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的晨雾像往常一样笼罩着枇杷山。于学忠推开军事参议院办公室的窗户,潮湿的空气中混合着山城特有的泥土气息。他凝视着雾气中若隐若现的嘉陵江,手指无意识地着桌上那份刚送来的《中央日报》——头条赫然印着“鄂西大捷“四个粗黑体字。
“报告!“副官李振唐的脚步声打断了沉思,“苏联军事顾问团伊万诺夫上校请求会面,说是例行战术交流。“
于学忠眉头微动。这个月第三次了,远超正常往来频率。他转身从文件柜取出标着“装甲兵训练纲要“的文件夹,指尖在封皮内侧轻轻一划,确认微型胶卷仍藏在夹层中。
“安排在二号会客室,准备那套景德镇青花茶具。“他顿了顿,“让王勇带人检查会客室隔壁的储藏间。“
李振唐会意地点头。自从三个月前那起窃听器事件后,所有外事接待都多了这道程序。
伊万诺夫进门时带来一股伏特加的气息。这个红褐色头发的斯拉夫人有着不符合其体型的敏捷,军装上的红星勋章擦得锃亮。
“于将军!“他操着带口音的中文张开双臂,“听说您研究了我们在斯大林格勒的巷战报告?“
“上校的战术图解很精彩。“于学忠示意对方入座,亲手斟茶时故意让壶嘴偏向客位三分——这是早年跟俄国人打交道时学的暗号,表示“可有限度交谈“。
青瓷杯底与红木茶几相触,发出清脆的“叮“声。伊万诺夫突然用俄语快速说了句:“关东军第七师团调往了菲律宾。“
于学忠眼皮都没抬,继续分茶:“上校的中文进步很快,不过‘装甲集群‘的‘装‘字发音还是有点偏差。“他故意把最后两个字咬得极重。
窗外的雾忽然被风吹散一瞬,阳光在伊万诺夫脸上投下斑驳的光影。他掏出一盒“大白杆“香烟,抽出三支呈扇形摆在茶几上——中间那支微微凸出。
参谋赵明快步进来打破僵局:“长官,沙盘室准备好了。“
于学忠注意到年轻人左手小指上的创可贴换了位置——安全信号。他起身时“不小心“碰倒了最右边那支烟,伊万诺夫瞳孔骤然收缩。
沙盘室里,1:的山东地形图铺满整张橡木桌。伊万诺夫突然指向胶东半岛:“听说将军在这里打过一场漂亮的防御战?“
“1938年的事。“于学忠用推杆轻点崂山位置,“小鬼子在这个隘口吃了亏。“推杆划过某处时,沙土上留下浅浅的凹痕——正好是苏联人上次提供的假情报里提到的日军集结地。
伊万诺夫突然改用俄语:“东京大本营在争论北进还是南进。“他掏出一份日文文件,“这是我们截获的第十一军作战计划。“
于学忠扫过文件上“宜昌“字样的水印,心中冷笑。这分明是三个月前的旧情报,连装订孔的氧化痕迹都做了仿旧处理。他故意用钢笔在沙盘上画了条线:“当年我们在这条防线埋了不少跳雷,可惜有些被雨水泡坏了。“
钢笔尖停在某个坐标点——正是苏联远东军最担心的日军可能突破点。伊万诺夫的手微不可察地抖了一下。
会面结束已是黄昏。于学忠站在走廊拐角的阴影里,看着伊万诺夫的汽车驶出大院。暮色中,三楼某个窗口的闪光倏忽即逝。
“查清楚了吗?“他头也不回地问。
李振唐递来一张纸条:“钱特派员下午去过电讯室,借阅了上个月的外事接待记录。“
远处传来卖报童的叫卖声:“号外号外!日军登陆阿图岛!“于学忠突然攥紧拳头——阿拉斯加的消息证实了他的判断,日本人果然选择了南进。
回到办公室,他取出那本《战争论》,在扉页写下几行数字代码。书脊夹层里藏着一张泛黄的照片:1936年西安,风雪中的青年军官们站在张学良身后,每个人的眼睛都亮得惊人。
窗外,山城的灯火次第亮起。于学忠拉上窗帘,开始起草给军委会的《关于日军战略动向的分析报告》。钢笔尖在“不宜过度抽调滇缅战场兵力“一句上顿了顿,终究还是力透纸背地写完了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