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宗旦抱着刚出生的孩子,忐忑不安的来到父亲的院落。黄太公听到家人禀报,说是儿媳妇己经平安产子,心里高兴的不得了。可惜自己年老体衰,腿脚不便,无法亲自过去看望自己的孙子,只好派家人通知儿子抱过来自己瞧瞧。可是依然有些等不及,来到院中等待。
正等的焦急之时,一抬头看到儿子抱着包裹的严严实实的孙子来到面前,就急切的说道,“怎么样?母子平安吧?”
黄宗旦却高兴不起来,满脸愁容的点了点头,说道,“倒是母子平安,只是,只是。”
黄太公说道,“只是什么?快说啊?”
黄宗旦只好不安的说道,“只是孩子生的有些丑陋,害怕惊到父亲,所以......”
“孩子什么样?快,让我看看。”
黄宗旦只好掀开包裹一角,黄太公凑近细看,吃了一惊,却高兴的说道,“这孩子相貌如此与众不同,必定不是凡俗之相啊。”
“啊?”黄宗旦万没想到,自己的父亲会有如此反应,说道,“父亲,您说这孩子如此相貌,将来如何示人?我们黄家颜面何存啊?”
“胡说八道,你懂什么?”黄太公斥责儿子,又仔细看着孩子的相貌说道,“你看,且不说刚出生就体格健壮,就说这额头有倒悬的”王“字,将来不是王后将相,也必定大有可为,说不定将来,是个了不起的人物哩。”
“父亲你看,他的眼睛,也是与别的孩子,大有不同。”黄宗旦说道。
黄太公看了看,说道,“此乃阴阳眼,一目如墨,称为乌睛,一目溵红如血,叫做赤瞳。好像是有”一目观阳世,一目通幽冥“之说,看来我这孙儿,大有来历啊。”
见父亲如此高兴,黄宗旦又让父亲看了孩子前胸后背的胎记,黄太公更是高兴的不得了,认为黄家积德行善,感动上苍神灵赐子,孩子将来必有出息。
黄宗旦听了父亲如此说法,也觉得有道理,点了点头,又把自己孩子出生前梦到的情景说了一遍。
黄太公听完,倒吸一口冷气,说道,“难道此子还是黄龙转世不成?”
“啊?”,黄宗旦也吃惊不小,惊诧说道,“不会吧?”
黄太公说道,“反正这孩子必定不同凡响,想不到我黄家,虽然世代经商,却无人进入仕途,成为书香门第,虽然我们衣食无忧,士农工商,我们却处在最底层,受尽歧视。也许此子会给我们黄家带来希望啊。”
黄宗旦将信将疑,说道,“父亲喜欢就好,但愿如此吧。”
黄太公说道,“不过你所梦到的景象,千万不可张扬出去,以免带来非议和祸事,毕竟,这龙之属相,乃是皇家所属,不可让外人得知啊。”
黄宗旦郑重的点头。
“可为孩子取了名讳?”黄太公问道。
“这不过来请父亲给孩子起个名字嘛。”黄宗旦说道。
“嗯,这孩子如此与众不同,该起个什么响亮的名字呢?”黄太公手捻胡须,沉思良久。
这时忽然孩子啼哭起来,声音响亮,首入云霄。恰好院中有一棵梧桐树,树上有一鸟巢,巢中有几只喜鹊,听到婴孩如此高亢的啼哭,竟然吓得离开巢穴,惊慌飞走。
黄太公正好抬头看到,惊喜的说道,“有啦,这孩子就叫黄巢吧。巢者,家也,有了他,兴许我们黄家一族,就要兴旺起来啦。”
黄宗旦听后点头说道,“黄巢,却是个极好的名字。”
黄太公高兴的说道,“那老夫就干脆连表字一块起了吧,就叫,叫,举天如何?”
黄宗旦逐字念道,“黄巢,黄举天,好名字,寓意深刻,表字更是气势雄浑,极好,极好!”
黄宗旦得子黄巢,本来因其相貌迥异,郁闷不己。经父亲一番解说茅塞顿开,于是阖府上下,一片欢腾,黄宗旦更是召集亲友,大肆庆祝一番。
黄太公对这个孙子,更是另眼相看,过不多久,就专门找来相士,给孙子看相。相士一见黄巢的面貌,就大赞一番,说这孩子天生异相,乃是大富大贵之相,将来或许出将入相,总之前途不可限量。
黄太公、黄宗旦父子二人,自然听了这话,极为受用,重赏了这位相士。殊不知黄巢的出生,却让大唐皇室,也感到了不安和震动,尤其有人,更是一心想要将黄巢除去,以保自己的富贵永宁。
想要杀死刚出生的黄巢之人,不是别人,正是蛊惑武宗皇帝灭佛造币的赵归真和刘元靖。
赵归真归属道教上清派茅山宗,据传曾师从著名道士邓紫阳,学习符箓、炼丹之术。邓紫阳是道教北帝派的开创者,家世显赫,乃南阳望族,又是东汉太傅邓禹之后。
邓紫阳道法精深,名闻当时,传说唐玄宗召他入宫,邓紫阳在玄宗面前大施法术,可以呼风唤雨招来天兵天将,大败西戍犯境之敌,玄宗大悦,誉之为神人,并建庙嘉奖,从此开创了北帝派。
赵归真说是邓紫阳的弟子,不知是真是假。不过据传言,他擅长“役使鬼神”“呼风唤雨”,并精通外丹黄白之术(炼金术和炼丹术)。因此深得唐武宗信任。
赵归真为了答谢唐武宗对他的赏识和信任,对唐武宗进言,说是终南山是老子道教的发祥地,老子本姓李,是李氏始祖,更是大唐李氏龙脉之地,特意向皇上请旨,去往终南山修道,凭法力拱卫龙脉,振兴大唐帝业。
唐武宗当即诏准,带着人去了终南山修道。三年以后,功德圆满,返回京师来见皇上。这时就有同行之人传言,赵归真曾在终南山下,施法斩杀一条兴风作浪的恶龙,以符咒镇之,当地遂风调雨顺。在终南山修道期间,能“驱役鬼神,变化莫测”,甚至能“隐形遁迹”。
唐武宗听的神乎其神,当面问赵归真可有此事?
赵归真却谦虚说道,“雕虫小技,不足为奇。至于斩杀恶龙,却有其事。那条恶龙,修行多年,不止为祸一方,更有对大唐江山图谋不轨,毁我大唐龙脉之心。幸亏让贫道碰上,在其道行尚浅之时,将其斩杀,并以符咒镇住,让其永世不得翻身,否则后果不堪设想,就是我大唐江山,恐怕也要受到他的屠戮。”
武宗皇帝对他深信不疑,感其护龙脉有功,当即被尊为“教授先生”“金门羽客”,负责指导皇帝炼丹修仙。刘元靖也封为“银青光禄大夫”,并赐紫衣,地位极高,仅次于赵归真。
刘元靖是南岳衡山修行的道士,也属于上清派,擅长辟谷、服气之术(即不食五谷,靠吸收天地灵气生存)。他曾隐居衡山数十年,修炼成“胎息”之术(一种高深的内丹呼吸法),能“百日不食,行走如飞”。
由于唐武宗过于信任两人,武宗在当藩王之时,就早己和两人相识,便崇尚道教,当时却是佛教兴盛,佛道斗争激烈,道家完全处于下风。此时赵归真和刘元靖得到皇上信任赏识,自然不会放过打击佛教,壮大道教的机会。于是鼓动皇上降旨,拆除寺庙,毁佛造币,一时间 。天下各地拆废寺院和铜像、钟磬,所得金、银、铜一律交付官府铸钱。
这次大规模的灭佛,一共拆除寺庙4600余所,拆招提、兰若4万余所,僧尼26万余人还俗。没收寺院所拥有的膏腴上田数千万顷,没收奴婢为两税户15万人。佛教遭到沉重打击,道教却兴盛起来。赵归真和刘元靖更是成为了皇家宗教掌门人,身份地位显赫一时。
俗话说盛极必衰,物极必反,木秀于林,风必摧之。赵归真和刘元靖成了皇上眼中的红人,逐渐变得傲慢起来,一些朝中重臣,也无法入的他们的法眼,出入皇宫内廷,更是如进自家的后院。文武大臣对他们稍有不敬,立刻遭到他们的打击,于是很多官员见了他们,无不都是退避三舍,害怕惹祸上身。
但是唐武宗也不是昏聩透顶的皇上,朝中重臣也有赵归真、刘元靖惹不起的人物。李德裕就是让他们开始感到头疼的一个。
李德裕出身于赵郡李氏西祖,早年以门荫入仕,历任校书郎、监察御史、翰林学士、中书舍人、浙西观察使、兵部侍郎、郑滑节度使、西川节度使、兵部尚书、中书侍郎、镇海节度使、淮南节度使等职。
李德裕历仕宪宗、穆宗、敬宗、文宗西朝,一度入朝为相,但因党争倾轧,多次被排挤出京,至武宗朝方再次入相。武宗皇帝有他辅佐,才会安枕无忧,放心的吃喝玩乐,修道炼丹。李德裕也是不负皇上厚望,外攘回纥、内平泽潞、裁汰冗官、制驭宦官,功绩显赫,被拜为太尉,封卫国公。
这样的一位柱国之臣,哪是他们两个道士能惹得?不但惹不得,他们的所作所为,却引起了宰相李德裕的嫉妒不满。曾经有一回在朝堂之上,当着皇上的面,首接斥责赵归真、刘元靖二人,皇上不但不加以制止,还劝宰相消消气,别气坏了身子。、赵归真和刘元靖更是被骂了个狗血淋头,大气都不敢出。
宰相李德裕对赵归真、刘元靖蛊惑皇上,胡作非为,早己深恶痛绝,于是联系属下官员,对他们二人排挤打击,很快,两人就感到了害怕和不安。
这一日,赵归真刚刚睡下,忽然有道童禀报,刘元靖有要事深夜来访。吓得赵归真急忙起身相见。
两人一见面,刘元靖就对赵归真惊慌说道,“赵师兄大事不好啦,今夜我夜观星象,天煞星降世,咱们恐怕大祸临头啦!”
赵归真将信将疑,说道,“师弟你看错了吧?哪有杀星可以随便降世的?”
刘元靖却急得说不出话来,拉着赵归真就来到院子里,手指满天星空,说道,“赵师兄你亲自看看,就知道我说的绝非虚言啦。”
赵归真拢目仔细观瞧,惊得后退两步,说道,“果真是天煞星降世,于我们大为不利啊!”
刘元靖急切说道,“赵师兄,还是抓紧想个办法化解吧,否则我们大祸临头啊。”
赵归真急得在院子里来回踱步,说道,“如果在此时找到杀星转世的人家,将其诛杀,我们就可永绝后患啦,可惜我们法力太浅,做不到啊。”
刘元靖听了更是着急,搓着手说道,“这可如何是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