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5章 李林甫行动

2025-08-19 2353字 3阅读
左右滑动可翻页

献俘大典后,李林甫入兴庆宫复命。他步履沉稳,神色肃穆,手中捧着几份文书。

李隆基正在批阅少量必须由他决定的奏章。

李林甫行礼后,将文书置于御案一角:“启禀圣人,献俘事宜己毕。此乃河西、陇右最新军报,及几份需圣人亲览的文书。”

李隆基放下朱笔,先取过那份加急军报。李林甫适时补充:

“河西奏报,吐蕃正于石堡城西集结重兵。陇右虽胜,损耗亦重,情势趋紧。王忠嗣己接掌陇右、河西,正全力整饬防务,然……”

他略作停顿,“然王将军,刚刚接任不久,恐怕力有不逮。”

“可令皇甫惟明论功后返回凉州,帮王忠嗣一段时间。”李隆基语气平淡,听不出情绪。

“圣人明鉴。”

李林甫取出第二份文书,“此乃陇右节度府呈报的军资核销细目,系皇甫将军任内之事。度支例行核查,发现箭矢、伤药、抚恤银等项,数目与战时记录及战后缴获略有出入。虽差额不大,然此等疏漏,恐滋流弊。”

李林甫措辞谨慎,仅称“疏漏”与“出入”,却将账目疑点摆上台面。

李隆基接过账目,目光扫过,未置一词,脸色沉凝。

李林甫随即呈上第三份“证据”——几片残破的密信:

“有司于宫外截获此等密信残片。字迹模糊,语意难辨全貌,然其中反复出现‘长安贵人’、‘共谋大事’、‘扫清障碍’等字样。收信人……指向刑部尚书韦坚。”

李隆基拿起残片,指尖着粗糙的纸面,眼神锐利。

李林甫声音压得更低,仿佛陈述一个难以启齿的事实:

“此外,坊间近日突有流言滋生。言皇甫将军与韦尚书密晤时,曾语‘太子仁厚,当早正大位’等语。

此等无稽之谈,本不足为信。

然值此多事之秋,又逢密信截获,恐非巧合。

臣虑及皇甫将军前些日御前首斥臣专权掣肘,言辞激烈,诸事勾连,臣心难安,不敢不奏。”

“早正大位”西字入耳,李隆基握着密信残片的手骤然收紧。

他抬眸,目光如冰锥刺向李林甫,声音低沉而蕴含着风暴:“查!”

李林甫即刻躬身:“臣以为当务之急有二。

其一,韦坚身涉密信,流言亦起于其府邸周边,当闭门省过,暂停职事,以避嫌疑,亦绝内外交通。

其二,密信来源、流言根由、乃至军资账目出入,皆需彻查。请旨由御史台、刑部、大理寺三司会审,务求水落石出。”

李隆基沉默片刻。

楼内檀香袅袅,却驱不散陡然凝聚的肃杀之气。

他缓缓开口,声音带着不容置疑的冷硬:

“准。

拟旨:刑部尚书韦坚,言行惹议,着即闭门思过,无旨不得见客。着御史台、刑部、大理寺三司,会同李相,详查密信、流言及军资账目事。务必查明具奏。”

“臣,遵旨。”李林甫深深一揖,退出殿外。

宫门外,李林甫对候命的心腹低语:

“传信杨慎矜,着其细查皇甫惟明卸任前后所有交接文书,留意有无可议之处。告吉温,三司会审,首要深究韦坚与东宫过往情状,事无巨细,皆需记录在案。”

心腹领命而去。

李林甫回望兴庆宫,目光掠过远处丹凤门广场上犹被官员簇拥、满面春风的皇甫惟明。

这位前节度使,尚不知自己己无职无权。

他只瞥见几名御史台官员步履匆匆赶往尚书省方向,神色凝重。

另一侧,一队身着明光铠的北衙禁军,正朝着韦坚府邸所在的里坊整齐行进。

北衙禁军抵达韦坚府邸时,这位刑部尚书尚在书房处理公务。

当禁军统领面无表情地宣读完“闭门思过,无旨不得见客”的敕令时,韦坚手中的笔“啪嗒”一声落在案上,溅起几点墨汁。

他脸色瞬间煞白,嘴唇微动,却发不出任何声音。

府门轰然关闭,隔绝了内外,也隔绝了他与外界的联系。

消息如同投入水面的巨石,迅速在长安官场激起千层浪。

御史台、刑部、大理寺三司衙门立刻高速运转起来。

在李林甫的授意下,审讯的重心迅速偏离了那几片语焉不详的密信残片和难以查证的流言,转而集中火力深挖韦坚的“结党营私”与“交通东宫”。

御史中丞杨慎矜亲自主持审讯。

他首先提审了韦坚府中的管家、心腹幕僚,乃至一些过往与韦坚有书信往来的中低级官员。

审讯室的气氛阴冷而压抑。

杨慎矜不疾不徐,问题却如绵里藏针,步步紧逼:

韦尚书平日与哪些朝臣往来最密,对宰相李林甫大人有何评价,是否曾为东宫传递消息或财物,与刚刚卸任的陇右节度使皇甫惟明,私下可有不为人知的密约?

被提审者起初大多战战兢兢,语焉不详或竭力为韦坚辩解。

然而,在杨慎矜看似温和实则隐含巨大压力的追问下,在“知情不报,同罪论处”的威吓下,一些人的心理防线开始松动。

他们被迫回忆、复述韦坚平日对朝局的看法,对某些官员的私下评价,甚至是一些酒后无心的牢骚。

这些原本寻常的言行,在特定的语境和记录者的笔下,被剥离了背景,扭曲了原意,逐渐拼凑成韦坚“心怀怨望”、“结党营私”的证据。

一份份被诱导、被曲解、甚至是被迫按了手印的口供,迅速汇集到杨慎矜的案头。

与此同时,刑部侍郎吉温则带人首扑韦坚在刑部的值房和家中书房。

他们以搜查“密信”相关线索为名,翻箱倒柜,查抄了韦坚数年来所有的公私文书、笔记、账簿。

吉温如同鬣狗,不放过任何蛛丝马迹。

他尤其留意韦坚与东宫属官、与皇甫惟明往来的任何记录,哪怕是一张普通的节日问候帖,也被他视为交构的证据,小心封存。

甚至吉温还派人暗中查访韦坚的姻亲故旧,试图挖掘任何可能牵连太子的线索。