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5章 孙女的历史作业

2025-08-24 2448字 2阅读
左右滑动可翻页

1965年初春的北京,柳絮开始在城市上空飘飞。于慧兰十岁的女儿小雨攥着作业本跑进书房时,于学忠正在窗前擦拭那副跟随半生的望远镜。镜片上落着两三点柳絮,像永远擦不净的历史尘埃。

"爷爷,老师让写《我家的抗战故事》。"小雨把作业本摊在红木书案上,钢笔水染蓝了指尖,"妈妈说您当年在山东打过游击战。"

于学忠的手顿了顿。望远镜铜制的镜筒映出窗外新刷的标语,那些鲜红的字迹让他想起1938年临沂城墙上的血。他轻轻放下绒布,看见作业本扉页贴着孙女用糖纸剪的五角星,金灿灿的晃眼。

"爷爷的部队叫国民革命军第五十一军。"他翻开相册,指着一张泛黄的照片:沂蒙山麓的枯树下,十几个衣衫褴褛的军人围着口铁锅,"这是民国二十八年春节,我们煮了日军的罐头庆祝。"

小雨凑近看那些模糊的面孔:"他们笑得真开心呀。"

老人手指拂过照片边缘的折痕。那天炊事班在罐头里发现半截手指,没人说破。他至今记得李振唐嚼着牛肉说"小鬼子的伙食倒不错",满嘴是血的龇牙模样。

晚饭后小雨又缠上来。于学忠展开1939年的山东地图,蓝铅笔勾画的防线早已褪色。他教孙女用爷爷的铜镇纸压住卷边,突然发现她指甲缝里沾着下午玩要的橡皮泥。

"当时我们在这里。"他避开标注八路军活动区的红圈,点在蒙阴县位置,"日军从济南、青岛两路夹击"

"像包饺子那样?"小雨用橡皮泥捏出三个小人。

老人喉结动了动。那年冬天确实冷得像饺子馅,零下二十度急行军,冻掉的脚趾头能装满一簸箕。他拿起代表日军的白色小人:"他们装备精良,每个小队都有"

"我知道!三八大盖和歪把子机枪!"小雨抢着说,辫子扫过地图上微山湖的位置,"老师放电影《铁道游击队》里有的!"

于学忠望着窗外渐暗的天色。当年湖边芦苇荡里,他的士兵用德制毛瑟枪与日军交火时,确实有穿灰布军装的人在铁路上炸火车。他至今记得那个叫张铁山的游击队长,左手缺两根手指却能用右手打双枪。

"爷爷的部队用什么枪?"小雨捏了个拿长棍的泥人。

"汉阳造。"他拉开抽屉取出个子弹壳,"比这个再长两寸。"

春雨悄然而至时,小雨在作业本上画了幅防空洞的图画。于学忠望着歪歪扭扭的拱形线条,想起重庆十八梯那个潮湿的洞窟。1940年大轰炸后,他在那里见过一个穿阴丹士林布旗袍的姑娘,抱着被震聋的老母亲唱《松花江上》。

"防空洞里黑吗?"

"比黑夜还黑。"老人着茶杯,景德镇青花瓷的釉面冰凉如昔,"有时候蜡烛点完,能听见隔壁婴儿哭得像小猫"

小雨突然翻开作业本新的一页:"老师说抗战时有个小英雄把鬼子带进地雷阵!爷爷见过这样的事吗?"

铜镇纸"当"地磕在桌角。1942年扫荡,鲁中某村确实有个放羊娃把日军引向悬崖。后来他在崖底找到孩子尸体,棉袄里缝着"精忠报国"四个字,针脚歪扭得像蜈蚣爬。

"见过。"他摘下老花镜擦拭,"那孩子和你差不多大。"

雨声渐密,孙女的问题还在继续。于学忠讲述着过滤过的故事:把骑兵说成通讯兵,将全军覆没的战斗说成战术转移。当小雨问起"为什么课本里没有爷爷的部队"时,他往茶杯续水的手很稳,水面却晃出细碎的波纹。

"历史"老人望着茶叶沉底,"就像你拼的积木,有时候缺几块也能搭成房子。"

周日下午,小雨带着完成的作业回来,鼻尖上沾着墨水:"爷爷,老师说我的故事和别人不一样!"

于学忠接过作业本。在《微山湖上的战斗》标题下,孙女用稚嫩的笔迹写着:"爷爷的部队和穿灰军装的叔叔们一起打鬼子"。批改的红笔在"灰军装"下面划了道波浪线,旁边写着"请核实史料来源"。

"王小明说他爷爷参加百团大战得了勋章。"小雨翻出课本指着一张模糊的照片,"可爷爷的战友怎么都没名字呀?"

老人胸口发闷。他那些埋在台儿庄、临沂、宜昌的弟兄们,墓碑早被战火犁平。倒是当年在重庆军事会议上,何应钦那句"杂牌军就该当炮灰"的白眼,记得比勋章还清楚。

"爷爷有个警卫员"他翻开相册最后一页,抽出张烧焦边的照片,"叫王勇,徐州会战背着受伤的通讯兵跑出火线"

小雨突然指着窗外:"像那个叔叔吗?"

胡同里有个穿旧军装的跛脚男人正在扫街。于学忠眯起眼,那不是王勇——王勇1944年就死在了衡阳城外,肠子流出来还抱着炸药包爬了十米。

"不是。"他合上相册,"但都是好样的中国人。"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交作业前夜,小雨趴在桌上重写最后一段。于学忠站在她身后,看铅笔划过"灰军装"三个字,改成"抗日军民"。

"老师会满意吗?"孙女仰起脸问。

老人想起1956年他在政协会议上,听人争论"谁是抗战中流砥柱"时窗外的蝉鸣。那时他面前的茶杯也是这样,茶叶沉在杯底,像无数沉默的亡魂。

"你写得很好。"他摸摸孙女的头,发现她发丝里有阳光的味道——这代孩子再不用闻硝烟和血腥了,"历史"

书柜玻璃映出他们模糊的倒影。于学忠忽然看见无数重叠的影子:穿奉天讲武堂制服的自己,台儿庄战壕里满脸血污的自己,重庆防空洞里攥着电文的自己。他们都站在小雨身后,像一排被岁月模糊的碑文。

"历史会记住真正流血的人。"他轻轻说。

次日清晨,小雨把作业本装进印有向日葵的书包。于学忠站在院门口,看她辫子上的红绸带消失在胡同拐角,像当年在临沂城外目送传令兵奔向火线。东方的天空很干净,没有侦察机的黑影,也没有防空炮炸开的烟云。

老人转身时,一片柳絮落在相册封面上。那下面压着他昨夜补写的几页回忆录,其中有一段被反复修改的话:"民国三十一年春,余部与张部游击队协同破坏胶济铁路,毙敌七十余人"

春风拂过院角的梨树,雪白的花瓣落在他肩头,像一场迟来的葬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