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2章 “是本王疏忽

2025-08-16 4093字 11阅读
左右滑动可翻页

等所有人戴好后,叶一道出实情:“此物是我们在南诏所用,专用于遮挡雾瘴。现在城中状况异常,恐是疫症流传,大家务必谨慎。”

一听到疫症,李拜天神色大变:“这玩意真来了,咱们避还不快?”

叶一目光坚定盯着城门,“情况还未明了,必须亲自进城一趟。”

“你是不是疯了?真有疫病在里面,还能出得来?我不能让你进去,嫂子那里我怎么交代!”

这时,又有一行人抬着一个脸色乌青的尸首出城,朝荒坟地带去。

叶一果断下令:“公孙领队,带人到二十里外选址扎营。周末负责拦住那两波人,不准他们回城,在原地看管,伙食我们供应,如有反抗,格杀勿论。再安排两个 ** 立即火化。”

李拜天面露迟疑:“队长,那可是普通百姓,手段会不会太狠?”

叶一语气沉重:“只希望他们别做出格的事。现在没别的办法,要是真扩散开来,整个城都难保。”

“真会这么严重?”

“真要出问题,只会更糟。”

说罢他策马而行,率先进入城内,李拜天无奈也只能跟上。

城门口,几个疲惫的守兵目睹他们策马而入,并未阻拦。

此时,益州刺史李道宗正在府中焦急徘徊。短短数日,益州由喧嚣转为死气沉沉,己有三百多人离奇死亡,街头不见行人。他召集众多医者诊治,但谁也无法断明病因。

正当他忧心忡忡时,门外突然响起急促的禀报:“大人,门外来了两名年轻人,说能解决这场病患。”

“谁胆敢当众言及瘟疫之事?莫非不要命了吗?叫他们进来!”

李道宗脸色阴沉。

叶一与李拜天戴着口罩走进厅内,李道宗目光冷峻地盯着他们。

叶一拱手行礼:“百姓叶一,见过刺史大人。”

李道宗沉声问道:“你说这是瘟疫?”

“确有疑点,若大人不信,可请医者确认病状是否如下:发烧剧烈、伴有咳嗽、胸口憋闷、呼吸困难,严重者咯血不止,传染速度极快,若无应对之策,后果极险。”

李道宗立刻召医者前来确认。就在医者步入厅中准备靠近时,被叶一厉声喝止:“在原地说话即可,不得再靠近!”

医者一脸惊愕,望向李道宗求证,在得到示意后才开口回答。听完之后,李道宗神色更加严峻——症状完全与叶一所述相符。

一旁的医者闻言双腿一软:“大人,谁敢断言是瘟疫之病?这岂非天大的祸事?”

李道宗沉吟片刻,凝视叶一:“这位少年,你可有办法应对?”

叶一只能回答:“草民虽无特效药,但首要措施是立即焚烧尸体,将病人全部隔离,严禁人员随意流动。此外,城内所有人务必饮用煮沸的水,并强调勤洗手、少出门,同时用生石灰进行大范围消毒。”

他稍作停顿后又说道,“这可能是鼠疫。生石灰通过山石高温煅烧获得,冷却后使用,无毒。”

听完这些话,李道宗神色复杂。

李拜天面露不满,语气愤愤道:“你因为没见过就认为不存在?我们兄弟这次是为百姓考虑,你既不相信,我们就去城北树林安顿,就此别过。”

李道宗站起身冷冷回应:“随你们便。不过瘟疫之事不得外泄,谁若走漏风声,别怪我不讲情面。”

“大人放心,我等不会外传。”

叶一微笑着放下桌上一只口罩,随后拉着李拜天离开了厅堂。

### 途中,李拜天不断埋怨,“队长,那老头根本不听您的,总有一天会吃苦头。”

“别多说废话,快走!”

叶一挥动缰绳首奔北门,随即掏出对讲机,“公孙,尽快寻找石灰岩和木炭,立刻安排建造窑炉生产生石灰。”

接到指示的公孙离迅速展开行动。

回到营地,公孙便汇报道:“石灰岩不难找,不过目前还没寻到木炭。”

“那就设法提高窑体保温效果,先用木材代替。”

叶一下令道。

“行,那边山崖有不少石灰岩,可以选在那儿搭建窑炉。”

“队长,这事何必费神呢?那个王爷显然不愿我们掺和。我们没必要掺和这摊子事儿,不如尽早离开得了。”

“李拜天,这样的话别再说了。老百姓是无辜的,遇到这状况我们就该尽全力去做。官员若不愿承担,我们也必须坚持去做。问心无愧,其余交给天命罢了。”

不久,石灰窑顺利完成烘干工作。

叶一带领众人按照流程,一层层码放石灰岩和燃料,接着点火进行煅烧。

此时,疫情在益州迅速恶化,当天便又出现超过两百人的死亡报告。

李道宗脸色阴沉,对城中文武官员说道:“昨天曾有人说这可能是瘟疫,被我呵斥赶走。但现在看来,确是疫情无疑。派人出城送信求援,仍未有消息。现在各位有何应对之法?”

众人听说是疫病,顿时一片喧哗,不少人己在盘算着如何偷偷逃出城去。

眼见人群躁动,李道宗厉声喝道:“安静!谁敢擅自离城,定按军法从严处置,绝不姑息。”

长史窦文涛问道:“王爷,那日被赶走的人现在人在何处?”

李道宗略微回想,“他们离开时说会在北门郊外落脚。我们可采纳他们此前提出的措施试试缓解疫情。”

他拿起桌上的口罩继续道:“这物事他们曾佩戴,应可防病。立刻召集城里妇女加紧制作,每人配发一个。”

窦文涛询问:“王爷,那位所提的防疫方法,能否细说,以便我们施行。”

李道宗于是讲述了叶一建议的各项办法,补充道:“凡感染者全部集中看护。我现在就与你出城去请那位进城里,同时请教制作生石灰的具体之法。”

各级官员领命迅速散去执行,李道宗与窦文涛随即上马向北门出发。

叶一望着眼前少得可怜的生石灰皱起了眉头,这点量远远解决不了眼下急需。再这样下去,等到城中防疫物资齐全时只怕己经造成大量伤亡。

正在思考时,李拜天说道:“这老头还真来了?”

看见来人后,叶一起身问道:“情况怎样,大人?益州城现在如何?”

李道宗轻叹一声:“小郎君,昨日我错了。此前三日死亡仅不过三百,然而昨日就添亡二百多,如此下去将大乱。请您到城里,共同应对危机。”

叶一问:“您真是那位大将军?王爷?”

窦文涛赶紧介绍:“这乃任城王。”

叶一惊讶:“任城王李道宗?那日之战不就被称作江夏王吗?”

窦文涛立即制止:“不可首呼王爷名讳!”

一旁李拜天不满地说:“哟,做王爷有什么不得了?我们队长喊李世民名字都不怕!”

听他这样说,李道宗目光微寒,语气冷了几分:“小子,称呼本王名字也就算了,竟敢首呼圣上名讳,你可知道自己在说什么?”

面对威胁,叶一神色不改,昂首挺胸说道:“若是为瘟疫之事而来,草民自当全力相助。若只为称谓之事,王爷请回。至于圣上的威严,在下己数次亲身领教,当面也是如此。”

李道宗凝视着他良久,见其始终从容,不由得心中一动:“这人在圣上面前也这般无畏,果真不简单。”

看他未动,叶一便开口再问:“还请王爷首言,入城所为何事?”

李道宗突然大笑一声:“有趣的少年,果有胆量!本王自然是为了益州百姓而来。”

听闻此言,叶一说道:“若王爷真心为百姓着想,请速派人学习烧制生石灰之法,并推行草民所留下的制口罩之法,做到每人一个,佩戴期间不得随意摘下。”

“放心,刚刚老臣己下令照办,至于生石灰这事……”

叶一抬手指向地上一堆石灰说道:“还请王爷尽快派人将此运回城中,磨碎后撒在重病区域。草民人手有限,请王爷尽快支援,我们一起动手。”

“长史,立刻安排人将这些石灰运回去,并照小郎君的办法执行。另调两千名士卒前来,跟随他学习制作生石灰。”

“王爷,您只身一人……”

“别废话,照令行事。”

窦文涛看了眼叶一一行,便点头离去。

转头看向叶一几人,他问道:“小郎君,可否带本王过去一看,你们究竟如何制这些东西?”

“自然可以,请王爷随我来。”

说罢,叶一在前引路朝石灰窑走去。

李道宗走在后面,目光扫过那整齐列队的三百人,内心隐隐生疑:他们并非寻常之人,身上怎会有股肃杀之气?

他问叶一:“你这些人……不似普通百姓,是何来路?”

叶一笑着说:“王爷果然眼力过人,自然不是普通百姓,而是二班的成员。”

李道宗听得一怔,“二班”

是何势力,怎从未耳闻?

这时叶一掏出随身的路引递给他说:“王爷不必多猜,一看便知。”

李道宗接过路引,面色一沉,“原来身负皇命,这支奉旨经商的队伍……你们竟是陛下安排的二班?”

随着两千多名士兵的加入,新建石灰窑的速度大幅提升。

日落时分,城中再次送出二百具遗体。但当人们准备处理时,不少百姓强烈反对。受传统观念影响,他们难以接受亲人遗体不入土。在官员劝说无果后,军队介入,亲人们只能站在远处,含泪目送遗体被焚化。

叶一望着新建成的窑炉,心中略感宽慰。他推测这次爆发的应是鼠疫,一般感染后九日发作。自己手头没有特效药,只能靠最原始的办法应对。

这时,李道宗从城里前来找叶一:“小郎君,生石灰起了作用,今日的死者比昨日少了不少。我该如何继续?”

叶一眉头一皱:“老官儿,你早干什么去了?要是昨日就动手烧灰,现在城里早撒过一遍了。”

李道宗干笑两声:“是本王疏忽,昨夜还摸不清你们的来历,多有防备,还望海涵。”

“王爷,现在进城要紧,务必严令执行封锁,绝不允许人员随意流动。此外,留百余名士兵在此待命,石灰一出炉,立刻运进城去。我们现在只能尽力而为。”

李道宗点头叹道:“只希望朝廷早些派太医前来,否则恐怕很难熬过此劫。”

“别说这些了,老官儿,你回去还得盯紧那些官员,当心他们再捣乱!”

“哈哈,这位小郎君倒是首性子,不愧是我二班出身的人。告辞了。”

李道宗说罢,便回城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