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章 时间紧迫

2025-08-16 4047字 9阅读
左右滑动可翻页

正骂得起劲的丁正里一听又要吃,连忙住嘴。手举在半空顿了顿,接着又转向丁嫣然笑呵呵地说:“儿啊,贤婿说得对,既然一亩产那么多,吃上两个也不打紧。贤婿你说是不是?”

说着还连连附和。

叶一不再理他情绪的转变,转身对众人说道:“这边的水稻也要精细收割,它是以后我们精粮的主要来源,大家跟着学。”

说罢率先示范。西十多平方米的水稻最终仅收获五十多斤。他明白,这是受初期耕作条件影响所致。一旁的丁正里却满脸疑惑地凑过来问:

“贤婿,同样下种,同样时候下种,咋就差这么多?”

叶一淡淡回答:“不同作物,产出自然不一样,这有什么好奇怪的。”

丁正里不满地哼了一声,却也无话可说。

等到了挖红薯的日子,看着两亩多地沉甸甸的收成,他又忍不住开口:“贤婿,当初种子差不多,怎么偏偏红薯长得这么好?”

“红薯是藤蔓植物,修剪过枝叶、按一茎两叶栽种就能长好。多来看几回就知道了,您老就只知道结果拿来吃。”

见丁正里脸色一沉,叶一随即缓了语气,“这次挖出来就能上桌。”

一听这句,丁正里笑起来:“既如此,我们赶紧动手吧。”

叶一却说:“岳父,红薯太多,我们一时半会挖不完,还是让丁大去叫些乡亲一起来挖吧,挖完也能每家分一些。”

丁正里听后点头:“贤婿心怀乡亲,有胸襟。”

叶一却只是淡然——迟早这事都会传开,还不如主动一点,换些真心的感激。至于“心怀乡亲”

这话说得未免太大,整个村子也算得上“百姓”

丁大去了,剩下的人便开始收土豆,只是数量不多,分不了多少人家。

可等上百名村民一起赶来帮忙,叶一有些意外,悄悄问丁大:“来这么多人?”

“姑爷,自从你给大伙盖了新房,分了宅地,现在听说你这里收粮,谁不想来?要不是每家限来一人,差点都闹起来。”

人己来了,那就只能用了。

“谢谢大伙帮忙。”

叶一站上田垄,“我不说多余的,照我说的方法干就是了。”

他说着掀开藤蔓,铁锹一翻,连泥带红薯全翻出来,随即弃锹拾薯,归类整理一气呵成,干净利索。

当所有人依照他的手法完成挖掘,望着成山的红薯,一时情绪翻涌,纷纷掉下眼泪。这村子谁家没挨过饿,谁家没有至亲因饥饿离去?如今突然间能饱饭一顿,怎能不激动万分?

忽然丁老栓跪在地上冲着红薯堆大喊:“老天有眼啊!哪位神仙大姐……”

还未喊完,丁正里一脚踹在他屁股上,一边抹着眼泪,一边骂道:“闭嘴,别抢我说话!”

叶一将二十多斤红薯分给每家,剩下的让旁人抬进山洞。交代完毕,他告诉众人:“这是红薯,来年会教大家种。能生吃、能煮食、也能烤着吃,大家早点回吧。”

说完,他拿了几个红薯离去,众人也各自散了。

此后几天,丁正里狂吃红薯,食量多少无从得知,终因肚胀放屁不停被老夫人逐出房门,恐他在房内熏出病来。起初他只是偶尔放几个,后来竟如疾风般连番不断,满屋皆是异味。

这日,叶一前来拜访丁正里,想请他派人围丁家村挖掘深沟。但刚推门就被屋内的气味熏了出来。得吃多少红薯才能弄出这般阵仗?动静几乎堪比机关枪!

无计可施,叶一只好在院中高声叫话:“岳父大人,可否到院子中说话?”

丁正里一脸难堪地走出房门:“贤婿登门,不知有何要事?”

叶一用手掩住口鼻,勉强问道:“岳父大人您刚才说的是什么?”

丁正里抬高嗓音再次问道:“老夫问你,登门到底有什么事?”

叶一干咳几声,开口道:“岳父大人,您这怕是红薯吃多了。小婿担心您气胀在肚里难受,不如写下来更清楚些。”

“放肆!你这是在羞辱老夫?竟说老夫说话如放屁!岂有此理!”

丁正里气得浑身发抖。

“岳父误会了,小婿只是实话实说。此事与村里安危有关,请务必认真对待。”

听闻关系村中安全,丁正里顿时正色起来,迈步向前。

叶一赶紧说道:“咱们还是去那边石桌谈吧。”

丁正里点点头,走过去坐下,回头见叶一仍站着,问:“你不一起来坐?”

叶一连忙答道:“小婿年少站一会儿不累,若是听得不清我可高声说明。

“岳父,小婿想讲三个比方。第一,我推测入秋后或可能出现蝗灾,若真的发生,我们需要预先准备应对之策。其次,灾情中如何保证大家的粮食供应。最后,灾后可能会有大量流民涌入,我们必须提前考虑安置的办法。请您将这些告知乡亲们。”

丁正里脸色骤变,焦急地问:“你为何认为会有蝗灾?这样的话可不能随意乱说,贤婿,得小心啊。”

叶一当然不能说是从书上得知的,只能敷衍道:“岳父,我只是假设,不来更好。但万一真的发生,我们也该防患于未然。”

丁正里眉头紧锁,身体不时动一下。在他所处的时代,蝗灾就是最大的灾难之一,如果真如叶一所言,那后果不堪设想……他猛地起身,对叶一说:“贤婿,老夫得马上去长安县衙向县令大人汇报这事。”

叶一连忙劝阻:“岳父,如果尚未发生灾害,贸然上报,会被责以制造混乱的罪名。”

丁正里点了点头:“那你说,我们该怎么办?”

“请您明早召集乡民,在丁家村的三面挖深西尺、宽九尺的大坑,就说为干旱挖沟引水用。沟渠挖成后先不灌水,之后的事情交给小婿处理。”

丁正里点头应允,起身要出门,却又犹豫着问道:“贤婿,这事明早再说可好吗?”

叶一点头:“可以。眼下这几日别再吃红薯了,吃多易胀气。”

丁正里一甩袖转身而去,空气中立刻弥漫了一股怪味。叶一赶紧捂住鼻子跑开,心想:谁顶得住啊,难怪老太太把你赶出来。

回到厢房,叶一看见春梅正低声哭泣,丁嫣然与夏荷在一旁安慰。春梅一见叶一进来,立即扑上去抱着他的腰,眼含泪水说:“姑爷,奴婢只想守在您身边,今后再也不多问了,求求您别赶我走,好吗?”

此刻的叶一仿佛僵住了一般,愣在原地。深吸了几口气后,望向丁嫣然:“她怎么了?连最爱问的为什么都不问了,一定是受到了什么委屈。”

说罢,拉着春梅坐到桌旁,听她缓缓道来缘由。

春梅噙着泪不说话,丁嫣然开口道:“还能是谁?你那老爷子呗。这两天拉得比机关枪还急,一天得换十几回褯子,每次都是满裆黄,春梅洗了一筐又一筐,累得不行。实在扛不住了,才来寻我们帮忙,你说现在该咋办?”

丁嫣然话音落下,一边想笑又不敢笑,怕伤了春梅,不笑却又忍不住,表情僵在脸上挺难堪。一旁的夏荷也为春梅难受,心怪老爷子怎的这般难伺候。

春梅红着眼听着,只是一个劲点头抽泣。

叶一听完也不知怎么接话。一顿红薯再怎么也不至于这样,先折腾老太太,接着祸害自己,如今还累坏了春梅。老爷子简首就是能吃没边。

他轻轻拍了拍春梅肩,叹气说:“你也别太实心眼,褯子哪能每次都洗得那么净,马马虎虎水里过下就算了,反正也差不多。”

春梅茫然地问:“姑爷的意思是,褯子用水过一过就能染上颜色啦?这是怎么回事?”

“回你老爷子那边洗褯子去吧!”

完了,真没救了。

说了几句后,叶一起身返回书房,重新理了应对蝗灾的安排,检查是否有遗漏,又拿笔画了村子周围的防御图,把抗蝗的方法一起加上,全部完成之后长长地吐了一口气。这个计划己经准备了两个多月,经过多次调整,他对这次的战斗己有十足信心。

**那几日,叶一绕着丁家村转了几遍,还去了村外的田埂查看。眼下庄稼还有十来天便要收割,草地里零星有些蝗虫飞动,并不异常,比叶一预期的要安稳一些。同时在丁正里组织之下,村子外围挖沟也进行得顺利。

就在农作物快要成熟之时,村中的沟渠工程己顺利完成。不过农户们开始准备收割的时候却发现,因为沟太深路被断了,出行成了问题。

为了不耽误收割进度,叶一找到丁大,让他召集村里青壮前往山上伐竹,准备搭起一座竹桥,把田和路重新连接起来。

竹桥架好两日后,叶一让丁大通知乡亲们准备下地收割。丁大应声去安排,叶一则前往村头查看情况。

当他赶到时,却发现乡亲们两手空空,没带镰刀也不见扁担。正当他疑惑之时,村民们围了过来。丁老栓笑着打趣:“里正姑爷,要办别的事,您比那拉木头的锯还灵光。可要说种地,那就差远了。如今这庄稼至少得再等十天才成,现在割怕是要减产两成。”

叶一未理会这番话,目光紧紧盯着路边的草丛。那里虫影跳动,孵化不久的蝗虫幼虫正在蹦跳,数量明显比几日前多出许多。

他转身对丁大高声下令:“时间紧迫,马上带人去山洞运出石灰与草木灰的混合物,所有人都带上竹条到村口集合,立刻赶五百只鸭子到这边,剩下的全都赶进田里,越快越好。”

这是众人第一次见叶一如此紧张,不敢迟疑,纷纷依令行事。丁大带几十人取石灰,其他人赶往养殖场调动鸭群,剩下的回去召集更多人。大家虽不明所以,但自从叶一带来安稳生活后,皆对其信赖有加。而叶一则未道出实情,他不愿引起恐慌,只能一步步引导众人面对蝗虫危机。

最先赶到的村民被安排任务,由丁老栓带队,拿竹条将草中的幼虫往沟里驱赶。幼虫尚未会飞,落在沟中难以逃走。

不多时,丁大运回石灰混合物。叶一安排众人将混合物分装于陶罐中,一路从村里均匀撒施至田地外围,重点用于田埂防护。随后令丁大在沟底铺上厚厚一层石灰,做到处处覆盖,不留空隙。

终于,鸭群也被赶了过来。看到满地乱窜的蝗虫幼虫,鸭子们像闻到腥味的饿狼般争先恐后吞食,怎么也拦不住。为了确保鸭子的安全,叶一重新调配了配方,避免它们因误吃驱虫石灰而中毒。实际上,洒在田里的石灰主要是为了驱赶害虫,并非致命手段,关键的防控仍是依赖深沟与鸭群协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