们,连忙摆手:“找着就好,还带啥东西。”纸袋打开,里面是几包坚果和水果干,包装上印着可爱的卡通图案。

摄像师傅己经蹲在院子角落找麦克风,镜头却不由自主地又对准了正在啄食的小鸡。它们比昨天更活泼了,敢跑到新刷的栅栏边啄地上的草籽,绒毛在阳光下泛着浅金色。“这俩小家伙真上镜,”师傅笑着说,“昨天剪片子时,大家都夸它们可爱。”

女记者没急着走,坐在新桌子旁和杜义康聊天。“昨天回去后,台里好多同事问这院子的地址,”她翻着手机里的照片,“说想周末来看看,给孩子们带点东西。还有位编辑老师,说想给孩子们捐些儿童读物。”

老周扛着竹筐从外面回来,筐里装着刚买的新鲜蔬菜。“今早路过早市,卖菜的赵大哥听说咱们上电视了,非要多塞把菠菜,”他把菜递给李虹梅,“说也算他为孩子们尽点力。”

镜头又悄悄运作起来,拍下李虹梅摘菜的样子,拍下豆豆把坚果分给朵朵的画面,拍下老周蹲在鸡笼边,给小鸡换干净稻草的背影。“我们想补几个日常镜头,”女记者解释道,“太刻意的反而不真实,就拍大家平常过日子的样子。”

正拍着,院门口来了位穿西装的男人,手里捧着个大纸箱。“我是电视台广告部的,”他有些不好意思地笑,“昨天看了你们拍的素材,特别受触动,这是我给孩子们买的书包和文具,一点心意。”

纸箱打开,里面是十几个崭新的书包,每个上面都印着不同的动物图案。朵朵拿起个印着兔子的,手指轻轻摸着布料上的绒毛,小声说:“比我的新书包还好看。”

男人被孩子们的反应逗笑了:“我家孩子也这么大,知道他们喜欢这些。对了,我们部门还想给院子装个新的秋千,下周就派人来弄。”

摄像师傅把这一幕完整地拍了下来,女记者在一旁轻声采访男人:“是什么让您想过来帮忙呢?”

“说不上来,”男人望着院子里的景象,语气真诚,“就是觉得这里的氛围特别好,大家都在为孩子们着想,看着心里暖和。谁都有想搭把手的时候,能帮就帮点。”

午后,社区里的几个阿姨也来了,手里拎着刚做好的鞋垫和小沙包。“听说电视台来拍了,”为首的张阿姨笑着说,“我们也没啥本事,做些针线活给孩子们,垫鞋垫暖和,玩沙包解闷。”

她们坐在廊下,一边教朵朵缝沙包,一边和记者聊天,说的都是些平常事:谁家给院子送了旧家具,谁家帮着接孩子放学,谁家总把刚出锅的热乎饭端来一碗……话语朴实,却让镜头后的记者频频点头。

采访结束时,女记者把麦克风收进包里,手里多了个布袋子,是李虹梅塞给她的葱油饼。“片子大概下周播,”她认真地说,“到时候给你们送光盘来。其实拍了这么多,最想说的是,不是我们带来了关注,是这里本来就有的温暖,值得被更多人看见。”

摄像机被扛出院子时,镜头最后扫了一眼玩具箱——那个碎布头布偶旁边,又多了个穿纱裙的新布偶,阳光透过箱盖的缝隙照进去,在绒毯上投下细碎的光斑,像撒了把星星。

豆豆追出院门,看着采访车远去的背影,忽然问:“他们还会来吗?”

杜雨欣牵着他的手往回走,院子里,老周正在给新栽的月季浇水,李虹梅在教孩子们用新书包练字,小鸡仔在栅栏边悠闲地踱步。“会的,”她轻声说,“就算不来,也会有其他人来,因为这里的温暖,会一首吸引着同样温暖的人。”

暮色里,屋檐下的纸鹤还在轻轻摇晃,新书包整齐地摆在桌子上,像一排等待出发的小信使。雨欣知道,镜头拍下的只是片段,但那些藏在日常里的善意,会像蒲公英的种子,随着即将播出的短片,飞向更远的地方,让更多人明白:最动人的故事,从来都不是刻意的表演,而是融入柴米油盐里的、自然而然的温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