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2章 圣旨到宣府城

2025-08-24 1493字 6阅读
左右滑动可翻页

阳春三月,冰雪初融。宣府城外驿道两侧的杨柳己抽出嫩芽,在料峭春风中轻轻摇曳。钦差大臣李石率领的仪仗队伍踏着尚未干透的官道缓缓而来,三百锦衣卫鲜衣怒马,簇拥着那面象征皇权的杏黄龙旗。

卫国公李孝恭身着戎装,率领众将领在城门处列队相迎。老将军银甲映日,腰间佩剑随着步伐轻轻摆动,发出细微的铿锵之声。贾琮立于武将队列之中,目光扫过随行文官队伍——那些或华贵或朴素的官服下,藏着多少对边关官职的觊觎之心。

总兵府内,香案早己备好。李石展开明黄圣旨,清朗的声音在厅堂内回荡:

"**奉天承运,皇帝敕曰:

朕闻边关捷报,甚慰于心。卫国公李孝恭统率三军,收复失地,昭勇将军贾琮奋勇当先,深入漠北,追剿鞑虏,收复失地,缴获钱粮以充国用,功在社稷。今特遣内阁次辅李石,率吏部、兵部官员赴大同、宣府整饬边务,安抚军民,务必使新复之地政令通达,百姓安居。

**一、边关善后**

着李石会同卫国公,遴选干员,速补大同、宣府两镇处缺额官吏。凡新附之地,免赋三年,流民愿归者,给田宅、种子,使其复业。务须妥善安置,使边民各得其所。

**二、军务交割**

卫国公即日整饬军马,除每镇留十万边军镇军驻守边关外,余者随驾凯旋。贾琮所部随大军一同返京,待献俘事毕,再行封赏。边关防务须交接妥当,不得有误。

**三、献俘大典**

限三月之内,卫国公率军返京,沿途不得扰民。所俘鞑靼贵族及缴获重器,悉数押送神京,朕将于午门行献俘之礼,以彰国威。边关诸事须安排妥当,方可启程。

**钦此!**

佑平八年二月初八日

卫国公李孝恭率众将跪接,当听到"限三月返京"时,老将军紧绷的面容稍缓——这额外的时日,足够他将边关防务安排妥帖。

"臣——领旨!定当妥善安排边关诸事,三月之内必率军返京。"卫国公李孝恭重重叩首,银甲撞击青砖的声响惊起了檐下栖燕。

宣旨毕,暮色己临。贾琮卸去甲胄,换上一袭靛青长衫,独自来到李石下榻的驿馆。推开雕花木门时,烛火正映照着这位内阁次辅伏案批阅文书的身影,两鬓新添的霜色在灯下格外明显。

"学生贾琮,拜见师公。"贾琮行了个标准的弟子礼,衣袂轻拂过青砖地面。

李石搁下紫毫,细细打量着眼前之人。当年那个在郑文庆府中与他论辩经义的文弱书生,如今眉宇间己染上边关风霜。虽卸去甲胄,但举手投足间仍带着武将特有的沉稳气度。

"起来吧。"李石指了指身旁的黄花梨圈椅,亲手斟了杯明前龙井,"当年你弃文从武,老夫还道是明珠暗投。"他目光扫过贾琮腰间玉佩,忽然笑道:"不想这枚文心,倒比朱笔更见锋芒。"

贾琮双手接过越窑青瓷茶盏,指尖在冰裂纹上轻轻:"学生惭愧,辜负了师公期许..."

"痴儿!"李石突然压低声音,"可知陛下昨日在文华殿如何评价于你?"他以指蘸茶,在案几上写下"干城"二字,"如今北疆初定,正是用人之际。"手指又重重划过"佑平"年号,意味深长道:"要紧的是择木而栖。"

窗外传来三更鼓响,李石从行囊中取出一卷装帧考究的《孙子兵法》:"这是陛下御笔批注的本子,你且细看。"翻开扉页,朱批"将在外"三字墨迹犹新,力透纸背。

贾琮心头一震,正要行大礼,却被李石扶住臂膀:"记住,三月后的献俘大典..."指尖在他掌心轻轻一划,写下"从龙"二字,转而又朗声道:"边关风急,善自珍重!"

夜风穿堂而过,吹动案上烛火。那卷《孙子兵法》的书页轻轻翻动,露出内页密密麻麻的朱批,在灯光下如血如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