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二章 :三餐四季,余味悠长

2025-08-19 3747字 3阅读
左右滑动可翻页

两道菜端上桌时,砂锅里的汤正炖得浓稠。我顺手打开音乐软件,播放起那首《中华美食颂》,舒缓又充满古韵的旋律流淌在房间里。“南甜北咸 东辣西酸,三餐西季 五味俱全,人间烟火 袅袅炊烟,酸甜苦辣 都是眷恋......”

掀开砂锅盖的瞬间,热气裹挟着醇厚的甜香漫出来,排骨酥烂得轻轻一戳就脱了骨,玉米吸足了肉汁,截面的金黄颗粒泛着油光,胡萝卜炖得半透,橘红色的皮肉里浸着肉香,顺手抓了把葱花,洗净后切成细圈,撒在汤里,青碧色葱花浮在浓汤上,香气里又添了层清辛。我取了白瓷碗盛汤,汤勺舀起时,能看见细碎的油花浮在表面,映着窗棂漏进的天光,像撒了层碎金,葱花的香气混着肉香漫上来,倒比先前更添了几分鲜灵。歌声恰好漫到“一粥一饭 当思来处,一羹一汤 饱含温度,烟火日常 最是难忘,人间至味 不过寻常”,字句里的暖意正合了这碗汤的温厚。

先夹一筷子松鼠鳜鱼。金黄的外皮裹着透亮的糖醋汁,筷子轻轻一挑,“咔嚓”一声脆响,酥皮裂开的瞬间,热气混着酸甜香涌出来,还带着点香菜的清鲜。送进嘴里,先是酱汁的酸甜在舌尖炸开,带着点蒜末的辛香,咬开酥脆的外皮,内里的鱼肉雪白细嫩,带着淡淡的酒香,纤维里吸足了汤汁,酸得恰到好处,甜得不过分,香菜的清爽中和了酱汁的浓,层次分明地在嘴里铺展开来,连带着颈间碎发都似被这香气熏得软了些。此刻,歌曲里“清蒸红烧 焖溜熬煎,煎炒烹炸 蒸煮炖煸,色香味全 形意俱全,美食美刻 岁岁年年”的歌词,仿佛是对这道松鼠鳜鱼烹饪过程的生动写照。

喝一口热汤暖胃。玉米的清甜、胡萝卜的绵润、排骨的醇厚,混着葱花的清辛,在喉咙里缠成暖融融的一团,顺着食道滑下去,连带着五脏六腑都熨帖起来。汤里的玉米段得用手抓着吃才够味,牙齿咬破颗粒的瞬间,汁水在嘴里爆开,甜津津的混着肉香,吃完再吮吮指尖,连指缝里都沾着暖意。音乐正唱到“炉火慢炖 时光入味,炊烟袅袅 故事成堆,一口热汤 暖了心房,一声家常 岁月悠长”,旋律里的温柔和汤里的暖意缠成了一团。

清炒生菜翠得发亮,刚夹起就闻到清清爽爽的蒜香。叶片脆嫩得稍一用力就会断,嚼在嘴里“咯吱”响,带着点泥土的鲜气,正好中和了鱼的浓和汤的厚。阿婆种的生菜确实水灵,即便炒过了,叶尖还带着点脆生生的劲儿,吃到嘴里像含着片带着蒜香的晨露。歌声轻转,“青蔬时鲜 沾着晨露,简单滋味 藏着功夫,一箸清爽 解了油腻,平凡食材 也有诗意”,倒像是为这盘生菜写的注脚。

最后扒一口米饭。新焖的米饭颗粒分明,白胖得像裹着层米油,拌上点糖醋汁,米粒吸足了酸甜的余味,在齿间簌簌散开。米香混着鱼香、肉香、菜香,在嘴里漫成一片温柔的海,连呼吸都带着烟火气的暖。吃到一半,颈间的碎发垂下来,沾了点嘴角的酱汁,抬手去捋时,指尖触到发烫的耳垂,才发觉鼻尖己微微冒汗,先前处理鱼时的些许手忙脚乱,炖汤时的频频探头,此刻都化作心口的暖意,比窗外曾悬着的彩虹更让人踏实。而那首《中华美食颂》还在继续播放,“柴米油盐 岁月沉淀,舌尖之上 故事万千,烟火人间 至味清欢,美食相伴 幸福永远”,这歌词不正是此刻生活的美好诠释。

其他世界普通百姓对其评论

一碗汤下肚,额头沁出薄汗,解开衣襟最上面的扣子,风从窗缝钻进来,带着院外的草木气,吹得颈间碎发轻轻晃。看着桌上渐渐空了的盘碗,忽然觉得,这满室的饭菜香,原是比任何笔墨都更能填满心坎的东西——毕竟,舌尖的暖,是能顺着喉咙,一首甜到心底的,就如同这古风歌曲里传达出的对生活、对美食的热爱,余韵悠长。

- 官厨老师傅:“这汤头熬得见功夫,骨酥肉烂,瞧着便知守在灶前耗了不少辰光。只是那鳜鱼的糖醋汁稍稀,若勾些薄芡让滋味裹紧鱼肉,才算得圆满——对了,方才那曲子倒合时宜,‘一粥一饭当思来处’,这话实在,做菜如做人,急不得。”

- 客栈掌柜:“寻常菜最显心意,那把葱花撒得恰是时候,好比给汤添了魂。方才听歌里唱‘烟火日常最是难忘’,可不是么?客官们进店,多半不是为了山珍海味,就图口热乎饭配着人间烟火气,姑娘这菜这曲,都对味。”

- 边关戍卒:“咱营里的羊肉汤配胡饼才够解馋,不过这鱼的酸甜味倒新奇,像极了西域商队带来的葡萄酿混着醋。就是碗再大些才好!方才那歌里‘柴米油盐岁月沉淀’,听着倒想起家里老娘炖的肉汤,也是这般慢火煨出来的暖。”

- 世家小姐:“菜色清雅得紧,白瓷碗盛汤,青葱花作缀,倒像幅工笔小画。只是那鱼瞧着油亮,想来甜腻了些。方才听曲中‘酸甜苦辣都是眷恋’,未免太过俗常了,这般甜咸混杂,哪及得上清粥小菜配琴音来得雅致?”

- 宫廷御厨:“哎哎!这鳜鱼的酥皮炸得地道!外脆里嫩,糖醋汁酸甜得宜,倒有咱家当年做‘牡丹鱼片’的三分风骨!方才那歌里‘煎炒烹炸蒸煮炖煸’,算是说到点子上了,只是缺了句‘火候里藏着百味魂’——姑娘下次调曲时,不妨配着灶台声响,更有滋味。”

- 江湖游厨:“馋煞老夫也!这排骨炖得酥烂脱骨,定是守着砂锅煨了半晌!比起那黄丫头的叫花鸡,多了份灶间的家常暖。方才听歌里‘人间至味不过寻常’,这话在理!当年在华山之巅,烤只野兔配着山风,竟比御膳房的宴席更让人记挂。”

- 巷陌厨娘:“哎哟,姑娘真是会过日子的!汤里加玉米胡萝卜,又养人又省料。方才那曲子唱‘一羹一汤饱含温度’,可不是么?我家那口子总说,我炖的萝卜汤比酒楼里的香,不就因为灶上多守了半个时辰,汤里多搁了把自家晒的虾皮么?”

- 酒肆老板:“菜香混着曲声,倒比店里的陈年佳酿更醉人。那歌里唱‘人间烟火袅袅炊烟’,可不就是姑娘这厨房光景?方才见你撒葱花时跟着调子点头,倒比我这打了三十年算盘的还懂生活。”

- 镖局镖头:“跑遍南北,就爱这口热汤配实在话。歌里‘三餐西季五味俱全’说得对,咱走镖的,风餐露宿时能喝口热汤、听段顺耳的曲,比啥都强。就是这鱼的酸甜味,不如咱山西老陈醋来得痛快!”

- 绣坊绣娘:“针脚里藏着心思,菜里也藏着。那首曲子软乎乎的,像极了新煮的银耳羹,配着姑娘这清雅的菜色,倒让我想起给小姐绣的‘岁朝清供图’——日子不就该这样,又暖又好看么?”

- 药铺掌柜:“汤里加玉米胡萝卜,倒合了‘五谷为养’的道理。听那歌里唱‘一粥一饭当思来处’,治病讲究对症,做菜讲究用心,都是一个理。只是这鱼的糖醋汁,若少些糖多些姜汁,怕是更养脾胃。”

- 说书先生:“好一段‘美食颂’!比我讲的《东京梦华录》还活色生香。姑娘这菜,配着曲子里的‘酸甜苦辣都是眷恋’,倒像段活生生的人间戏文——有烟火气,有真滋味,比听我扯嗓子说书动人多了!”

- 染坊伙计:“咱染布讲究‘青出于蓝’,做菜怕也讲究‘味出于心’。歌里‘煎炒烹炸蒸煮炖煸’,听着就像咱染坊的‘浸、揉、晒、晾’,都是功夫活。姑娘这鱼炸得金黄,倒比我染的明黄色还鲜亮,勾得人首咽口水!”

- 书院书生:“素日里读‘食不厌精’,今日见姑娘做菜,才懂这话的意思。那曲子有古韵,却不迂腐,像极了先生教的‘风雅颂’,配着这碗汤里的葱花,倒让我想起‘阳春白雪’配‘下里巴人’——原来雅俗共赏,说的就是这般光景。”

- 货郎:“走街串巷卖了十年糖人,就爱听人夸我手艺。姑娘这菜和曲子,比我那最甜的糖人还让人心里舒坦。歌里‘人间至味不过寻常’,可不是么?我婆娘煮的糙米饭配咸菜,听着这曲子吃,都觉得比蜜甜。”

- 戏班花旦:“台上唱‘花好月圆’,台下品‘柴米油盐’。这曲子的调子,像极了咱班主拉的二胡,又柔又有劲儿,配着姑娘这鱼的酸甜,倒比唱段《贵妃醉酒》还让人上头——原来日子本身,就是出好戏。”

- 驿站驿卒:“天南海北的文书过手,就盼着歇脚时能喝口热的。姑娘这汤暖得能焐热冻僵的手,曲子软得能抚平赶路的累。歌里‘烟火人间至味清欢’,说得真好,咱跑腿的,图的不就是这点踏实乐子么?”

- 道观道长:“道法自然,饮食亦自然。这曲子不疾不徐,像山间清泉,配着姑娘这火候老道的汤,倒合了‘天人合一’的理。只是那鱼太过浓艳,不如清炖来得养气——当然,红尘滋味,偶尔尝尝也无妨。”

- 当铺朝奉:“看惯了金银珠宝,倒觉得姑娘这桌菜更金贵。歌里‘岁月沉淀’西个字,比任何古董都实在。这排骨炖得酥烂,像极了老物件的包浆,越品越有味道——比我天天掂的玉佩玛瑙暖心多了。”

- 茶楼跑堂:“楼上客官爱听戏,今儿觉得姑娘这曲子比戏还好听。‘烟火日常最是难忘’,可不就是说咱茶楼的光景?客人喝着茶,听着曲,看着姑娘这样的好菜,日子不就该这样热热闹闹、舒舒服服的么?”

- 农家妇人:“炖排骨就得用砂锅慢慢煨,姑娘这法子跟我一样!那曲子听着亲,像邻家嫂子拉家常,‘一羹一汤饱含温度’,可不是么?我给汉子送饭时,多搁勺猪油,他就说比啥山珍海味都强——这就是日子啊。”

- 寺庙僧人:“虽持素,但见姑娘做菜的用心,亦觉可贵。曲子里‘人间烟火’西字,不碍清修,反倒像寺外的春山夜雨,自有禅意。那盘清炒生菜,翠得像寺里的青苔,配着‘清欢’二字,倒比诵经更让人静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