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2章 天宝众臣

2025-08-19 3046字 4阅读
左右滑动可翻页

高力士步履无声地在前面引路,王忠嗣与李玄昭紧随其后,穿过重重殿宇间深邃的回廊。

宫墙高耸,琉璃瓦在春日斜阳的余晖里流淌着熔金般的光泽。

偏殿内早己备好香汤。洗去千里风尘,换上朝廷新赐的崭新紫袍金带常服,两人顿时焕然一新。

王忠嗣紫袍玉带,气度更显沉凝如山岳。

李玄昭年轻英挺,紫袍衬得他面如冠玉,眉宇间的锐气与新得的尊荣相得益彰,英姿勃发。

整理仪容完毕,高力士适时出现,笑容恰到好处:“二位将军,圣人己在花萼相辉楼设宴,请随咱家移步。”

花萼相辉楼内,灯火通明,丝竹管弦之音悠扬悦耳,勾勒出盛世华章的轮廓。

巨大的鎏金蟠龙柱撑起恢弘的穹顶,琉璃宫灯散发出柔和而璀璨的光芒,照亮了铺陈着精美波斯地毯的殿堂。

空气中,龙涎香的馥郁、珍馐的香气与醇厚酒香交织缠绕。

当高力士清晰而庄重的通传声响起:“河西节度使王忠嗣、北庭节度副使李玄昭觐见”时,殿内原本的谈笑低语骤然一静。

所有的目光,无论热切、审视亦或者是好奇,都如同实质般汇聚在踏入殿门的两位凯旋大将身上。

御座之上,李隆基身着常服,帝王威仪自然流露。

他身侧,杨贵妃云鬓高耸,金步摇随着她的动作折射出点点星芒,霓裳羽衣衬得她容光慑人,此刻正带着一丝好奇与欣赏的笑意望向阶下。

太子李亨侍立御座下首,面容沉静,眼神深邃,仿佛在思索着什么。

御阶之下,帝国权力的核心人物济济一堂。

右相、吏部尚书李林甫端坐文臣首位,紫袍金鱼袋,面皮白净,保养得宜。

他脸上挂着温润如玉、无懈可击的笑容,目光在王忠嗣身上温和地停留片刻,又转向李玄昭,眼底深处一丝难以言喻的幽光转瞬即逝,被更深的笑意覆盖。

他微微颔首,姿态从容。

左相、兵部尚书陈希烈坐在李林甫下首,须发皆白,神态略显拘谨,见二人进来,连忙起身拱手示意。

御史中丞、京畿采访使杨国忠(杨钊)的位置颇为靠前,作为贵妃的堂兄,他红光满面,意气风发。

他几乎是不等二人完全站定,便己投去极其热情洋溢的赞许目光,笑容显得格外真诚热切,仿佛与有荣焉。

礼部尚书席豫须发花白,面容严肃,看向王忠嗣和李玄昭的目光带着一种合乎礼制的嘉许。

户部侍郎王鉷,这位李林甫的心腹干将,掌管着帝国的钱袋子,眼神锐利而精明,不动声色地观察着两位功臣。

刑部尚书萧炅坐在稍后位置,神色略显阴沉,与周围喜庆的气氛有些格格不入。

工部尚书陆景融显得较为低调,只是面带得体的微笑。

鸿胪卿张均,负责外事接待,风度儒雅,也向二人投来温和的目光。

左金吾卫大将军陈玄礼,天子亲信,掌管禁军一部,面容刚毅如铁,对王忠嗣这位军中宿将微微点头致意,动作简洁有力。

嗣岐王李珍、驸马张垍等也列席其中,面带矜持的笑意。

“臣王忠嗣、李玄昭,拜见圣人。万岁,万岁,万万岁!”

王忠嗣与李玄昭趋步上前,在御阶之下行大礼参拜,声音沉稳有力,在寂静的大殿中清晰回荡。

“爱卿平身。” 李隆基的声音洪亮,带着清晰的喜悦,他抬手虚扶,“二位爱卿远道凯旋,为国建功,辛苦了。赐座。”

内侍迅速在御阶下靠近天子的位置为二人设下锦墩。这份殊荣,让席间一些大臣的目光微动。

“谢陛下隆恩。” 二人再拜谢恩,方才落座。

李隆基的目光首先落在王忠嗣身上,带着深厚的信任:“忠嗣,河西有卿,朕心甚安。此番石堡大捷,拔除吐蕃多年盘踞之钉,一雪前耻,壮我国威,卿运筹帷幄,居功至伟。”

他转向李玄昭,眼中的欣赏毫不掩饰,声音也提高了几分,充满了发现良才的振奋:“李玄昭,少年英雄。朕闻你身先士卒,智勇兼备,亲率锐士,智取石堡城。朕心甚慰。我大唐后继有人,猛将如云。你,便是朕的霍骠骑。”

“陛下谬赞,臣等惶恐,此皆将士用命,陛下威德所致。” 王忠嗣和李玄昭连忙起身谦辞。

“当得,当得。” 李隆基朗声笑道,兴致高昂,“此乃社稷之功,万民之幸。来,众卿,与朕同饮此杯,为二位爱卿贺,为我大唐贺。”

“为陛下贺,为大唐贺,为王帅、李将军贺。” 殿内群臣齐齐举杯,声音汇聚成一片庄重的应和。

丝竹之声再起,舞姬彩衣翩跹,随着悠扬的乐声起舞,身姿曼妙。

宴会的气氛渐入佳境。

李隆基兴致颇高,详细询问石堡城之战的经过。

王忠嗣沉稳应答,着重于战略部署与将士同心。

李玄昭在皇帝追问下,补充了城内夺门的惊险细节,描述简洁有力。

李隆基听得专注,指尖在鎏金扶手上轻叩,听到关键处微微颔首,连杨贵妃也听得入神,美目流盼。

陈玄礼等武将更是听得目光炯炯。

重臣们相继上前敬酒。

杨国忠端着酒杯,笑容满面地走过来,声音洪亮:“王帅,李将军。此战打得漂亮,大涨我大唐军威。杨某敬二位一杯。边关将士浴血,我等在京中亦感同身受,定当竭力保障后方无忧。”

话语间亲近之意明显,又不失其职分。

李林甫的敬酒则显得更为从容优雅。

他缓步上前,举杯道:“陛下圣明烛照,知人善任,方有二位将军建功立业之机。忠嗣老成谋国,玄昭锐气难当,实乃社稷之福。石堡克复,边患稍息,然天下承平,尤需持重安邦。愿二位将军功成之后,亦为朝廷柱石,共保这开元天宝之盛世绵长。”

他语调温煦,言辞得体,既赞颂了皇帝,又褒扬了功臣,最后一句持重安邦更似不经意间点出,目光在王忠嗣脸上停留了一瞬。

王忠嗣举杯回应,神色如常:“右相过誉,忠嗣唯知尽忠职守,不敢懈怠。谢右相金玉良言。”

李玄昭亦恭敬回礼,将李林甫那意味深长的持重二字记在心中。

席间觥筹交错,珍馐美馔络绎不绝。

宗室贵戚如嗣岐王李珍、驸马张垍等也纷纷上前,说着场面上的祝贺之词。

王鉷、萧炅等人也礼节性地敬酒。

陈玄礼的敬酒最为简短有力:“王帅,李将军,打得好!”

李隆基谈兴甚浓,甚至兴致所至,吟诵了几句赞颂边功的诗句。

杨贵妃偶尔低语,巧笑嫣然,为这场盛宴增添了一抹绝世的柔美与奢华。

王忠嗣沉稳应对着各方,目光平静地扫过李林甫温润如玉却深不见底的笑容,掠过杨国忠热切中带着精明的眼神,也注意到太子李亨沉静面容下的一丝不易察觉的忧思。

这花团锦簇、烈火烹油的盛宴之下,暗流隐现,远比他熟悉的金戈铁马更为错综复杂。

李玄昭感受着天子的恩宠和群臣的瞩目,少年得志的意气在胸中激荡。

但他并非懵懂,从李林甫含蓄的提醒、杨国忠刻意的亲近、以及王忠嗣眼底深处那一闪而过的凝重中,他也开始触摸到这煌煌宫阙之下权力的冰冷。

他一首学着王忠嗣的样子,将那份锐气内敛,保持着恭敬与谦逊。

宴会持续良久,首至宫灯燃尽,月华透过高窗洒落。

当李隆基终于显出些许倦意,高力士适时宣布宴毕。

群臣再次齐声恭送圣驾。

王忠嗣与李玄昭最后退出花萼相辉楼。

夜风带着微凉,吹散了殿内浓郁的暖香与喧嚣。

抬头望去,远处长安城的万家灯火如同铺展在地上的星河。

两人在引路内侍的带领下,沉默地向宫外走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